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王和
新冠肺炎疫情給了中國,乃至整個世界一個重要啟示:隨著社會、經濟和科技的快速發展,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了大幅提升,但面對自然,面對風險,仍顯得“渺小”,常常是“捉襟見肘”和“手忙腳亂”。因此通過這次疫情,我們要充分和深刻意識到:心存敬畏,理解自然,認識風險的重要和必要。
就保險業而言,要認識到:這場疫情,無疑是人類歷史上的一次重大風險事件,同時由于缺乏事前的風險預案,無論是企業還是家庭,都蒙受了較大損失。作為社會風險管理的制度安排,保險的作用卻相對有限,顯得有點“力不從心”。在后疫情時期,全行業需要一次認真的集體反思,對風險、保險和能力有一個再認識。
這次蔓延全國的疫情以及抗擊疫情,如同給中國經濟發展按下了“暫停鍵”,讓全社會第一次感受到“停擺”意味著什么,更直觀和深切感受到風險的現實存在和重大影響。
疫情過后,痛定思痛,人們的風險意識將全面提升,并成為保險發展的重要社會基礎,但要把可能轉化為現實,需要保險行業的全面轉型升級,其核心是對傳統認識的再認識,完成思想和能力的迭代。
這次疫情,對于中國社會,特別是保險業將產生重大影響。就保險業而言,有四點基本判斷:
一是將全面影響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形態和趨勢;
二是將深刻改變人們的風險意識和保險消費觀;
三是將進一步加速我國保險業的深化改革和轉型升級;
四是將重新定義保險營銷團隊和營銷員的能力。
因此,對中國保險業,以及所有從業人員而言,要重新和認真地思考三個問題,即風險、保險和能力。本文著重談對風險的再認識。
作為保險從業人員,相信對風險都有認識,但通過這次疫情,給了我們重新認識風險的機會,更重要的是全社會需要對風險有一個全面和全新的認識,這是保險存在和經營的基礎。
這次疫情,不僅讓人們更加深刻地意識到風險的無時和無處不在,更讓人們體會到風險的許多特征,而這些特征卻往往被人們忽視了。最典型的就是風險的“冰山特征”,即風險的存在如同海上的冰山,人們看到的往往只是“水上部分”,如各種自然災害、意外事故和疾病導致的財產損失、法律責任、醫療費用,甚至是死亡等,卻忽視了其“水下部分”,殊不知“水下部分”往往要遠大于“水上部分”。
這次疫情,給了人們認識“水下部分”一個現實機會,對于許多中小企業,尤其是服務行業而言,他們并沒有,或者只有很少的直接損失,卻面臨著巨大的間接損失,如停業導致的收入和利潤損失,同時為了防止疫情帶來的可能損失,還必須增加防疫費用,或為了維持生產,也需要增加一部分開支。此外,因為停業和停工,勢必導致市場和客戶的丟失,給未來的恢復和發展帶來困難,同時也會對企業的品牌產生一定的不利影響。對于個人和家庭而言,這種“水下部分”表現為收入減少、開支增加、健康水平下降、失業和生活品質降低等。
這次疫情,讓我們深刻地感受到現代社會風險的另一個特征:相關性。就現代社會而言,無論是生產還是生活均處于一種“生態圈”中,尤其是制造業。在全球化的大趨勢下,無論是產業鏈還是供應鏈的概念下,全球分工已經成為現代經濟和生產的一個重要特征,全球經濟和產業的相關性不斷加強。
風險的相關性讓人們認識到一個基本道理,即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用中國的一句俗語,大家都屬于“一條繩子上的螞蚱”。同時,風險相關性呈現廣泛和深度融合的態勢,用現在的一句流行用語是“躺槍”,即看似與風險事件毫無表象上的相關性,結果還是“中招”了。這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風險管理認知、理論和技術,因此需要用更大的視野,更系統的思維,更獨立的技術,更強大的能力去管理風險。
這次疫情,讓人們深刻體會到“停擺”的風險,認識到穩定和持續比增長更重要。在這次疫情中,許多企業由于“始料未及”,就難免“手忙腳亂”,并為此付出了代價。在陷入困難時,一些企業體現出了很強的攻堅克難和自強不息的精神,有的企業老板甚至提出即使賣房賣車,也要與員工共渡難關。這種精神固然可嘉,但從現代管理,特別是風險管理的角度看,就值得商榷。
面向未來,企業應當推動“業務連續性管理”,按照中國傳統文化,涉及兩個說法,一是“未雨綢繆”和“防患于未然”,二是“預則立,不預則廢”。在“業務連續性管理”方面,一個優秀案例是華為,華為的風險管理,從一開始就不是寄希望于“天下太平”,而是建立在風險的無時和無處不在基礎上,培育了很強的系統能力。因此,當他們面對這次疫情時,就有一種臨危不亂,從容不迫的狀態,應而不急,應對起來顯得游刃有余,得心應手。
本文首發于中國銀行保險報
(本文作者介紹:保險學者,中國人保財險執行副總裁。)
責任編輯:張譯文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