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大公國際:新格局賦能經濟結構優化 雙循環助力疫后經濟增長

2020年12月31日16:34      

  意見領袖丨大公國際 邢磊、王念、韓熙良

  核心觀點

  2021年全球疫情影響將逐步消退,疫苗有望大范圍接種,全球經濟將開啟漸進復蘇模式。明年是我國“十四五”開局之年,我國不僅需要完成疫后經濟恢復工作同時還需要為“十四五”開好局。面對外部環境的深度變革和我國內部宏觀經濟增長軌道轉換的新局面,中央在年內幾次重要會議中確立了我國未來發展新的戰略基點,即以內部大循環為主,內外雙循環互促的新發展格局。基于這一新格局的確立,大公國際對2021年我國宏觀經濟運行有如下預期:

  第一,全年經濟總體增速預計將超過8.0%并呈現前高后低的走勢;

  第二,供給端持續回升,服務業有望加速回暖。工業產出以滿足需求適配為主,企業利潤受工業品價格回升影響將小幅上漲。

  第三,需求端發力,增長動力向內生性轉變。消費將快速回升,成為明年經濟增長主要拉動力,制造業投資隨需求回暖將獲得快速回升,基建延續增長勢頭,新基建有望獲得突出表現,房地產增長保持總體穩定;

  第四,外貿面臨環境依然復雜,明年上半年外需對中國供給替代的需求仍然較高,支持外貿持續走強。疫情消退和疫苗普遍接種后,全球貿易逐步復蘇,外需或有所回落,外貿增速在下半年或有所放緩;

  第五,通脹總體溫和,CPI將呈現前高后低走勢;明年全球油價有望中樞上行且海外開啟補庫周期,雙重作用下PPI有望在4月份轉正并在5月達到頂峰后逐步回歸常態化增長;

  第六,明年宏觀調控政策重在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促進從政府發力向市場發力的平穩過渡;將繼續保持穩健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短期政策操作強調精準有效,不急轉彎。中長期政策重在通過深化改革,激發市場主體活力,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正文

  2021年全球經濟將開啟漸進復蘇模式,中國經濟以新格局為戰略基點,在低基數作用和內需拉動下明年經濟增速有望超過8.0%。

  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以及圍繞疫情展開的防控、救助以及疫情帶來的逆全球化興起和美國大選的跌宕起伏使今年全球經濟環境處于深度變局,總體來看主要呈現以下特征,一是全球經濟深度衰退,新興市場需求萎縮,全球經濟失衡;二是全球利率水平和債務水平齊破記錄,主要經濟體基準利率突破歷史下限,債務水平突破歷史上限;三是中美貿易摩擦升級,全球經貿關系重構。

  中國經濟在全球范圍內表現亮眼,2020年三季度經濟增速在全球范圍內率先轉正,且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全年經濟預測中均是2020年全球唯一可實現正增長的國家。中國經濟今年以來的突出表現主要受益于三個方面:首先,制度優勢保障下疫情防控得力,以最短時間全面控制疫情蔓延;其次,“六穩”、“六保”政策下,生產率先恢復,以供給推動經濟增長;第三,中外疫情發生時間的錯位以及中國“保供給”與歐美“保需求”的疫情救助政策差異間形成互補,外需的增長和中國強大的供給能力帶來中國外貿的超預期增長并拉動工業產出平穩復蘇。

  2021年,疫情因素仍將是影響全球經濟恢復的主要因素。目前全球首款疫苗已在英國獲批上市,預計隨后陸續會有多款疫苗逐步獲批量產上市并有望在明年二、三季度實現全球范圍內分批接種,伴隨疫苗的落地,全球疫情的影響將逐步消退。在低基數效應和疫苗普及的雙重作用下,預計明年全球經濟在二季度末三季度初開始有較明顯回升。在政策方面,預計全球貨幣財政寬松環境不會立刻收緊但會針對通脹和債務風險的變化進行邊際調整;美國大選落地,未來全球經貿關系不確定性或減少,貿易摩擦預期下降。預計2021年全球主要市場將逐步有序恢復生產、重啟商務活動,全球經濟有望加速修復。

  2021年作為中國“十四五”發展的開局之年,面對全球環境的深度變局,明年中國經濟將主要以鞏固復蘇成果,調整增長結構為主線。中國政府在年內幾次重大會議中確定了未來中國發展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作為戰略基點,并在12月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明確要求“要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管理,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因此,預計明年經濟將在供給端夯實的基礎上,需求端接力助推經濟復蘇,以暢通內循環為主要工作抓手,通過構建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以內循環的高質量建設促進外循環高質量發展,保障國民經濟安全。預計2021年我國GDP增速有望在低基數效應和內需拉動下回升至8.0%以上水平。

  明年GDP季度同比呈現前高后低的走勢,低基數作用下一季度GDP將呈現兩位數增長,達到年內增速高點,隨后回歸常態化增長。

  2020年以來中國經濟表現主要呈現兩方面特點:一是經濟V形反彈;二是第二產業增長快于第三產業,工業表現好于服務業。

  受疫情突發影響,今年我國經濟在一季度遭受深度沖擊,經濟停擺,GDP深度下探,但由于我國疫情防控的決心和力度空前,三月末疫情在我國基本得到控制,全國進入常態化防控。二季度GDP增速大幅反彈,三季度繼續回暖,并在三季度末實現累計增速同比轉正(0.7%)。從增長結構來看,由于新冠疫情的供給沖擊特點,第二產業在第一季度下探幅度最深,但在保供給政策的指引下第二產業率先回升并加速上漲,一改近幾年來我國經濟以第三產業拉動為主的動力結構,成為今年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力。第三產業在一季度受沖擊幅度相對較小,這主要受益于疫情期間宅經濟對線上服務業需求上漲拉動,但因社交距離限制,線下流通和服務領域恢復相對滯后且由于下半年國內仍有部分地區有零星病例出現,線下服務始終未完全開放,第三產業修復緩慢。進入三季度后全國線下領域放開擴大,線下餐飲服務場所陸續回歸常態,服務業回升加速,從11月最新數據顯示各項經濟指標向好趨勢不變,服務業生產指數當月同比增速自10月起已超過工業增加值,11月二者增速差距進一步擴大,帶動第三產業開啟加速回升模式,產業增長結構逐步回歸均衡。

  2021年我國經濟將從疫情救助全面轉向疫后恢復,隨著國內需求的回暖和全球經濟復蘇面積的擴大,預計明年我國經濟總體將呈現前高后低的走勢,其中在低基數效應的影響下,一季度增速可能反彈至兩位數高位,隨后逐步回歸常態化增長。

  剔除基數效應來看明年三次產業增長,第一產業受疫情影響不大,且我國糧食供應穩定,口糧對外依存度較低,農林牧漁和種植業明年將仍將保持穩定。第二產業當季增速自今年三季度起基本已恢復至疫前水平,明年將主要以滿足需求適配性為主,第二產業總體產出將繼續保持平穩增速,同時在產業鏈升級政策促進下增長結構或有調整,制造業特別是高技術類產業及高技術產品生產有望呈現高速增長。第三產業的恢復速度將在流通和社交領域全面回暖、線下服務需求復蘇拉動下加速回升,同時在新技術應用和國家新型服務業政策推動下,跨境線上服務預計能夠帶來服務業的超預期增長,第三產業對GDP拉動力將進一步增強,接替第二產業再次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力。

  供給端增長將從政策引導型恢復轉向需求拉動型增長,全球“補缺口”將成為工業保持上漲的動力,高技術產業仍將領跑,企業經濟效益預計將小幅改善。

  2020年我國供給端在全年經濟“穩增長”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自2月末國內逐步復工復產,工業增加值降幅便開始逐步收窄,產能利用率逐季回升,工業企業利潤累計同比增速在10月轉正(0.7%),除9月份受原材料成本和企業大幅計提資產減值損失導致當月增速回落外,企業利潤當月同比基本保持逐月上漲態勢。

  今年工業產出供給結構總體表現出上游原材料和中游設備制造好于下游消費品生產的特點,消費品產出增長主要以防疫物資和宅經濟產品鏈條為主。制造業增加值累計增速在三大門類中率先轉正且保持較高增速,截至10月累計增速已增至2.4%,主要是今年政策引導性性復工復產推動的產出增長以及海外疫情爆發后新訂單向國內轉移帶來的出口產出增長所致,其中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累計同比增速始終高于工業產出整體水平。高新技術產品產出今年一直保持高位運行,一方面是國家戰略新興產業政策引導效應顯現,另一方面今年中美貿易摩擦以及美國對中國技術壁壘限制導致部分高技術產品轉向國產替代也是其高增的原因之一。企業效益方面,今年因供給端修復快于需求,政策引導下的復工復產初期帶來存貨上漲,但隨著國內需求逐步回暖和外需拉動,存貨水平逐步降低,最新數據顯示產成品和原材料存貨均已處于相對低位。前11個月中,41個工業大類行業中,有25個行業利潤實現轉正,其中石油產業鏈受全球原油價格低迷以及工業品價格一直低位的影響,擠壓企業盈利空間導致企業利潤仍未回到疫前水平。企業資金回籠方面,截至11月數據,應收賬款仍然較高,回款壓力依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年底工業產出和工業利潤的回升速度。

  明年我國經濟將步入供需缺口收斂通道,需求端對國內經濟增長的拉動性將超過供給端,供給端增長方式也將從政策引導型恢復轉向需求拉動型,因此工業產出仍將保持穩定回升的走勢但將以滿足需求適配性為主要目的,增長結構也將隨需求領域的反彈差異形成分化。企業將開始由去庫存轉向補庫存周期,明年上半年外需仍然對中國供給替代有一定的依賴,海外消費品庫存在近幾個月也已接近低位,庫存回補需求增大,上游原材料產出將隨著補庫周期的開啟增速有顯著回升,出口交貨值將持續增長至明年一季度末。制造業仍將是拉動工業增長的重要動力,黑色、有色金屬礦選業以及油氣產業鏈生產將隨內需復蘇而產出上揚,同時消費品產業鏈也將在明年上半年的外需拉動和全年內需回暖的雙向帶動下恢復增長,高技術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品仍將有望領跑工業產出增長,但宅經濟產品生產增速將在5月后隨著海外疫苗的普及和供給的恢復逐步回落。從景氣指標來看,我國綜合PMI、生產PMI和新訂單PMI在三月份回歸景氣區間后一直保持平穩上漲走勢,特別是生產和新訂單PMI始終高于綜合PMI水平,新出口訂單自4月份開始回升并在9月份突破榮枯線,11月升至51.5%且仍保持上漲走勢,這與海外對防疫物資需求驟升時間節點相對應。政策引導性復工復產的動能在四季度略有放緩,新訂單PMI自9月份停留在52.8%水平兩個月后再次開始上行,11月升至53.9%。原材料和產成品庫存在四季度時跌落榮枯線,成為綜合PMI的主要拖累,但在10月和11月二者均有上漲,顯示市場補庫預期回升,市場需求在四季度回暖帶動企業補庫意愿開始增強。

  企業效益方面,明年原油價格中樞預計將回升至55美元/桶左右,原油產業鏈將會在下游需求回升的帶動下全面回暖,行業復蘇面積預計將繼續擴大,但同時原油價格的上漲以及隨著全球補庫周期的開啟,大宗商品及原材料價格將隨之上行,成本的上升可能部分抵消需求復蘇帶來的收入增長,企業利潤預計較今年回升幅度不會過大。

  需求端中“三駕馬車”呈現梯度增長,消費將成為增長主力,制造業投資將獲得快速回升,基建仍將發揮重要支撐作用,新基建將有突出表現,房地產保持穩定增長,進出口將在上半年保持高增走勢,下半年在全球貿易復蘇中保持平穩增長。

  2020年在需求端,消費領域在消費行為受限和消費心理減弱的雙重影響下萎縮較大且恢復緩慢;投資領域享受較大政策紅利,從下半年開始加速回升并成為今年三大需求中主要增長極;外貿今年表現超預期,主要是我國與海外疫情發生時點錯位和紓困政策互補帶來的供給替代效應較高。

  2021年我國從宏觀政策調控重點到經濟修復速度都將以需求端為主,需求發力或將追趕供給,收斂供需缺口。因此“三駕馬車”或將出現與今年對稱性的走勢,預計將以消費、投資、外貿的順序形成由高到低的增長梯度。

  在消費方面,明年隨著內生動力不斷強化,汽車等重點消費以及“互聯網+服務”有望成為熱點帶動消費實現恢復性增長;低基數效應下,全年增速數據將整體偏高,一季度大幅提升后逐步回歸常態,但規模有望超出疫情前水平。

  2020年,消費受疫情沖擊較為嚴重,消費結構呈現明顯“宅經濟”特點。疫情初期,在嚴格防疫隔離措施下,居民消費行為和消費意愿均受到較大抑制,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計同比增速降至負值,食品、醫藥等必選消費品顯現強防御性,可選消費品受到較大沖擊,餐飲、旅游等線下服務業基本停滯,“云辦公”、“宅經濟”等“互聯網+消費”成為隔離期間更多人的選擇,實物商品網上消費占比快速增長。隨著疫情逐步趨穩,復產復工復商復市開始推進,就業需求轉好帶動消費能力持續改善,線下消費場所限制措施逐步放寬,配合補貼、消費券以及各類消費季活動等線上線下配套促銷活動,促使線下商品零售及服務消費開始升溫,中秋國慶雙節期間,全國旅游消費在景區70%的限流措施下超預期恢復約到去年八成,線下消費成為帶動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以下簡稱“社零”)持續改善的推動力量,社零當月同比增速自8月轉正后已連續4個月加速增長。

  消費回升速度緩慢是今年消費領域另一特點,11月社零累計同比仍未轉正(-4.8%),疫情對消費能力的影響尚未完全消退,年內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緩慢,且人均消費支出改善速度不及人均可支配收入,截至三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計同比增速已轉正(2.8%),而人均消費支出仍為負(-5.6%),居民收入差距在去年基礎上進一步拉大,占比過半的工資性收入累計增速低于去年同期,而小微企業經營困難拖累經營性收入增長。疫情之下收入增速放緩以及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心理使得預防性儲蓄意愿強于消費意愿,導致疫情趨緩后消費回升速度依然滯后。

  2021年,伴隨新冠疫苗的逐步普及接種以及疫情影響的持續弱化,政策支持將從供給端轉向需求端,擴就業、促消費政策力度將加大,居民消費能力和消費結構將在今年基礎上進一步改善,預計明年消費回升將主要來自兩方面的拉動:一方面是傳統消費將回歸常態,回補今年消費缺口;另一方面,升級類消費增長也將助推消費需求上漲。

  從消費行為來看,明年國內疫情大概率延續當前受控程度,線下消費場景防控限制再次大范圍收緊的可能性不大,景區、影院等人員密集場所的限流措施或能進一步放松,居民線下消費需求能夠得到有效承接,同時疫情持續有效防控亦對提升未來預期起到積極作用。從消費能力來看,四季度就業已基本回升至往年水平,城鎮調查失業率連續7個月持續回落,11月份達到5.2%,而農村外出務工人數亦快速反彈,且明年在保就業、擴大醫保、調控房價、鄉村振興等政策支持下,可支配收入與消費支出差距將有所收斂,而預防性儲蓄傾向或將有所減弱,居民消費能力將進一步改善。從消費結構來看,“十四五”規劃建議指出“全面促進消費政策推進和順應消費升級趨勢”,預計明年消費結構在政策引領下改革力度將進一步加大,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數量、釋放下沉市場消費潛力等相關政策,配合步行街改造、國際消費城市建設、優化農村商業環境以及增加新型產品服務供給等消費升級政策,將進一步激發大眾消費升級潛力。

  預計2021年,食品、醫藥等必選消費波動幅度仍舊相對平穩,而受疫情沖擊較大的可選消費品及服務業將成為拉動消費回升的主要動力,受近期發布多項針對性政策支持,汽車、家電、餐飲等大宗消費、重點消費將成為帶動消費回升的重要拉動項。汽車方面,各地將優化限購措施、增加號牌指標投放量、加強停車場建設、取消二手車限遷限制、推動汽車下鄉計劃等政策,為提振汽車消費提供支撐;新能源汽車方面,雖消費規模占汽車整體比重偏低,但充電樁建設、高鎳電池技術突破、公共領域車輛電動化行動等利好因素頻出仍為促進汽車銷售恢復提供一定支持。家電家具家裝作為地產后周期產業鏈,隨著明年新房、二手房銷售轉暖將有較大回升,而為支持智能節能綠色這一業內新增長點提出的廢舊家電回收處理系統優化,綠色智能家電、環保家具升級補貼以及下沉市場開發策略,將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相關消費升級需求增長。餐飲服務將快速反彈,通過舉辦各類美食節、餐飲展、技能大賽等促消費活動,以及加大力度推廣在線下單、無接觸配送等消費新模式,餐飲消費需求將進一步恢復。

  在投資方面,明年財政、信用環境將趨于穩健,但投資增長后勁不減,仍將發揮關鍵作用,制造業投資尤其是高技術產業將成為投資增長的重要動力,而基建、房地產投資將延續2018年以來的相對平穩趨勢;同樣受低基數效應的擾動,投資增速同比數據整體將偏高,且在一季度出現峰值后逐步回歸常態,絕對值有望接近疫情前水平。

  2020年,疫情對投資帶來的沖擊在政策引導及投資項目建設力度加大的雙重作用下逐步修復。從投資三大門類來看,制造業因其順周期性恢復相對緩慢,但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完成額累計同比于5月份率先轉正,且增速始終高于制造業整體增速;基建投資隨著項目開工和資金到位逐漸好轉持續回升,且在兩會后投向朝“兩新一重”領域傾斜,充電樁、特高壓、5G等新基建投資熱度高漲;房地產開發投資在疫情沖擊下表現強韌,受益于疫情期間的寬貨幣、寬信用環境,今年在三大投資領域中首個回升至正值,但隨著下半年房地產調控政策的收緊,增速有所放緩。

  2021年,制造業投資在下游需求向好、利潤回升以及政策紅利帶動下有望企穩回升,成為帶動投資增長的主要動力。從下游需求來看,基于明年房地產、基建投資規模將延續2018年以來水平的判斷,預計消費和出口將成為拉動制造業投資增長的重要動力,國內外需求持續改善將推升產能利用率回升,拉動制造業企業利潤快速恢復,進而帶動市場對制造業的投資熱情回升。從政策來看,“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深入提升制造業質量,預計制造業“質”與“量”的同步提升將是下階段經濟工作著力點。明年作為“十四五”開局之年,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產業基礎再造等工程推進下,制造業整體投資規模將進一步回升,而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新興產業為代表的高技術制造業有望獲得更多政策傾斜,成為提振制造業整體回暖的重要拉動力。

  基建投資規模預計保持平穩增長,新基建仍是穩固基礎設施投資增速的重要保障。近年來,基建投資增速變動趨于平緩,其對沖逆周期的特性有所減弱,基建增長動力有所放緩,但考慮“十四五”規劃建議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均強調加強基建設施建設投資力度,“系統布局新興基礎設施、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改造城鎮老舊小區、建設現代物流體系,并注重教育文體民政等民生基礎設施補短板”,估計基建,特別是新基建仍將在明年享受政策紅利,其中充電樁、特高壓、5G、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城際高鐵等新基建因其對投資、消費增長的兩頭促進作用將獲得更多財政支持,成為未來投資熱點,基建投資規模將有望延續2018年以來的平穩趨勢。

  在“房住不炒”的大背景下,房地產行業未來政策仍將延續近兩年基調,在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的目標下,房地產開發投資規模不會呈現過熱增長態勢。近期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與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要因地制宜、租購并舉,通過建設保障性租賃住房以及完善長租房政策穩定房價,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而央行和住建部強調房地產金融審慎管理,預計地產融資管控明年將于趨緊,“三道紅線”政策或將于明年開始全面推行,更多企業將被動調整債務結構、轉變運營模式,債務規模限制使房企拿地態度將更趨謹慎,而隨著疫情期間延期的項目陸續竣工,房企將加大推盤力度以加速回款并減輕上漲的庫存壓力。整體來看,明年房地產開發投資規模將延續近年平穩態勢,但預計難以超過2019年同期水平。

  在進出口方面,2021年外貿領域面臨的外部環境較為復雜且不確定性仍然較高,上半年外需對中國供給替代需求仍然強勁且補庫周期開啟帶動外貿持續上行,二季度后疫苗若普遍接種,外需或將回落,出口增速在下半年或將放緩,全年或將呈現前高后低走勢。

  2020年我國外貿超預期增長,1~11月外貿進出口總額29.04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8%。以美元計,進出口總額4.17萬億美元,同比增長0.6%,增速在11月份實現年內首次轉正,貿易順差4,599.2億美元,累計同比增加23.0%,其中累計出口總額23,166.51億美元,累計同比增長2.5%,累計進口總額18,567.53億美元,累計同比增長-1.6%。今年我國外貿超預期增長主要受益于兩方面因素,一是中外疫情發生時點錯位,海外疫情期間生產停擺,我國率先恢復的生產供應體系以及完整的產業鏈結構成為海外供給轉移的優先選擇;二是中外疫情救助政策互補性。今年歐美主要市場為應對疫情采用的超常規財政救助政策通過轉移支付進入居民部門,使得居民收入上漲,消費需求的持續高增對我國今年的外貿增長形成有效支撐。

  在貿易區域結構方面,前11個月中我國與東盟貿易總額4.24萬億元,占我國貿易總額的14.6%,在主要貿易伙伴中占比最高,東盟成為我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國。美國仍然是對我國出口拉動最強的地區,前11個月與我國貿易總額累計增長6.9%,在主要貿易伙伴中增速最高。貿易產品結構方面,今年出口產品結構具有明顯宅經濟特點,從4月外貿回升開始主要以醫療器械、紡織品(防疫物資拉動)、宅經濟產品(手機、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等)為主,在防疫物資出口回歸常態后,機電產品和房地產后周期產業鏈(主要包括家居用品、通用設備、專用設備等)接力穩固我國外貿增速持續修復。進口產品主要以原材料、農產品和芯片等機電產品為主,疫情期間加強上游原材料供給儲備是今年進口增長的主要原因。

  明年我國外貿面臨的形勢仍然復雜嚴峻。從正面因素來看:首先,疫情逐步消退、疫苗普及性接種需要一定時間,短期內經濟修復的時間錯配仍然存在,海外市場對我國供給的替代需求將支持我國外貿延續上行走勢;其次,今年超大規模疫情救濟情況下形成的高儲蓄率為海外市場的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的延續奠定基礎;第三,明年全球經濟將步入漸進復蘇,而疫情期間消費增長導致海外庫存基本接近底部,特別是美國近期零售和批發庫存均處于低位,全球經濟共振復蘇將帶動補庫周期的開啟,我國作為全球價值鏈的中游環節,將在原材料加工、機電產品以及地產后周期產品出口方面得到提振。第四,美國大選結束,拜登政府的政策可預期性較強,盡管拜登政府不會立刻取消已對華加征的關稅且對華強硬政策可能不會改變,但短期內中美貿易摩擦進一步惡化的可能性較小,將給中美民間貿易往來提供一定機會。第五,從先行指標來看,制造業PMI中的新出口訂單指數自九月份升至榮枯線以上,11月份進一步上漲到51.5%,外貿景氣度較高。而作為外貿先行指標的上海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SCFI)經過2月至5月的三個月下行后,6月25日升至1,000點以上隨后一直快速上漲,11月27日躍上2,000點,12月25日數據顯示為2,641.9點,較去年同期上漲175.6%,即使如此也仍然“一箱難求”,貨運代理已開始全面搶訂2021年倉位,釋放出明年貿易活躍度仍會較高的積極信號。第六,《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的簽訂對全球貿易格局的重構具有重大戰略意義。預計RCEP將在2021年下半年開始在協約國間逐步生效,全面生效后區域內90%以上貨物貿易關稅將降至零,這將有助于中國以更低的成本從東南亞、澳洲等地獲取上游原材料和從日韓獲取高端中間產品,跨境貿易量將有較大提升。同時,東盟今年已成為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RCEP生效后將有利于雙邊貿易規模的擴大,但短期內逆差效應可能更大。區域內服務業開放和投資便利化的提升將有助于擴大我國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服務一帶一路的服務貿易出口有望得到提升。此外,隨著RCEP的落地,國內消費者獲取進口商品的價格將下降,這與國內消費升級形成協同效應,消費品進口將有所增長。

  從負面因素來看:首先,明年隨著海外疫情消退,海外主要經濟體也將進入供需缺口回補階段,海外供給體系恢復后對我國進口替代的需求將會有所回落;其次,中美貿易摩擦的存在和經貿關系的不確定性仍將催動人民幣繼續升值,預計明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仍會有小幅上升,這將使出口企業承壓。

  綜合以上正、負兩方面因素,我們預計明年我國外貿整體形勢仍然向好,將呈現前高后低的走勢,5月份前主要需求市場對我國的供給替代依賴性仍將較高,隨著海外生產回歸常態,我國外貿增速將有所回落,但我國外貿產業的韌性較強將在明年全球共振復蘇后保持增速的穩定。同時,明年我國將面臨內、外需結構的承接轉換,國家外貿轉內銷的輔助政策還將加力,特別是對中小型外貿企業的轉型幫扶方面預計會有更多政策出臺,將有助于緩解我國外貿企業壓力。

  明年通脹水平整體溫和,價格擾動因素基本消除,CPI將呈現前低后高的走勢;PPI將延續當前上行走勢預計4月份可轉正,在5月到達頂峰后逐步回歸常態。

  豬肉和原油價格是影響2020年價格水平的兩大基本要素,這兩大要素在2020年除受疫情影響外均受到較大外部沖擊。2020年我國CPI走勢主要由食品主導,食品價格受豬肉價格影響較大,自2019年開始的非洲豬瘟疫情一直延續至今年三季度才逐步消退,一季度在疫情疊加影響下,流通受阻和消費攀升導致CPI在一季度最高達到5.4%的近幾年歷史高位,隨著豬肉供需趨于平衡CPI逐步回落,至11月份增速轉負,當月同比增長-0.5%。原油沖擊是今年全球另一黑天鵝事件,導致油價全年保持低位運行,受此拖累全球主要大宗商品價格低迷。受外部環境影響,我國PPI自3月起持續下行直至5月筑底,隨后緩慢回升,但由于全年有效需求恢復緩慢,PPI回升步伐較小,截至2020年11月仍同比下降1.5%。從CPI與PPI剪刀差來看,在二季度中旬以前呈現擴大趨勢且在4月份達到6.4%的峰值,隨后豬肉和原油干擾因素的逐漸消退,CPI-PPI剪刀差進入修復通道。

  預計2021年我國通脹水平總體溫和,CPI價格在一季度后將有回升,PPI價格將延續現有修復趨勢,預計同比增速將在明年4月份轉正并在5月沖頂后回歸常態水平。具體來看,受2020年一季度較高基數影響,2021年一季度CPI預計將繼續下行,負增長趨勢或將延續至一季度末結束,食品價格下行仍將是主要拖累,隨后在核心需求回暖以及成本回升的推動下逐步平穩上行。PPI方面明年將延續修復趨勢,隨著明年原油價格回升以及外部市場供給恢復開啟補庫周期,帶動大宗商品價格上行,預計PPI將在4月轉正并在基數效應的疊加下在5月份增速沖頂,隨后將逐步回歸常態并保持正增長水平至年底。對此我們基于兩方面的判斷,首先從外部環境來看,明年全球油價將繼續企穩回升,OPEC+減產短期內不會停止,且今年因疫情帶來北美頁巖油氣企業倒閉潮將對明年油氣供給擴大形成一定掣肘,進而助力油價回升。外需方面,明年海外市場逐步復蘇進入補庫周期,將對各類上游原材料及通用設備等產品的需求增長。另外,美國當選總統拜登在明年就職后,根據其執政主張預計將會批準一批基建項目投資,從而對黑色、有色、水泥以及工程設備等需求形成拉動,帶動相關產業鏈產品價格及原材料價格回升。同時,今年全球超級寬松貨幣政策釋放出的天量流動性勢必推高明年全球大宗商品價格,進而帶動PPI上升。其次,從國內情況來看,明年我國需求端將接力供給端承接疫后恢復的主要職能,但明年政策層面以穩杠桿控風險為主,基建和房地產投資將保持平穩增速,M2投放將保持在合理空間,因此從需求和流動性兩個方面看均不會帶來PPI的大幅上漲,PPI上行帶來的通脹風險整體可控。

  明年我國宏觀調控政策重在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促進從政府發力向市場發力的平穩過渡;將繼續保持穩健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短期政策操作強調精準有效,不急轉彎。

  2020年,我國加大了宏觀政策跨周期調節力度,穩健的貨幣政策更加靈活適度,積極的財政政策更加積極有為,為疫情防控、經濟恢復增長提供了有力支持。具體來看,首先,人民銀行貨幣政策保持了穩健取向,更加注重根據內外部環境變化及時進行調整:今年上半年,為應對疫情沖擊和支持復工復產,貨幣政策整體明顯寬松;下半年以來,隨著疫情得到控制和經濟企穩復蘇,貨幣政策邊際收斂,強調防控金融風險。其次,金融機構支持實體經濟跨越周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作用凸顯:一是加大了信貸供給規模,11月末人民幣貸款余額170.45萬億元,較年初增加18.88萬億元,同比多增3.07萬億元;二是盈利水平有所下滑,前三季度商業銀行凈利潤同比下降8.3%,主要是銀行體系向實體經濟讓利,以及加大撥備計提力度,前瞻性應對未來不良貸款上升所致;三是監管部門嚴厲打擊金融機構違法行為和各種市場亂象,確保穩增長和防風險的平衡。最后,財政部貫徹更加積極有為的財政政策,主要體現在提高赤字率、擴大債券發行規模、創新資金直達機制、加大減稅降費規模、加強預算平衡五個方面。1-10月累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5.85萬億元,同比下降5.5%,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8.94萬億元,同比下降0.6%,收支兩端降幅繼續收窄。

  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年,也是建黨100周年之際,同時是國內疫情過后的第一年,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明年,我國經濟會繼續保持復蘇態勢,但復蘇之路將是曲折的,不會一帆風順,需要加強頂層設計,繼續推進重大制度改革,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促進從政府發力向市場發力的平穩過渡,繼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加強需求側改革,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2021年,疫情影響難以完全消退,需要全面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繼續統籌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全面落實“六穩”“六保”任務,確保以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為主要手段的宏觀調控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和可持續性,防止政策“斷崖式”退出。

  2021年,預計我國貨幣政策將以穩健中性為主基調,以靈活精準和合理適度為主線,兼顧穩增長和防風險。目前,相比海外主要經濟體,我國貨幣政策空間足、手段多;遇到特殊時點(如疫情出現反復),人民銀行可通過降準、降息等方式平滑經濟波動。總量上,明年人民銀行將保持銀行系統流動性合理充裕、貨幣供應與經濟增速基本匹配,同時將注重運用結構性工具提高政策的精準性和直達性。價格上,明年人民銀行將繼續推動利率市場化改革,利率具備進一步下行空間,可能時點是當經濟增長曲線出現向下傾向之時。由于明年中美兩國經濟前景繼續分化,人民幣匯率仍將處在升值通道;雖然人民銀行已經退出對外匯市場的常態化干預,但針對市場“單邊下注”問題,依然會做出反應,因此人民幣大幅快速升值的可能不大。金融方面,商業銀行仍然是實體經濟融資的主要渠道。明年商業銀行的資產質量恐將繼續下行,主要線索是“房住不炒”背景下房地產相關貸款規模龐大以及一些延期還本付息企業的信用風險尚未完全顯現。明年政府將繼續推動中小銀行補充資本和完善治理,在提升自身實力的基礎上增強服務地方經濟發展能力。由于間接融資具有對中小企業和創新經濟支持力度不足的弊端,也是推高宏觀杠桿率的主因,明年我國將繼續加大資本市場建設,提高直接融資比重。

  2021年,我國財政政策將保持積極,維持適度支出強度,強化對重大戰略、重要任務和重點改革的資金保障。預計赤字率將在3%以上,抗疫特別國債將大概率消失,地方政府專項債規模小幅收斂,同時繼續施行減稅降費政策和財政資金直達機制。首先,明年財政赤字率將相較今年略低,但大概率會維持在3%以上。一方面,實體經濟穩步復蘇大背景下,對我國稅收貢獻最大的民營經濟復蘇勢頭相較國有經濟仍然偏弱,政府主導的經濟復蘇計劃向民營經濟有效傳導依然需要時間;另一方面,預計明年我國超常規減稅降費政策將會退出,回歸到常態化企業減負增效的刺激政策上來,而減收缺口需要通過財政赤字進行彌補。其次,政府債券發行品種和規模將縮減。一方面,隨著疫情和經濟好轉,具有明顯“專款專用”特征的抗疫特別國債大概率將會在明年退出;另一方面,明年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發行規模將相較今年小幅下降,更加強調資金與項目有效銜接,解決今年出現的“錢等項目”問題。另外,財政管理將注重對關鍵領域的資金支持,包括促進科技創新、加快經濟結構調整、調節收入分配等,提高對重大戰略、重要任務、重點改革的財力保障能力。最后,創新資金直達機制將會得到延續。今年財政部為提高響應速度而創建的特殊轉移支付機制有效確保了資金快速直達市縣,不僅緩解了基層財政壓力,而且提高了中央對地方資金使用的監測與指導。近期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要研究建立常態化的財政資金直達機制,并將其納入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并且要拓展直達資金范圍,力爭實現中央財政民生補助資金的全覆蓋。

  中長期政策重在通過深化改革,激發市場主體活力,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根據“十四五”規劃建議,從中長期看,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宏觀經濟治理,建立現代貨幣、金融、財政體制是實現新發展格局下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貨幣與金融方面改革包括建立現代中央銀行制度、深化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發展資本市場、擴大金融開放等,體現出金融系統為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服務的宗旨和原則;財政方面改革包括加強財政資源統籌、深化預算管理制度、完善現代稅收制度、健全政府債務管理制度等,體現出現代財稅體制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作用。整體而言,中長期政策重在提升政府治理水平,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

  結語

  全球經濟在2020年經歷了深度下挫和不均衡修復,我國經濟在制度保障下成功抵御了疫情沖擊且展現出良好的產業鏈韌性,全年修復態勢良好,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表現突出。2021年是我國建黨100周年也是十四五開局之年,全球經濟修復的不均衡性短期內仍然存在,我國將在鞏固2020年經濟復蘇成果的基礎上繼續深化改革,預計2021年我國經濟增速或將呈現前高后低態勢,增速從年初高速增長逐步回歸至常態化增速,增長結構由供給推動轉向需求拉動,通過需求側促進內需回升。中長期來看,十四五期間,我國將在雙循環新戰略基點上,努力建設國內大市場,以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逐步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增長。

  (本文作者介紹:大公國際作為中國國新控股子公司,成立于1994年,擁有獨創的評級方法和評級技術,科研成果豐富。)

責任編輯:趙思遠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

意見領袖官方微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關閉
網絡文學盜版一年損失近60億 侵權模式“花樣百出” 香港診所被曝給內地客人打水貨疫苗 給香港人用正品 鐵路部門下發買短補長臨時辦法:執意越站加收50%票款 優速快遞董事長夫妻雙雙身亡 生前疑似曾發生爭執 澳大利亞房價暴跌:比金融危機時還慘 炒房團遭趕走 五一旅游前10大客源城市:上海北京成都廣州重慶靠前 五一假期國內旅游接待1.95億人次 旅游收入1176.7億 華為正與高通談判專利和解 或將每年付5億美元專利費 游客在同程藝龍訂酒店因客滿無法入住 平臺:承擔全責 花650萬美元進斯坦福當事人母親發聲:被錄取后捐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