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研網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專家郭勵弘近日撰文指出,在當前中國經濟正在進行的結構大調整中,國有資本的動作至關重要的;而且其動作的軌跡應該明確為“退而后進”。
郭勵弘指出,國有資本的戰略性調整,對中國經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國資的進退需要從戰略全局的高度進行考慮,而不是從某個企業、某個行業的角度來理解。現在經常有官員講:這么好的企業,這么“肥”的行業,國有資本為什么要退出?但是從全局來看,差企業、“瘦”行業,國資想退也無從退起;硬要退,只不過是把包袱甩給“社會”,實則是甩給基層政府。只有從好企業、“肥”行業退出,才有希望解決政府資本的兩大負債問題,消除有可能導致社會不安定的基因;也才有希望加強科技、教育、軍工等關系重大、非政府莫屬的“瘦”行業。
郭勵弘指出,對于國資企業來講,擴股融資是進,售股變現才是退;上市是進,減持才是退。為實現國有經濟戰略改組的目的,必須更多地、更有意識地采取售股變現、減持的手段。更進一步看,在明顯的競爭性產業中,現在實行的債轉股、扭虧增盈、減人增效、增資減債、保價限產等一系列措施,如果不是為國資退出作準備,就都不具備戰略意義,僅具有戰術價值。
這位專家以紡織工業為例進一步指出,在壓錠近1000萬、分流116萬人、核銷呆壞賬300多億元、財政補貼近30億元等一系列努力之下,加之主要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下跌了近20%(1995年=100,1999年=81.7),國有紡織工業已經開始盈利。現在正是政府資本全面退出紡織工業的大好時機,國內民間資本是完全有條件入主這一行業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