京城食客的口味在不斷變化,隔三差五“下館子”吃飯的尋常百姓也是越來越多。按理說,餐飲業的錢應該是越來越好賺了,可是,眼下不少“老字號”國有餐廳不僅沒有從中嘗到甜頭,收入反而呈現下降趨勢。
今年截止到10月份,在西城地稅注冊登記的區屬餐飲類企業已由1999年的142家減少到133家,而這些現存原餐飲企業中,收入較去年有所下降的戶數占了70%,一些赫赫有名的“老字號”下降幅度甚至達到30%以上。曾經叱咤風云的老字號究竟怎么了?原來,是敵不過風頭日勁的私營餐廳。
隨著郭林家常菜、金百萬烤鴨店等小有名氣的私營餐廳在西城相繼落戶,飲食行業的競爭達到了白熱化程度。為了爭奪市場份額,私營餐廳在開業之初就推出優惠價格。同時人們也發現,私營餐廳的經營方式靈活方便多樣,常常變換多種促銷手段和菜式花樣吸引顧客,而且服務熱情周到、營業時間長;相比之下,國有餐廳菜系陳舊、經營方式死板,服務人員年齡明顯偏大,工作普遍缺乏熱情。
另外,經營方式的落后也是導致國營餐廳日漸低迷的重要原因。據悉,大部分國有餐飲業目前仍處于單兵作戰的狀態,已經取得相當知名度的老字號餐廳,長期在一個地方“穩扎穩打”,導致無形資產的轉化率相當有限,造成了無形資產的浪費。相形之下,私營餐廳往往采用連鎖式的經營方式,在一處出了名,接著就開分店,從而擴大經營規模,最大限度地利用業已形成的品牌資源。
業內人士指出,國有餐飲業要走出困境,除了加快改制步伐,徹底打破原有的人事、用工、管理制度,做到所有權與經營權徹底分離之外,無形資產的保護也應當引起足夠重視。(本報記者鄧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