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劉曉春
大循環要創造多層次的就業機會,僅僅關注就業數量是不夠的。
在近日舉行的首屆中國金融四十人曲江論壇上,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劉曉春提出,當前形勢下,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是,經濟的發展能否提供適合人口知識和能力結構的就業機會?
他認為,技術進步會創造更多簡單的勞動崗位,這會帶來兩個問題:一是產業空心化對就業結構帶來變化;二是在充分就業的情況下,收入增長卻基本停滯。“對于目前一些996階層的產生,在雙循環的形勢下要提前進行關注。對收入結構分化的問題,國家有關部門,尤其是專家和研究機構,應未雨綢繆、重點研究,避免出現其他國家發生的民粹主義現象。”
劉曉春還建議,普惠金融應該更多考慮普惠保險,要讓低收入群體沒有后顧之憂,敢于花錢,樂于消費。
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必然會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當我們提起就業機會時,更多關注的是就業的數量,但從我這些年的觀察來看,光講數量遠遠不夠。因為每一個人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都不同,實際上對就業崗位有各自的訴求。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中應該也包括了對就業需求的滿足問題。
隨著經濟和教育事業的發展,我國勞動人口中文盲的比例已經很小,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員越來越多,他們對就業崗位的需求已經不再僅是滿足養家糊口,還關注個人的職業規劃,個人知識和能力的發揮。因此,在新的形勢下,我們可能要考慮這一需求。有了這樣的需求,經濟的發展能否提供適合人口知識和能力結構的就業機會?這個問題值得研究。
第一,要關注人口結構和收入結構的變化。
關于人口結構,我們不僅需要關注勞動人口的年齡問題,還需要關注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的問題。從我過往工作中的觀察來看,一些國家和地區產生民粹主義的重要原因就與就業有關,勞動人口知識結構與勞動崗位技術含量結構存在錯位。在經濟結構變化當中,特別是以服務業為主體的經濟結構,許多勞動崗位的技術含量,或者說對個人的能力要求和準入門檻實際上可能在降低而不是提高。尤其在跨國大公司主導的情況下,員工晉升的渠道基本上沒有。
此外,技術的發展讓好多人擔心低層級的崗位會就此消失,但我覺得并不會,反而會創造更多簡單的勞動崗位。即便是為我們提供高科技產品、服務和享受的科技公司,它們在創造高科技產品和服務的過程中也應用了大量重復、簡單的勞動力。“碼農”一詞據說就是開發人員的自嘲用語,每天沒日沒夜做的就是簡單的重復勞動,而真正的高科技崗位是在此之上做設計或架構等,底層的開發實際上都是體力勞動。
這會產生什么現象呢?一是產業空心化的問題,將對就業結構帶來變化。二是在充分就業的情況下,收入增長卻基本停滯了。我們國家現在可能還沒有到這一程度,但在一些發達國家或地區已經出現了。例如香港爆發SARS的時候,大學畢業生進銀行的月工資大概是1.2-1.5萬港幣,最近新冠期間還是1.2-1.5萬港幣,但香港的物價、房租都在漲。也就是說,香港的中產階層在分化,而且是向下遷移的,這意味著貧富差距拉大了。
因此我認為,對于目前一些996階層的產生,在雙循環的形勢下要提前進行關注。對收入結構分化的問題,國家有關部門,尤其是專家和研究機構,應未雨綢繆、重點研究,避免出現其他國家發生的民粹主義現象。
第二,要鞏固和發揮好我國產業結構齊全的優勢,進一步完善我國的產業結構。
除了設定一些優先戰略性發展的產業和行業,地方政府在規劃中應當避免對傳統產業和行業進行行政性擠壓。過去,相當一部分民營企業并不是在市場中被淘汰,而是在地產政府的產業規劃調整中被擠壓掉了,這實際上對多層次就業崗位的提供形成了傷害。
特別是縣域經濟,畢竟不可能全國每個縣都搞金融中心、基金小鎮、新能源、高科技、互聯網金融……相關行業的人才不可能去所有的縣域。因此,大部分縣域應該考慮讓市場去決定,讓企業家自己去投資,發展各類產業和行業,以滿足就業的多層次需求。
第三,普惠金融更多應該考慮普惠保險。
一般來說,提起普惠金融,大家就會想到貸款,但實際上普惠金融要更多考慮普惠保險,例如就業保險、醫療保險。靠消費金融不能提高和改善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水平,只能是雪上加霜,反而應該是提供普惠保險。要讓低收入群體沒有后顧之憂,敢于花錢,樂于消費。
第四,要大力發展知識性的服務行業,增加高知識型、高智能型的就業崗位。例如律師、會計師、設計師、工程師等,這可能是雙循環中需要補的短板。
最后,我想簡單強調一下,我們在波動和穩定之間要考慮的是,讓政策、法規,尤其是執行政策、執行法規能夠保持穩定,讓市場去波動。
市場本身就應該是波動的,不是始終平衡的,但我們執行監管政策應該要穩定,要嚴格執行,不應該是變通執行。比如我們的一些監管政策和法律規定隨著形勢的變化做一些調整,這是應該的;但調整以后,執行當中必須是嚴格的。所以執行法規、執行政策不應該是宏觀調控的手段,或者是宏觀調控的補充手段。只有這樣,我們的企業家才會有穩定的預期,可以去進行方方面面的投資,創造更多的層次豐富的就業機會。
(本文作者介紹: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長、上海金融數字化研究中心主任)
責任編輯:張譯文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