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近一段時間以來,經濟學界對我國經濟普遍持樂觀的看法,其中的一個根據就是,通貨緊縮趨勢開始緩解,物價走勢止跌轉升。你如何評價這種估計?
楊帆:如果把通貨緊縮理解為價格持續下降,那么可以說,通貨緊縮的趨勢可能還會持續下去。
1994年以來,市場價格下降了25%,已經很難下降,但是要上升也很困難。以鋼材為代表的生產資料價格,以彩電為代表的耐用消費品價格,都因為生產能力嚴重過剩而難以上升。以石油為代表的能源價格,今年上半年與國際價格接軌,不能再上升;以糧食為代表的食品價格,棉花價格,都遠高于國際市場價格。如果說大多數基礎產品價格都高于國際市場,那么就說明匯率可能是高估的,不貶值就難以擺脫市場價格持續下降的趨勢。
記者:最近價格問題為人們所關注,比如,彩電價格戰。一些壟斷行業的價格問題,也是輿論關注的焦點,像汽車,電信等,你怎么看這個問題?
楊帆:壟斷價格還有非常大的下降空間。農村電價一度一元錢,農民如何使用家用電器?國際長途話費高于美國8倍,如何發展新經濟?高價飛機票打擊旅游。房地產和藥品的中間環節和稅費,占到成本的60-70%。至于汽車,則因為重復建設面臨大降價大改組。壟斷價格過高,減少了社會實際的貨幣總需求,居民支付了較高的壟斷價格,就會減少一般消費,造成市場價格的下降。
大幅度下調壟斷價格,是擺脫通貨緊縮,擴大居民需求的主要辦法。我國出現生產過剩,供給超過了居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大家都呼吁,要提高城鄉居民的收入,特別是農民的收入,這是一種永遠不會有錯,但是很難有實際效果的呼吁。靠通貨膨脹刺激經濟增長,會繼續擴大兩極分化,居民收入的提高只是名義上的,實際收入和相對收入還可能降低。為什么不能以降低壟斷價格的辦法,來提高大多數城鄉居民的實際購買力,讓大多數人得到實惠呢?
記者:靠降價啟動內需?
楊帆:價格由供求關系決定,反過來也調整供求關系,高價格抑制需求刺激供給,低價格抑制供給刺激需求。各種商品價格和數量互相影響的程度不同,價格彈性有高有低。我說的這幾項,價格彈性都是高的(大于1),就是說,數量變化的幅度大于價格變化的幅度,價格下調可以刺激居民大量增加購買,不僅是購買壟斷產品本身,還會產生連帶效應:農村電價的降低可以刺激農民購買家用電器,飛機票降價可以刺激旅游,住宅降價可以刺激家具和裝修業,通訊費用的降低可以刺激信息產品的購買,從而全面啟動內需,帶動經濟增長。
我的結論是:中國進入了一個非常特殊的“通貨緊縮型經濟增長”時期,在通貨緊縮中保持比較高的經濟增長,特別是大幅度降低壟斷價格,更加會刺激經濟增長。至于經濟增長是否已經出現“拐點”,未來1年將是關鍵時期:出口同比增長速度將逐月下降,凈出口將下降。國內需求的上升取決于投資:政府投資的持續,效率的高低,民間投資是否能夠跟進。
記者:壟斷價格為什么居高不下?價格下調的阻力來自那里,是企業自身,是部門利益,是政府的不當管制,還是其他原因?
楊帆:以部門利益進行解釋是最自然的,但是難道政府管不了直屬壟斷部門的定價嗎?更深一步的解釋,是壟斷價格的構成不合理,把應該由政府財政無償投資的部分也打入成本,比如機場建設費,電話初裝費,手機入網費,城市基礎設施的大配套費用,實際上是政府將自己應該擔負的投資功能,打到價格中向消費者轉嫁,等于強制消費者向這些行業投資,但是又沒有承認購買者的產權。經濟學家們不是要求“明晰產權”嗎?首先應該為廣大城鄉居民爭取產權的明晰。
理論上的誤導,是將市場經濟的利潤原則錯誤地引進基礎部門,如果真的要求它們自負盈虧,那么動物園門票可能漲到100元,地鐵門票漲到80元。基礎部門大多數承擔社會職能,為市場經濟創造投資環境,不可能自負盈虧,而需要財政補貼。在我國改革過程中出現嚴重的偷漏稅,政府沒有能力以財政收入進行投資,就通過高價格實現積累和投資功能,這是基礎部門和壟斷部門價格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
記者:對壟斷價格太高的不滿可以說由來以久,降起來看起來很難,那么,大幅度下降的可能性有多大?
楊帆:既然政府部門將投資功能向價格轉嫁,造成了壟斷價格居高不下,那么將投資的折舊部分從產品成本中剔除,價格自然會降下來。除去投資部分,還有許多收費項目,也應該清理。至于壟斷資源所造成的“制度成本和腐敗成本”,比如炒地皮,藥品和工程回扣等等,更應該徹底清除。經濟日報曾經刊登過北京某房地產公司的文章,言北京市三環以內的地皮,已經炒到每平方米2500元,這是開發商拿到手的價格。藥品價格中“制度性成本”竟然占到70%,包括各種稅費,特別是醫藥合一的體制,政府和社會沒有錢建設醫院,由醫院自己開藥房,高價賣藥來補償醫院的建設投資。我再引證最近一個材料:
“電信、電力部門因壟斷違法收費近50億:1998年以來的兩年內,電信行業向全國用戶違法收取資費21.7億元,電力行業違法收取27.4億元。今年3月,國家計委會同國家電力公司發出《關于開展全國電力價格檢查的通知》,對1998年以來的電力價格進行檢查。截止到5月底,從2637個單位查出價格違法金額27.4億元,已實行經濟制裁6718萬元。”
如果能夠清除這些亂七八糟的成本,壟斷價格下降50%,難道會有問題嗎?
記者:對電信收費過高的批評可以說是今年的一個熱點。
楊帆:我們可以舉上網的例子,據國家計委秦海博士的計算,綜合考慮每小時收費,上網速度等指標,中國的上網費是美國的一萬多倍,這個估計可能偏高,但至少也有1千倍。而中國的人均收入,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只有美國的5%。
記者:剛才你講到民航,這個問題十分突出,中國民航在機票要不要的打折問題上,一直舉棋不定。
楊帆:我在許多會議發言和講演中,都說可以在星期一到星期五,把旅游飛機票“打三折”,經常引起聽眾大笑。他們為什么笑?一是聽了解氣,二是感覺不可能,一笑了之。我國1997年以前飛機太少,票價急劇上升,1997年以后設立了28家航空公司,進口數百架大型民航客機,飛機又買多了,大幅度降價是必然的,以“打折”等形式已經降價30%-40%,但乘客并沒有顯著增加,民航收入反而下降,就是說價格沒有彈性,于是民航又取消了打折,這等于宣布10年之內不讓普通居民坐飛機,民航因此在1999年增收8億,但是對旅游的影響可能有80億或者數百億,如果能夠把旅游飛機票降低70%,并要求各單位安排倒休,家庭旅游幾乎立即就能夠發展,用不著什么“滯后期”。
為什么必須把飛機票降低70%以上才能夠啟動旅游?因為旅游一般需要全家人去而不是一個人,飛機票貴了,居民承受不了。這涉及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就是我國自1998年開始的需求主體的轉換。過去拉動中國經濟的主體,第一是外國人(中國出口的需求方),第二是單位購買力,第三是富裕階層,他們的購買力幾乎飽和,而城鎮居民買不起住宅和汽車,農村居民買不起家用電器和汽車,這是“總需求不足”背后的結構性原因。因此,“價格彈性”理論在中國不是失靈,而是有收入分配懸殊的特殊障礙,需要進一步大幅度降價,價格彈性的作用就可以顯現出來。
記者:有人建議,壟斷行業可以通過上市把價格降下來,你認為這個建議可行嗎?
楊帆:壟斷部門大幅度降價,一直到能夠適應普通居民購買力為止,價格肯定大大低于成本,正常虧損部分,應該由政府財政補貼,整頓稅收是根本措施。也可以將壟斷部門改組合并后上市,以出售國家股份的錢,全部補貼價格損失,價格不就降下來了嗎?在股份制改造中關鍵是改變體制。比如電力體制,目前是五大電力集團,7家獨立省公司,七,八塊獨立電網的封閉運行模式。5大電網沒有聯網;區,省自求平衡導致嚴重的自我保護,市場分割和局部的高度壟斷。審批制下的“高進高出,一廠一價”的電價政策,造成多種電價,差別過大,電價過高,應該盡可能聯網。民航則應該將28個公司合并為3個。以后才能夠進行股份制改造。
記者:靠上市改制一直是爭議很大的問題,有學者認為是“圈錢”,因此不足取。
楊帆:為什么要以出售國有股份的形式,由股民來承擔政府投資的費用?這也是目前情況下“不得已求其次”。反過來說,政府也必須以各種政策支持股市長期走牛。我的建議是放棄上市公司30%的國有股不再上市,一半轉化為社會保障基金在股市中直接運轉,一半向股民無償配售。這是政府放棄國有股的收入給股民的好處,同時將壟斷部門的投資在股市上收回。搞的好可得到政府、股民、壟斷部門改制“三贏”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