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領袖丨管濤(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
夏季全球每日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居高不下,讓關于高溫可能殺死病毒的期待落空。而9、10月份,每日新增確診病例大幅躍升,10月下旬更是每日新增四五十萬例,已遠超過第一波疫情時不到十萬例的峰值,讓秋冬季病毒可能二次傳播的預言成真。對我國來講,好消息是,新冠病毒的傳染性雖大幅提高但致死率下降,國內(不含港澳臺)每日新增確診病例較少且大都屬于境外輸入,同時4月中旬以來再無死亡病例;壞消息是,全球疫情第二波可能給我國帶來一系列心理和實質沖擊,影響國內經濟持續復蘇和金融平穩運行。我們不能掉以輕心。
疫情第二波對世界經濟金融的影響
影響家庭和企業信心。盡管因國情不同,各國政府對于疫情認知和防控措施的立場大相徑庭,各國內部社會分歧也較大。但是,與沒有疫情的基準情形相比,在疫苗普及之前,疫情持續蔓延肯定會讓部分人產生病毒恐懼,減少甚至不敢出門工作和消費。美國每周ABC新聞消費信心指數顯示,到10月25日這周,該指數較9月20日那周總體回落,累計回落了7%。由于復蘇前景不明和現金流短缺等原因,企業也會減少資本支出。10月份,主要發達經濟體的ZEW經濟景氣指數均較9月份出現了較多的回落。
觸發經濟重新封鎖。如這次疫情傳播,歐洲成為震中。針對第二波疫情的來勢洶洶,歐洲多國都在采取宵禁、遠程辦公、禁止串門等各種方式阻止病毒傳播。10月28日,德國、法國、英國已先后宣布全國性禁足措施,雖然較上一次封鎖要求稍顯寬松,但對正常生產經營和社交活動仍有一定影響。而且,由于封鎖措施不夠堅決,不排除持續時間延長甚至未來會有反復。新的經濟封鎖將影響歐洲經濟重啟,加大歐洲經濟二次探底的風險。10月29日歐央行議息會議明確表示,近期經濟前景明顯惡化,如有必要將適當調整所有工具。10月份,歐元區服務業PMI指數和Markit綜合PMI指數再次雙雙跌到榮枯線以下。
加大全球金融體系的脆弱性。今年以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多次預警,美股飆升與經濟形勢脫節的現象依然存在,一旦投資者意識到疫情防控和經濟復蘇進程不如預期,很可能觸發投資者集中甩賣風險資產。在國內疫情反彈和財政刺激難產情況下,到10月30日,美國標普500指數和納指在9月初創下歷史新高后,均回調了8%左右,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較2月初的歷史高點回調了10%。
其實,疫情對于全球金融體系的侵蝕遠不止于此。IMF最近還警告稱,長期的經濟衰退或政策失誤可能增加全球經濟的脆弱性。如果經濟持續低迷,一些地區的銀行體系可能出現資本短缺、私人和公共部門債務負擔不斷增加。如果資產管理公司在另一輪市場低迷中面臨著重大虧損,它們可能會被迫“賤賣”,這可能通過與傳統銀行之間的聯系蔓延到銀行體系。如果衰退持續下去,已經背負了很高債務的企業可能要開始面臨償付能力問題,其中中小型企業尤其是那些直接受到封鎖影響的行業的企業更容易受到沖擊。
新興市場經濟韌性再度面臨考驗。2008年危機爆發后,全球寬流動性、低利率,新興市場普遍面臨熱錢流入、本幣升值壓力。然而,這次公共衛生危機爆發后,新興市場尚未發生此種情形。從美聯儲編制的對新興經濟體貨幣的名義美元指數看,截至10月23日,較去年底上漲了3%以上,顯示今年新興經濟體總體仍面臨資本外流壓力。
其原因是,早在疫情暴發前,土耳其、南非、阿根廷、巴西、俄羅斯、印度等不少大型新興經濟體就已深陷困境。過去兩年,巴西、土耳其和阿根廷貨幣對美元匯率均跌了40%~80%。在這次疫情擴散過程中,前述不少新興經濟體又成為疫情重災區。全球經濟衰退和人員流動停滯本就影響了這些國家的創匯能力,匯率貶值、資本外流壓力又進一步制約了其財政貨幣政策對沖空間,進而放大了疫情對當地經濟金融的沖擊。IMF在最新世界經濟展望中,預計今年印度、巴西、南非、俄羅斯分別衰退10.3%、5.8%、8.0%和4.1%,除俄羅斯外,其他金磚三國降幅均高出全球衰退4.4%的水平。
第二波疫情對中國的經濟金融影響
海外疫情蔓延將加大我國疫情防控工作的難度。雖然本土疫情傳播途徑基本阻斷,但只要海外疫情未得到有效控制,我國內防反彈、外防輸入的疫情防控常態化就不可能結束。第三季度,我國經濟持續擴張,第一、二產業已基本恢復正常,GDP季度同比實際增速已超過去年同期水平,但第三產業GDP增速仍低于去年同期。從行業分類看,當季,“住宿和餐飲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GDP依然同比負增長,而“批發和零售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其他服務行業”的同比增速低于去年同期水平。這反映了疫情防控工作對接觸性、聚集性服務業復工復產的影響。海外疫情蔓延,會因為國際經貿交往和人員往來停滯,以及國內疫情防控工作,繼續抑制相關行業和消費復蘇,影響居民就業。
海外經濟重啟受阻對我國外貿影響有利有弊。從有利的方面講,國內疫情防控有效,有助于進一步展現我國產業鏈供應鏈韌性,繼續鞏固全球市場份額,發揮外需對我國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從不利的方面講,由于全球經濟復蘇放緩,整體外需市場趨于疲軟,有可能抑制我國外貿進出口活動。截至10月30日,波羅的海航運指數較前期高點回落了39%,或反映了近期海外疫情大幅反彈、國際經貿活動再度趨緩的跡象。與此同時,如果海外進口商出現償付困難,有可能加大我國企業出口收款風險;如果出現海外關鍵零部件或原材料斷供,還可能阻礙國內相關產業鏈供應鏈正常運轉。
海外金融動蕩加劇對我國金融運行也是有利有弊。從有利的方面講,有可能進一步凸顯我國疫情防控和經濟復蘇的領先優勢,吸引更多資本流入,推動中國市場包括金融市場成為全球避風港。今年上半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資(美元計價)同比下降49%,我國僅下降4%且自4月份起逆流而上,恢復同比正增長,這證偽了疫情暴發以后“去中國化”的判斷。
從不利的方面來講,隨著國內擴大金融開放,境內外市場聯系更加緊密,國際金融動蕩有可能向境內傳染,加大國內金融資產價格波動,并造成跨境資本流動的大進大出、人民幣匯率波動的大起大落。我們需要密切關注與此相關的匯率超調、資產泡沫、貨幣錯配、信貸膨脹、通貨膨脹和資本流向逆轉等風險。
此外,在海外疫情失控、經濟停滯的情況下,有可能進一步助長民粹主義、保護主義勢力,加劇全球地緣政治和經貿緊張局勢。“木秀于林、風必摧之”。我國有可能會被有所針對,如被甩鍋或被追責,非經濟因素對我國經濟金融運行的沖擊有可能加大。
早在4月初,中央就做出了面對嚴峻復雜的國際疫情和世界經濟形勢,要堅持底線思維,做好長時間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思想和措施準備的重要判斷和部署。因此,面對前述預料之中的挑戰,我們應該有處變不驚的定力和勇氣。
建議疫情應對下半場,我們應該注意把握好以下問題:一是鑒于內外部的各種不確定不穩定因素較多,要保持宏觀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繼續鞏固和夯實經濟復蘇的勢頭。特別是對于受疫情持續影響較大的行業、企業和家庭,要加大政策幫扶力度。同時,注意加強預期引導、穩定市場信心。
二是疫情發展對于人民幣國際化和資本項目可兌換是機遇與挑戰并存。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穩步推動擴大高水平、制度型金融雙向開放,既要避免錯失良機,也要避免操之過急。
三是從國家、行業和企業層面,在情景分析、壓力測試基礎上,擬定應對預案,有備無患。
四是堅持低調務實,少說多做,做好自己的事情,講好中國的故事,促進國際抗疫合作。
本文原發于第一財經
(本文作者介紹: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
責任編輯:張文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