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的浮動及自由兌換等問題近來引起了廣泛關注。中央銀行行長戴相龍終于出面澄清,中國無意改變現行外匯管理制度,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有堅實基礎,人民幣實行自由兌換沒有時間表,但未來幾年將會為此創造條件。這顯示出中國仍將奉行一貫的漸進式改革,讓人民幣在穩定的環境中逐步走向市場化。有關問題初步探討如下:
(一)目前的有管理匯率浮動制度本有足夠的靈活性,可反映外匯市場變化而又受到控制,能恰當處理穩定與市場化的關系。現時具體操作上限得過死,要作出一些技術性調整如擴大波幅等使匯率能更貼切反映市況。
(二)人民幣現時有升值壓力,有利在市場化過程中維持對幣值的信心。相反,在貶值壓力的情況下搞市場化易引致恐慌。去年中國的國際收支已回到流動帳及資本帳雙盈余的局面,金融風暴只造成在九八年短暫的資本帳輕度由盈轉虧。今年上半年外匯儲備又增加了三十九億美元,反映國際收支仍有盈余及人民幣仍處強勢。這強勢也可從金融系統的外匯供求狀況看到。上半年外匯存款增加一百零五億美元,其中個人的占八十一億。相反,外匯貸款出現萎縮,余額下降廿一億。六月底外匯貸款對存款比率為六成一,遠低于人民幣同一比率的八成四。這些情況均顯示了外匯款項供過于求的格局。
(三)兌換限制將逐步放寬。自由兌換是市場化的最終目標。中國在九六年底實行了人民幣的經常性自由兌換。由于之前已逐步滿足有關要求,再加上有效調控,故事后匯率仍保持穩定。對資本項自由兌換料將采用同樣策略,在事前做好充分準備。目前資本項流動的主要受限制項目有中國資金到海外投資和外資買賣人民幣證券等。前者隨實施“走出去”的政策已逐步放寬,讓有條件的企業到海外直接投資,但仍未有計劃開放海外證券投資。后者隨“入世”后對外資開放證券市場也將逐步放寬,在技術上更有多種選擇,如按不同的證券類制訂放寬形式,設立特定時段的兌換限額,或參考印度、臺灣等的投資認定制度等。
在金融風暴后中國對自由兌換采取更審慎態度是可以理解的。由于準備工作牽涉廣泛的改革,不能急于求成,硬定時間表亦不實際。今后的準備工作中最重要的是:加大金融體制改革力度,如計劃中的三年內實行利率市場化正切合需要。配合上述引資及其他開放政策逐步增加兌換自由度。如此則隨著經濟整體開放,外匯管理體制也逐步完成自身的開放。趙令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