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中國傳統的中秋佳節,是合家團圓的日子,然而德國大眾駐京辦事處的人卻忙做一團。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來自萬里之外的德國,而“災情”最為嚴重的卻是中國。除德國大眾駐京辦事處,一南一北的長春和上海也難以幸免。
9月4日,路透社報道了英國《金融時報》對大眾汽車(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總裁埃里希-施米特的訪談,施米特稱“當中國加入WTO之際,就是我們轎車的質量、服務、分銷所有一切與國際接軌之時。”在談到對大眾在華的兩個整車合資企業中的中方股份的收購時,施米特稱,“在WTO條例規定下,這種收購一變得可操作時,(大眾)就會明確無誤地找(中方)合作者商談(合資企業)股權轉讓的優先權”。但同時又稱“此事在‘十五’期間還行不通,我們需要在工廠(指合資企業)內有拍板的特權”。
這條消息旋即在世界汽車界掀起軒然大波,炒得最兇的是德國的媒體,各大媒體均以大眾公司要“控股”、“收購”中國兩個合資企業等字眼報道此事。這條消息迅速傳到了中國。上海一家英文報紙看到了這方面的報道,隨即和上海大眾聯系,上海大眾予以堅決否認。上周末,一家全國性的報刊和另一家汽車專業媒體在顯著位置摘發了這方面的報道。
事情發生后,大眾公司德國總部旋即對此事做出反應,和《金融時報》交涉,指責《金融時報》斷章取義,發表不實報道。德國大眾稱,在《金融時報》對大眾汽車(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總裁埃里特-施米特的例行采訪中,問及中國加入WTO后,大眾是不是要“收購”、“控購”上海大眾、一汽大眾兩個合資企業。施米特回答說,由于以下原因,這個問題我們不予考慮:一、在目前條件下,我們與中方的精誠合作在近幾年中卓有成效。二、(中國的)法規已經非常明確,不允許汽車合資企業被外方控股。三、萬一有關法規被修改,我們會與我們的合作伙伴進行協商,但是在可預見的時間內,我們沒有看到這一可能性。
英國《金融時報》的不實報道在歐洲不過是熱鬧一陣,然而在中國卻使大眾公司陷入十分尷尬的局面。首先會影響一汽、二汽兩家合作伙伴的關系,與政府關系也會陷入被動。大眾駐京辦事處迅速展開危機公關,首席代表張綏新博士向一汽、上汽兩家合作伙伴解釋此事的前因后果;在中秋節前夜,大眾公司緊急召集首都主要媒體,借中秋節賞月之際,說明真相。一場由不實報道引起的混亂,就這樣被消于無形之中。文/孔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