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改革外幣存貸款利率管理體制,在國內外引起了巨大反響。各界普遍認為,這是我國金融業向利率市場化邁出的重要一步。
英國《金融時報》當日就在其電子版上發出了中國放開外幣貸款利率和部分放開外幣存款利率的消息。該報報道稱,“從政策角度看,外幣利率自由化被視為朝著完全放開利率的漸進過程中的第一步”。他們引述了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戴相龍在今年7月份的一次講話,“今后3年內將放寬利率管制,允許市場制定大多數存貸款利率”。
中國的消費者都很熟悉,每當政府放開一個領域的價格政策,接踵而至的,一定是這個領域的一場價格大戰。銀行的利率,說到家就是資金的價格。利率一放開,銀行獲得了一定的“商品定價權”,他們也會像彩電、汽車等行業那樣,互相打起來嗎?
從道理上講,這種可能性顯然是存在的。既然“由金融機構根據國際金融市場利率的變動情況以及資金成本、風險差異等因素,自行確定各種外幣貸款利率及其結息方式”,那么,今后企業如果借外匯,當然就可以貨比三家,哪家銀行要的利息低跟哪家借了。反過來講,過去銀行之間競爭,除了服務態度等以外,幾乎沒有別的強有力手段。現在他們手里有了曾經在彩電、汽車等行業屢試不爽的競爭武器———價格,怎么可能忍住不用?
存款競爭的道理也是一樣。過去,企業出口創了匯,存到哪家銀行都是同樣的利息,最多逢年過節從銀行賺頓酒喝。現在,只要你手里有300萬美元以上的外國銀子,就可以穩穩地在辦公室坐著,等一家家的銀行排著隊上門求儲了。也就是說,您手里這筆外匯,已經完全跟集市上的豬肉白菜是一個性質了———“月息五厘您賣不賣?”“不賣,您再升升。”“五厘五?”旁邊一個買家插嘴:“我出五厘六!”好,成交!
這是我們理想中的資金市場狀況,眼前一下子還不可能完全做到。中國銀行總行綜合處的宗良處長9月6日向本報記者介紹說,放開外幣利率,肯定將推動金融機構在外匯業務領域的競爭,尤其是一些手頭有大額外匯的客戶,會“貨比三家”,把外匯存在利率相對優惠的銀行,但商業銀行間存款利率惡性競爭的局面不會出現。
他解釋說,各家商業銀行用什么利率吸收存款,用什么利率貸出款項,與銀行的收益息息相關。銀行要進行嚴格的核算,控制存款利率的最高限和貸款利率的最低限,不會做賠本的買賣。
不過,類似銀行家這樣的話,我們早已不知從彩電企業、汽車企業、空調企業、PC企業、旅游企業那兒聽過多少遍了。他們都說“不會做賠本的買賣”,但還不是照樣一邊吐血一邊死掐?特別是對于銀行業來說,“市場占有率”的重要性比起其他行業來只高不低,為了留住大客戶,難說銀行的價格許諾一定不會沖破盈虧線。
但宗處長的分析也有道理。他指出,目前,客戶企業在外匯貸款方面十分謹慎,許多企業怕承擔人民幣貶值的風險,不貸或盡可能少貸外匯,從而造成外匯貸款不暢。在這種情況下,商業銀行如果在吸收存款時給付了高額利率,又不能以很好的價格貸出,勢必造成經營虧損。
宗處長判斷,利率放開以后,競爭是必然的,但會在正常的經營范圍之內。另外,還有銀行同業協會的監管,競爭不會沒有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