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薪、逛超市、住房貸款、假日經濟、養老保險,這5年我們的生活詞典厚了不少,許多人感慨這5年身邊的變化太快。
的確,據權威部門統計數字表明,“九五”期間,我國國民經濟年均增長完全能夠達到8%的目標,中國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7位,外匯儲備達到1580億美元。如今,我國在12天時間里創造的國民生產總值就相當于1952年全年總和。
未來的5年,我們的生活又將如何?本報記者采訪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相關專家。雖然他們不是政策的制定者,但從一個個睿智的專家、學者那里,我們可以展望明天。
一問:“九五”取得的成就為“十五”奠定了怎樣的基礎?
張立群研究員:“短缺成為社會主義經濟的基本問題之一。”這是80年代匈牙利一位經濟學家提出的觀點。他恐怕沒有想到,擁有世界1/5人口的中國已經出色地破解了這道難題。“九五”期間人們感受最深的莫過于吃穿用的應有盡有,像以前那種買不著東西的情況幾乎已經見不到了。大處講,城鎮居民的生活水平已經由溫飽達到小康,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實現了翻兩番的宏偉計劃,這些都為中國“十五”期間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經濟將進入結構轉型、體制轉型的發展新階段。
具體而言,產業競爭將從主要是國內競爭擴大到國內國外,會更加激烈;經濟發展也將由數量型轉向以提高產業競爭力為目標的發展模式,必然通過技術創新和降低成本來實現;紡織業、服務業等傳統產業的升級將成為經濟增長新亮點;體制也將向規范的市場經濟模式轉變;體制轉變的核心是產權關系的明確和收入分配過程的規范、透明。
二問:“十五”期間還會保持一個較高的經濟增長率嗎?
倪紅日研究員:我國經濟一直保持著遠遠高于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率。“十五”時期的經濟將總體保持增長態勢,同時經濟增長的質量將會比“九五”期間有較大提高。這意味著我國經濟增長方式初步由追求速度和規模擴張的粗放經營轉變為追求效益的集約經營。
投資、消費、出口,被西方經濟學家稱為拉動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在國家宏觀政策和比較好的國際環境下,還將在“十五”經濟發展的路上奔跑。國家積極性財政政策的繼續實施,基礎設施投入的加大,調動民間經濟的熱情,相關政策鼓勵國外的直接投資,我國較高的儲蓄率如能順利地轉化為投資,都將大大刺激投資需求;消費需求的增長與城鎮居民收入、農民收入的增加有密切關系;而亞洲經濟危機的結束,也使外貿需求相當樂觀。
三問:“十五”期間解決就業問題的根本出路是什么?
馮飛研究員:現在就業的關鍵是農業人口過多和產業調整過程中必然帶來的減員增效。在“十五”期間以及更長的時期里,解決就業的根本出路是工業化和城市化。通過建立城市帶、城市群,以城市化為依托,創造更多的就業空間,把農業的多余人口向城市中工業和服務業轉移。而工業化的重點,也是培育具有較強產業關聯度的新經濟增長點和主導產業,像汽車、住房、快速輕軌的建設都是新的經濟增長點,通過培育新的支柱產業創造大量新的就業崗位。
還需強調的是,一定程度的失業是市場經濟的必然產物。個人要有失業再就業的心理準備,政府還應通過收入再分配和建立社會保障制度來解除人們對失業的后顧之憂。
四問:物價將會有何變化,會不會再次出現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
張立群研究員:55年前,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曾提出“有效需求不足理論”,而現在根據供求關系來判斷,“十五”期間供求基本平衡,或者供給略大于需求,物價將保持在一個比較穩定的水平上,不會出現太大的波動。通貨膨脹多是由供給不足、需求旺盛導致。現在我國供給充分、外幣儲備充足,出現通脹的可能性很小。同時,國家擴大內需的政策已經形成有效的刺激需求的體系,克服通縮,經濟已經出現重大轉機的跡象。
五問:在日益開放的全球經濟浪潮中,我國外貿將呈現何種趨勢?
宏觀經濟部副部長趙晉平:20年來,中國經濟國際化的一個顯著標志就是利用外資的迅速發展。僅以1999年為例,在比較困難的國際國內經濟環境中,進入中國的外商投資仍然達到421.9億美元的規模,使中國繼續成為發展中國家中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目前,“三資企業”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和新的經濟增長點。
“十五時期將是經濟體制改革與對外開放的重要歷史階段,外經貿工作面臨的國際國內市場與體制環境也將發生根本性變化。加入WTO,按照2005年兌現各項承諾的安排來看,“十五”期間正好是在多邊協議框架下逐步兌現市場開放等各項承諾的過渡期,貿易制度調整就是其中的重頭之一。為此,外經貿發展戰略應將重點放在適應形勢變化和體制轉換要求的制度性準備方面,同時應當注重外經貿發展和宏觀經濟發展與改革目標的相互協調。
六問:“十五”期間基礎設施的重點在哪兒?
馮飛研究員:從高速路、鐵路的興建,到大江大河的治理,再到住房建設、農村基礎設施改造,基礎設施的建設不僅可以拉動經濟增長,還能帶來就業機會。“十五”期間基礎設施建設之一是西部交通設施的完善,像進藏鐵路的修建,基礎設施與能源的結合。其次,隨著農業人口大量向城市轉移,對大中城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關鍵是以中心城市為核心,發展周邊的中小城市形成城市帶、城市群、衛星城市,修建地下軌道和高架輕軌,把城市由平鋪的圖畫變成立體的構架。而核心城市的交通應依靠大容量、快速的公共交通來解決,而不是大量的私人轎車。
七問:“西部大開發”令人矚目,未來五年,“開發”之路又將怎么走?
侯永志副研究員:西部大開發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不可能一蹴而就。“十五”期間主要是基礎設施的建設和退耕還林,為西部投資創造一個比較好的大環境。像對修建連接青海格爾木與西藏的鐵路進行可行性研究,連接內地和西部的交通要道,讓投資在西部生產的產品能比較容易地運往全國各地。同時,鋪設更廣泛的光纜,改善通訊條件。需要強調的還有,要切實解決西部居民存在的一些實實在在的生活困難和提高西部居民受教育的程度。這樣,西部未來的發展就有了雄厚的基礎。
八問:“十五”期間個人收入總體上有何變化?
張立群研究員:個人收入與整體經濟狀況、就業情況、個人素質都有直接關系。如果“十五”期間經濟增長率能保持在7%左右,再加上入世后與國際接軌,部分高素質的人收入將會大幅提高。當然這里不僅包括外企,也有國企,前一陣同仁堂等國有單位高薪聘人才應該是未來的發展趨勢。而農村人均收入的增加與他們能否流向工業、服務業關系密切,在農業上實現收入的提高還有較大困難。當然,在大部分人收入增長的同時,也會有人失去就業機會,這就需要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
九問:大多數人對未來收入充滿信心,與之相對應的個人消費支出又將體現什么樣的趨勢?
馮飛研究員:經濟學中有一個概念叫“恩格爾系數”,揭示了人們消費結構變化時的一條規律:一個家庭收入越少,這個家庭用來購買食品的比重越大,恩格爾系數就越大。大家可以看到,我們現在的情況是食品占的比重越來越小,這正說明人們正在從以吃飽為標準的溫飽型生活向以享受和發展為標準的小康型生活轉變。
未來的五年,人們的消費支出將由吃、穿、用向行、住方面轉移,實現消費結構的升級。打個最簡單的比方,以后人和人見面,“吃了嗎?”早已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你買房、買車了嗎?”寬敞的住房、私家小轎車將成為消費方向的新增長點。當然,現在30%的城市人口占消費總量的70%,通過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加快促進非農化,提供給農民更多的就業機會,讓農民的收入、消費有效提高。
十問:“十五”期間社會保障體系發揮的作用是否更加突出?
葛延風研究員:1993年國家“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社會保障目標模式,現在仍是比較理想的目標模式。今后的改革仍應以此為基礎,關鍵的問題是要進一步明確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的結合方式,使之成為既適合中國國情,又能夠與國際接軌,同時也具有制度穩定性和可持續性的制度體系。
社會統籌養老保險系統的基本功能是保障退休職工的基本生活。按照國際慣例,由這一系統提供的養老金待遇水平可大致確定在社會平均工資水平的20%左右;而且只要職工達到一定的就業年限,就可以在退休后逐月領取與工齡相關的基本養老金,未達到法定工齡的人員,可根據實際工齡長短,給予一次性支付,或者按比例折扣發放;而個人賬戶資金可由單位和職工本人共同繳納,可以考慮各自承擔50%,退休后從此系統獲得的養老金數量取決于個人賬戶中的實際積累額,包括繳費數量及投資收益;還要鼓勵職工參加商業性保險等各種補充養老保險。(文/蘇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