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界,利率市場化的提法已口熟能詳,被專家學者們一致看好,而戴相龍近日在記者招待會上,又從政策上最終明確了利率市場化實行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從諸多因素看,目前是推行利率市場化的較好時機,如:物價持續走低;資源的相對過剩;銀行風險意識和內在約束力在不斷增強;金融體制改革在建立適應市場的宏觀調控監管體系、構造市場主體方面取得很大進展;銀行同業拆借市場得到統一;金融債券開始走向市場等等。
利率市場化將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資金流通渠道是否暢通、利率結構是否合理等問題都有可能制約利率市場化的有序推進過程。但無論如何,利率市場化都有如弦上之箭,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7月19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戴相龍在中外記者招待會上就利率改革問題發表了講話。他表示,今后一個時期,中國人民銀行將在現有改革的基礎上,堅持漸進改革和與國際慣例接軌的原則,先放開外幣利率,后放開人民幣利率;先放開貸款利率,后放開存款利率。
放開利率分步走
實際上,中國分步走的利率市場化改革已經在推進。今年1月份,戴相龍就表示,中國將在今年按部就班開展利率改革計劃,先放開農村,后放開城市;先放開外幣利率,后放開人民幣利率;先放開貸款利率,后放開存款利率。
4月份,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二季度例會召開,做了最新的步驟表述:先外幣后本幣、先貸款后存款、先大額后小額,我們已經可以基本把握利率市場化改革的脈絡。并承認利率市場化改革是一場攻堅戰,緊接著在隨后幾個月,調高了外幣存款利率,做了第一步動作。
資金利率應該市場化的趨勢,很早經濟管理部門就達成共識,概括其應實現的理由無非三句話,“總量不準,公開市場業務難作,利率不放開則無效。”
央行傳統的做法是控制貨幣總量,但從過去的經驗和美英等國的實踐看,以貨幣供應為目標是行不通的。主要原因在于,貨幣供應量不能反映貨幣的實際需求。比如你想運用貨幣擴展政策,加大了貨幣供給,但這個信息不一定被微觀主體感受到,總量增加、貨幣流通速度反而下降,沖銷了擴張政策的效果。也就是說,你也許可以控制貨幣的供應量,但你不可能控制貨幣的需求量,這樣最終你還是不能控制住貨幣。所以利率成為當前西方發達國家貨幣政策的主要中間目標。美聯儲的利率調控就是這樣做的。
央行也多次用公開市場業務的辦法,與商業銀行做國債交易來調節基礎貨幣。不過,發國債容易回收難,在目前情況下,商業銀行肯定不想把國債賣給央行,建設銀行的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國債從銀行的任何角度看,都比較保險。而且我們的國債并不多,只占總資產的8%,誰還好意思把這點保障拿出來賣。”
那么剩下來就是利率調整了,七次降息后的無效尷尬人們還記憶猶新。1年期存款的名義利率已經到了2.25%,名義利率已經基本降到谷底。盡管通貨膨脹率是3%,實際利率是5.5%,但一個國家的名義利率不可能再低,活期存款利率已經只有1.9%。并且國內調控的主要是市場利率,即銀行同業間及與證券機構之間的拆借利率。市場利率與投資者的關系并不緊密,離老百姓就更遠。
問題已經很明顯:怎樣讓利率市場像改革后的產品市場一樣有效?
兩頭和中間
中國現在的利率結構呈現出兩頭固定中間變動的格局。即央行控制著兩頭(再貸款利率和存貸款利率),放開折借市場和回購市場的利率。目前浮動的折借市場和回購市場的利率交易規模較小,起不了太大的作用。再貸款利率由央行控制,不能也不必市場化,人民銀行研究局謝平博士認為:“利率市場化的選擇就只能從另一頭進行。由于目前放開存款利率存在著較大的風險,因此,利率市場化的關鍵在于放開貸款利率。”
放開貸款利率,有幾種不同的方式可供選擇。一種是完全放開,不加任何限制,這是一種真正市場化的辦法;二是規定利率的最高限或最低限;三是規定利率變動的幅度。二、三兩種辦法在一定范圍內都實行過,是一種半市場化的方式,局限性較大。因此,最好的選擇也許是采取第一種方式,如果要選擇第二、三兩種中的一種,則希望上限不要定得太低,下限不要定得太高,活動幅度不要定得太小,否則,利率市場化的意義不大。
專家普遍認為,現今的通貨緊縮狀況,最適宜放開利率。相反,如果是面臨通貨膨脹,價格普遍看漲,這時放開利率,就會推動通貨膨脹,造成宏觀上的經濟恐慌。
“我們三面受擠”
民生銀行的一位負責人對記者說,像他們這些中小銀行是三面吃緊。一個是壞帳問題,從比例結構上看,中小銀行也有百分之十幾。“去年工農中建搞了一萬億的壞帳剝離,聽上去是AMC(資產管理公司)托管,會不會財政注銷?而我們的壞帳誰管?”第二個是WTO下的外資銀行競爭問題。WTO開放,銀行內部人士管現在的作法叫125政策,第一年老外對全體中國自然人和法人做外匯業務,第二年可以對所有中國法人做人民幣業務,五年以后則可以對所有自然人做人民幣業務。而外資進來對四大銀行影響不大,但中小銀行市場份額不能保證,劉先生說:“我們有一大部分客戶是與外資企業關聯的處在生產環節下游的中小民營企業,從他們的資金安排效率上看,他們可能更喜歡選擇外資銀行的信用貸款。”最后,又新添了利率改革的問題,近年來,由于少數中小金融機構經營出現困難,存款重新出現向大型國有銀行集中的趨勢。這是由于在利率管制條件,存款的收益(利率水平)是相同的,而國有大銀行的風險更小。“如果不解決銀行本身之間存在的不平等問題,只要四大銀行稍微壓低利率,客戶都跑到四大銀行去了。”
辦法有多少
解決中小銀行發展的思路國家也提了兩條,一是建立存款保險制度,但是工農中建不想參加,如果四大銀行不進來,保險金數目就不夠,對中小銀行也不公平。四大銀行參加存款保險,他們認為是等于讓他們出資救助中小金融機構,因為他們存款余額很大,要支付很多保證金。二是中央銀行給了中小銀行一大筆貸款支持或者鼓勵上市,鼓勵增資擴股,鼓勵增設分行,但是不一定能取得效果。一位研究人士告訴記者,“中國現在有80多家城市商業銀行,10家股份制銀行,資本的積攢難以做大,形不成網絡,沒有規模效益。我們的城市商業銀行都是在一個城市里,比如江蘇省有五六個商業銀行,它們是否可以合并為一個省銀行?外資銀行來了是否會把我們的銀行買下來?四大銀行拆支行,從農村往城鎮撤,我們怎么補上?這些方面都是空白,不知道怎樣做”,銀行上市,直接融資熱鬧勁有沒有個止境?銀行上的太多能保證金融板塊持續走強嗎?“我們沒底。”
還有個問題,利率放開以后有沒有長期的收益曲線?即利率整體標準,市場化國家都有一個長期國債收益率,它是倒掛在存款收益率上的。不久前,國家財政部招標了第二期國債,招標的利率結果很奇怪,是在銀行一年的存款利率基礎上增加0.55個點。國家已形成了一個慣例,就是把國債收益率掛在存款收益率上。也就是說國家沒有利率基準線,不能形成長期利率曲線結構,反貼過來,現在的利率就會亂。而美國有一條國債收益率基準線,大家的利率向它靠,它的風險是0,在它的基礎上加了幾個點,還是減了幾個點,體現出了曲線結構和風險結構。中國必須有一個基準。現在是以銀行為基準,因為工農中建在國債招標上是壟斷的,壟斷的結果是它出多少價是以自己的成本為基礎的,它自己的成本就是銀行規定的存款利率。
利率市場化改革是否會在一段時間內破壞部分中小企業的原有融資處境?
“我們對以后一段時間里的壓力感到擔心。”福建興業銀行研究部門的劉先生憂心忡忡。在接受記者關于“利率市場化”采訪時,他表達了這樣一種態度:利率市場化的早期效果帶來的是對中小銀行的壓制,并且會沖擊與這些小銀行有千絲萬縷聯系的中小企業。“中農工建管著70%的存貸款和80%的人民幣結算業務,四個資產管理公司對其1萬億壞帳做了剝離。貸款利率要是浮動放開,沒法全面反映其資產負債的總體情況。它們只要稍微壓低貸款利率,我們根本沒還手之力。”
福建興業銀行另一位王先生有自己的看法,“很多民營小企業已經熟悉了我們的一些方式,這種信賴轉換的關系比同等情況大銀行做要更有效。大銀行放貸款,無非看中兩個,隱含政府承諾的信用和資產抵押的信用。即使對待不同變化情況的中小企業,他們也傾向于用對付國有企業的辦法來給小企業融資,做的很死,只盯著抵押的不動產,看不到小企業良好而快速的現金流變化。”
福建興業銀行曾做過自己內部的信用統計方法,表面上用企業的抵押資產放貸,實際上只是一個幌子,合同里沒有實際的抵押內容。這種大膽的做事方式源于銀行對該企業的認知較深。“我不相信大銀行會有多大興趣和把握也這么做。”
利率市場化是一條非常澄明的經濟原則,只是當我們奮力游過去,需要測量一下水速,捂住耳朵避開水妖的那些唆使人魯莽的“無技巧無平衡”的自由原則之歌。(記者唐學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