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對于企業競爭力的課題研究,目的性應是很明確的,即希望通過研究,最終對企業有指導的意義。如果要想對企業有所指導,需要課題研究更著重于微觀領域,當然宏觀層面的研究也是有意義的。
實際在中國的市場背景下,一個企業有沒有競爭力除了自身以外,與政府的所作所為也很有關系。課題研究最終可以定位為兩個:第一通過宏觀層的研究,對政府在政策制定、制度安排方面有指導意義,這方面做得好,也能促進企業競爭力的增強;第二是怎么給企業以啟示和幫助。
企業之間的競爭,通常我們都講是人才之間的競爭,實際這只是一個表象,企業之間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企業制度的競爭,特別是在現實的社會。你有先進的企業制度就能凝聚人才,能夠引進人才,穩定人才,表面上企業之間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但是根本上是企業制度之間的競爭。
從目前情況來講,企業競爭力的核心是職業經理人,中國最缺乏的是職業經理人這個階層。這和我們整個社會政治體制改革進程都有很大的關系。嚴重制約中國企業自身競爭力提高的一個非常普遍的原因,是中國企業管理者的非職業化。
作為企業的管理者應該體現職業性,但是非職業化是中國目前的一個普遍現象。國有企業搞不好,或者國有企業改革有那么多困難,原因很多,但是有一個因素是不可忽視的:大多數國有企業一把手都把自己看成是官或者都想當官,干著商場,盯著官場,如此必然要錯位。如果我們研究企業競爭力問題,在無數個影響企業的因素中,怎么抓住重點,能夠確實有一種示范指導意義,這對推進課題研究過程非常有益。別有一種誤解,好象理論界對這個問題的關注已經勝于企業界的關注,其實不然,任何企業都在關心自身競爭力的問題,作為我們上市公司來講,追求的是企業的成長性,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靠什么?靠的就是競爭力。
企業競爭力是一個非常敏感的課題,也是大家共同關注的,在這個問題上也不妨以此為契機,使理論研究和企業實際運作方面能夠更好地溝通。如果最終我們出臺的研究成果就是一些完全理論化的東西,還不如有案例性的,可能對企業更有意義一些。
(中青旅股份公司總經理 蔣建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