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究竟是經濟發展的萬能藥,還是經濟波動與危機的罪魁?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話題。但是,不管是歡呼還是悲哀,沒有人能置身其外。從前有句老話:惹不起,還躲不起?可在全球一體化的今天,惹不起,可能也躲不起。因為你無路可逃,只有順應潮流。
不久前,在上海浦東黃浦江邊的香格里拉大酒店,舉行了一個題為“走經濟全球化之路:中國在新世紀的機遇與挑戰”的國際學術研討會。與會者中才俊匯集。他們不少已經獲得國外著名大學的終身教授,這些捧著“金飯碗”的海外經濟學人,對于中國的問題,有著不同的視角與見解。他們的觀點難免偏激,但卻值得關注。
全球化:天賜良機莫錯過
回顧五百年來三次世界經濟全球化的歷史過程和基本特點,根據各國對經濟全球化的不同反應,美國沙凡那州立大學經濟史教授洪朝輝將世界各國大致分為“不知不覺”`“后知后覺”`“半知半覺”和“先知先覺”四大類。
洪認為,“四小龍”屬于“半知半覺”一類,因為它們盡管創造了經濟奇跡,但由于忽略或壓制了政治民主,過度強化國家對市場的控制,導致經濟發展的后勁嚴重不足,成為這次亞洲金融危機的一大原因。
洪朝輝認為,全球化至少可以給中國提供四大啟示:
順:全球化不可能完美,但不完美的全球化不能成為不參與的理由,只有參與,才能減少全球化的偏差,限制全球化的負面影響。
全:世紀之交的全球化首先是市場的全球化,而市場的全球化必然要求信息全球化,也就是說,中國現行的法律政體和觀念必須與國際接軌。
深:近代全球化的深度主要由“四化”來體現:即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和民有化。眼下,中國的工業化、城市化和市場化都有發展,但民有化仍沒有足夠的發育,而在公有、國有產權主導下的市場交易行為不可能得到私人資本的有力支持。
新:中國必須創造具有自我特色的高科技產品,以非常手段開放市場、開拓市場、占領市場,并以非常措施開放信息渠道鼓勵信息交流。只有如此,中國才有機會后來居上。
警惕“后發劣勢”
或許是因為經濟改革進展到一定程度,遇到了厚厚的硬殼。當前許多經濟學家比任何時候都關注政治體制改革。
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經濟系講座教授楊小凱認為,經濟改革只是憲政改革的一部分,如果忽略或回避經濟改革與憲政改革之間的關系,落后國家期望經濟改革得到的“后發優勢”最終將成為“后發劣勢”。
人們常常說“后發優勢”,說的是落后的國家可以通過學習先進國家的成熟技術和經驗,少走彎路。“踩著別人肩膀攀高”,這對于后進的國家,堪稱幸事。
但楊小凱認為,后發展的國家可以模仿發達國家的技術,并在短期內取得令人驚嘆的增長績效。然而,如果沒有相應的制度支撐,當模仿的潛力已經耗盡,或者勞動分工的網絡變得日益復雜的時候,這種策略的長期代價將大大超過它贖買既得利益平滑轉型獲得的短期利益。因為“這種體制沒有自我制度創新能力及相關的制度基礎設施。”
楊小凱認為,中國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令人矚目的增長績效主要歸功于其落后的起始發展水平和模仿新的出口導向型工業化模式的新機會。
但楊小凱提示,不能用技術的模仿以及由此帶來的短暫繁榮推遲甚至代替制度的變革,否則,當模仿的潛力耗盡以后,失敗或許在所難免。
楊小凱稱,加入WTO以后,中國政府必須清除許多與國際規則不相融的制度規章,這是中國融入全球化潮流的必要條件。(完)
中新社記者肖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