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湯正宇 王巖) 由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與萬事達卡國際組織聯合進行的首次中國信貸消費調查,昨天公布了第一期調查結果。
調查表明,住房、教育、汽車和醫療是最適合信貸消費的對象,其選擇比例分別為74.8%、10%、9.2%和2.5%。教育和醫療制度的改革及其費用的上漲,促使他們日益成為合適的信貸消費對象,特別是對中、低收入者。
在過去的六個月中,有超過17%的被訪者(或其家庭)進行了信貸消費,其平均額度達29000元。上海、北京、廣州進行過信貸消費的人群比例位居全國前三位。
信貸消費的主流群體是24—50歲,尤其是35—50歲的人群。文化水平越高,其信貸消費的比例也越高。由于他們具有較強的市場經濟意識及相應的償還能力,因此更傾向于金融機構信貸和信用卡支付。另外,由于信用卡支付的消費方式是一種身份的象征,因此,備受月收入5000元以上高收入人群的青睞,但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在月收入超過8000元的人群中,由于其認為“該有的已有了”,或者是其有足夠的現金支付能力,其信貸消費意向反而降低。
調查列舉了八種影響信貸消費普及的因素,前三個因素分別為:收入水平低(50%)、沒有信貸消費習慣(22.4%)和辦理條件苛刻繁瑣(10.4%)。其中,北京人看重“辦理條件苛刻,手續繁瑣”而看淡“合適信貸消費商品(服務)不足”的因素;上海人則相對看重“借貸消費成本太高”而看淡“缺乏居民個人資信記錄”的影響。(錢興強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