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投資者片面地認為: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才算保險,因此,他們沒有集中資金,反而將有限的資金四處出擊。今天看這只股好,就買進,明天又聽說那只股票是黑馬,就趕快追;結果區區幾萬、幾十萬或者上百萬資金被七零八亂的股票所肢解,導致手中股票少則3、5只,多則10余只,常常一段時間不是這只股漲,就是那只股跌,一年忙到頭,好的可以賺點錢,中的打平手,不好的情況下則是負增長……有的人年復一年,也不善于總結,總認為運氣不好,其實這是犯了一個投資者的大忌。分散投資不等于使風險得到分散,同樣,集中投資雖然有風險集中的弊端,但只要把握得當,堅守一定的操作紀律,風險還是可以控制的。縱觀中外股市操作成功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比較善于精心選股、集中投資,很少有分散投資能帶來輝煌收益的人。這一點對于中小投資者來說極為重要。沃倫·巴菲特將集中投資的精髓簡要地概括為:“選擇少數幾種可以在長期拉鋸戰中產生高于平均收益的股票,將你的大部分資本集中在這些股票上,不管股市短期跌升,堅持持股,穩中取勝。”為此,巴菲特的大部分精力都用于分析企業的經濟狀況以及評估它的管理狀況而不是用于跟蹤股價。巴菲特對投資“門外漢”忠告如下:最好將注意力集中在幾家公司上。他堅持投資的四項原則:1、企業原則——這家企業是否簡單易懂?這家企業是否具有持之以恒的運作歷史?這家企業是否有良好的長遠前景?2、管理原則——管理層是否理智,管理層對它的股民是否坦誠?管理層能否拒絕機構跟風做法?3、財務原則——注重權益回報而不是每股收益。計算“股東權益”、尋求高利潤的公司,公司每保留1美元都要確保創立1美元市值。4、市場原則——企業的估值是多少?企業是否會被大打折扣以更低值買進?巴菲特之所以得出少便是多的投資方略,很大部分是從英國經濟學家約翰·凱恩斯那里獲得思想源泉。1934年凱恩斯在給商業同行的一封信中寫道:“通過撒大網捕捉更多公司的方法來降低投資風險的想法是錯誤的,因為你對這些公司知之甚少更無特別信心……人的知識和經驗都是有限的,在某一特定的時間段里,我本有信心投資的企業也不過二三家。”另一位更具深遠意義的影響者是菲利浦·費舍爾。費舍爾是一位杰出的投資咨詢家,他從業近50年并著有兩本重要著作:《普通股與菲普利潤》和《普通股通往財富之路》,這兩本書都深受巴菲特的喜愛。費舍爾在1958年《普通股》一書中寫道:“許多投資者,當然還有那些為他們提供咨詢的人,從未意識到,購買自己不了解的公司的股票可能比沒有充分多元化還要危險得多。”眼下,費舍爾已是91歲高齡的老人,他至今不改初衷,他常說:“最優秀的股票是極為難尋的,如果容易,那豈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擁有它們了?我知道我想購最好的股,不然我寧愿不買。”像所有偉大的投資家一樣,費舍爾絕不輕舉妄動,在他盡全力了解一家公司的過程中,他會親自走一趟拜訪此公司,如果他對所見所聞感興趣,他會毫不猶豫地大量投資于此公司。巴菲特投資成功的方略是多方面的,但就其集中投資的方法來說,在今天仍然是十分有效的。雖然很多投資者不大可能都上門親自了解一家企業,而且很多企業不見得十分歡迎你去了解情況,但作為投資人起碼應在購買一家股票之前,對企業的經營狀況應有所了解,哪怕這家企業已被ST了,當然巴菲特是不會投資ST公司的,只有中國的股市中,ST公司的股票才能夠創造出非凡的奇跡來。如果投資者從巴菲特那里學習必要的投資方法,嫁接到中國特色的股票上來,購買與巴菲特思想相左的部分所謂“資產重組”股上,說不定一年的收益大大超過巴菲特;如果硬要套老巴的績優股理念長期持有的話,也未嘗不可,但你必須要有非凡的耐心,因為巴菲特很少在一年中頻繁地買賣,持股時間多數在三年以上,因為他經營的是企業股票,與企業同成長。在中國這類具有成長性的股票畢竟不是很多,但一旦被你發現,哪怕只有一天,就應學習巴菲特,集中投資長線持有,那么所帶來的收益可能是驚人的。(楊通海)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