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中銀研究:“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內涵、路徑及政策建議

2020年09月10日18:19    作者:中銀研究  

  意見領袖丨中銀研究

  本文作者:宗良 李斌 李義舉

  近期黨中央明確提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我國應對當前全球復雜經濟形勢的破題之道,是中長期經濟發展思路的重大轉變,也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的必然選擇。“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我國經濟發展循環體系的升級版。國內國際循環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不是要“自我封閉”而是要擴大開放。“雙循環”的重點是要提升國內消費數量和質量,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統籌國內國際雙循環。未來宏觀政策需堅持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續激發內需動力,不斷改善營商環境,擴大對外開放,積極重構新型全球產業鏈,優化金融業態,引導經濟不斷轉型升級。

  一、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是中國審時度勢的重大抉擇

  (一)“雙循環”是實現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

  “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切合中國當前發展階段的特征,突出了內需的重要性。當前我國經濟形勢仍然復雜嚴峻,內外部環境不確定性較大。一是全球經濟的衰退、逆全球化以及中美貿易摩擦導致我國外需出現下降。截至2019年末,凈出口拉動GDP累計同比增長僅0.7個百分點。2020年1-7月,我國出口金額(以美元計)同比下降4.1%,連續7個月負增長。二是國內消費、投資增速下滑,對經濟增長帶來壓力。截至2019年7月,社會消費零售總額累計同比下降9.9%,連續4年增速下滑;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同比下降1.6%,與2011年的高點相比下降了27個百分點(圖1)。在這樣的背景下,“雙循環”發展格局的提出立足于寬廣深遠的歷史背景,具有深刻的歷史內涵。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從發展模式角度看,我國今后的經濟發展要在重視外需的基礎上擴大內需,降低外部環境變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今后中國經濟發展內需的中長期戰略地位不斷提升,擴大內需不是過去的簡單重復,是要堅持結構調整的方向,依靠科技的創新,需找經濟增長的新動能,形成更多新的增長極,這是“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重要內涵。這是一個全新的視角,也是中國當前階段謀劃下一步發展需要有的視角。

  (二)“雙循環”是有效應對全球經濟不確定性、重構新型產業鏈體系的理性選擇

  當前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經濟放緩、逆全球化端倪顯現、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疊加罕見疫情,全球化分工帶來的產業鏈脆弱性也在疫情之下暴露無遺。新形勢下要求著眼長遠、確立“以國內循環為主體”的導向。一方面,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全球需求總體低迷,伴隨“逆全球化”和中美關系的變化,全球產業分工以及部分產業受到較大沖擊。另一方面,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世界經濟遭遇重挫,全球需求市場萎縮,國際局勢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復雜格局,疫情讓穩定的全球供應鏈飽受更大考驗。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測,2020年全球經濟將萎縮4.9%,其中發達經濟體將萎縮8%,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將萎縮3%。當今世界變局,使得中國在保持開放心態的同時,必須高度重視產業鏈可能受到的威脅和挑戰,以國內循環為主保障中國產業鏈的穩健性和安全性。

  (三)“雙循環”是保障經濟金融安全的重要基礎

  新冠肺炎疫情和中美關系緊張推動了“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思路的重大轉變。一是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使得全球經濟陷入深度衰退,國際貿易和投資大幅萎縮、國際金融市場動蕩、國際交往受限。同時由于疫情可能持續較長一段時間,這種沖擊也將具有一定的持續性。二是面對全球化逆流、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盛行、地緣政治風險上升等不利局面,中國必須在一個更加不確定的世界中謀求發展。三是我國經濟面臨較大壓力,但是國內基本盤總體穩定。經濟潛力大、韌性強、回旋空間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點沒有變。

  二、全面科學理解內循環為主、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

  (一)雙循環相互促進是我國經濟發展循環體系的升級版

  一是國際循環體系的升級。1992年之后,中國經濟更快融入世界經濟秩序,對外開放程度不斷提高。同時發達國家的資本、產能開始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全球化浪潮洶涌澎湃。1992年到2011年,中國累計實際利用外資金額達到了1.16萬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額度不斷增長(圖2),逐漸發展為成為全球外資最重要的投資目的地;同期中國從全球第12大出口國,迅速成長為全球第一大出口國。中國也從全球生產網絡的邊緣角色,一躍成為世界制造業的中心。

  但是在構建國際大循環的過程中,以往我國依靠出口與投資的驅動模式弊端逐漸暴露。整體經濟的過度依賴出口及其誘發的國際收支失衡放大了國內收入水平差距。中國進出口貿易依存度的峰值一度達到64%(2006年),國際大循環處于主導地位,外向型特征十分明顯。對外以來程度較高提升了經濟運行的風險,外循環本身也需要升級。

 數據來源:中經網統計數據庫,中國銀行研究院 數據來源:中經網統計數據庫,中國銀行研究院

  二是良好的內循環是經濟體系良性循環的基石。本次提出的“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意味著國內大循環處于主導地位,是國際循環的基礎,而國際循環則表現為國內循環的有機延伸。自改革開放尤其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來,不斷擴大對外開放有力地促進了經濟增長,這也是國際循環的重要作用。但脫離國內循環的大環境,國際循環將失去其有力支持。“雙循環”存在著明確的主次關系,即應以國內循環為基礎,在優化內部供需平衡的條件下,擴大開放,拓展海外市場,實現二者良性互動。

  中國是人口大國,也是勞動力大國,中等收入人群和國內商品與服務市場規模宏大。以國內循環為主,就是要全方位拉動內需,在全球市場低迷的情況下,為我國企業開拓市場,確保產業鏈和供應鏈穩定。目前我國供給側還存在諸多閑置資源,刺激市場需求可以激發企業創新的動力,實現更高水平的供需動態平衡。

  (二)雙循環是相互促進、良性互動的關系

  一是要借助國際循環促進國內循環。新的發展格局要求我國更加充分地利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中國是一個規模龐大、需求多樣的消費市場,具有14億多人口,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是全世界規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體。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居民的消費水平迎來了極大飛躍,人均年消費額從1978年的183元增長到2019年的27563元,增長近150倍(圖3);全國消費品零售總額從1978年的1558.6億元增長到411649億元,增長超過250倍。

 數據來源:中經網統計數據庫、中國研究數據服務平臺(CNRDS) 數據來源:中經網統計數據庫、中國研究數據服務平臺(CNRDS)

  面對巨大的市場規模和較快的增長速度,國內循環的發展需要吸收更大規模、更多樣化、更高質量的國外產品不斷提高內需質量。要發揮國際循環的重要作用,在工業原材料、投資品、耐用消費品和大宗商品等傳統進口需求量較大的商品的基礎上優化商貿結構,擴大工業品、高技術商品、高檔消費品等進口量,在中國經濟提質增效的發展下進一步滿足國內市場全方位、多層次的需求。家電、能源、汽車等產業的發展表明,引入高質量的國際競爭與合作能夠不斷提升國內循環的經濟活力,從而構建良好的營商環境,激發新的理念和發展動能,避免國內循環變成一潭死水,進而實現更高效率的產業發展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二是通過國內循環加速國際循環。我國具有世界上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供應體系,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中類,666個小類,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新發展格局要求我國將自身的市場規模和生產體系優勢轉化為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更好聯通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新興產業應充分發揮“后發先至”的優勢,在出口方面以國內循環中萌生的物聯網、5G、人工智能、“北斗”系統、高鐵、智慧家電、無人機、工程設備等高技術、高質量產品開拓新市場,發展高水平開放型經濟,促進內外市場規則對接和供應鏈生態的相互融合,以中國市場的發展帶動世界經濟的復蘇,拉動國際經濟大循環。

  (三)“雙循環”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不是要“自我封閉”而是要擴大開放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重視外部循環、保持開放才能提高內部循環的活力、質量和效率,重視外循環、繼續開放才能實現更好的“內循環”。開放更重要的內涵在于促進競爭、激發新的理念和發展動能。開放帶來的競爭與合作,對于更好地實現“內循環為主體”,保持內循環機體的活力和競爭力至關重要。關起門來搞“內循環”,只會導致“死循環”。改革開放和眾多行業發展的歷史經驗表明,競爭是保持活力、促進創新、提高效率的關鍵。中國企業并不懼怕競爭,近些年的產業發展表明,保護并未提升某些產業的競爭力,例如汽車產業。相反,眾多中國新興產業的發展表明,開放、公平的環境促進了中國本土企業的崛起。沒有外循環和繼續開放為前提,“國內循環”最終會缺乏活力、缺乏競爭力。

  三、形成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主要路徑

  近年來,中國經濟已經在向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轉變,2019年我國外貿依存度為31.9%,較2012年回落了13.5個百分點。2013至2019年,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平均為60.5%,較2008至2012年上升了6.4個百分點;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39.4%,回落了17.6個百分點;外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平均僅為0.1%。未來一個時期,國內市場主導國民經濟循環的特征會更加明顯,經濟增長的內需潛力會不斷釋放。實現雙循環可從激活內需、提升供給、互聯互通、收入分配和金融支持等方面發力。

  (一)激活內需,提升國內消費數量和質量

  內需是雙循環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雙循環的最核心環節。而消費是我國擴大內需戰略的核心,未來要把我國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充分激發出來,形成“能消費”“敢消費”“愿消費”的局面。一是夯實“能消費”的民生基礎,持續擴大就業和增加居民收入。加大扶貧攻堅、精準脫貧和鄉村振興力度,抓好重點行業、重點人群就業工作,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未來10年再打造一個3億人以上的中產階級群體。二是消除“敢消費”的后顧之憂,彌補民生服務短板。順應我國新型城鎮化快速發展趨勢,加大環境衛生、市政公用、公共服務、產業配套等領域投資力度,同時完善教育、醫療、養老等領域的制度保障,解除居民消費束縛,引導居民主動消費。三是創造“愿消費”的場景環境,培育新的消費增長點。疫情期間,智能化、數字化催生了新消費模式、消費場景和消費習慣,人民群眾的消費需求日益豐富。要借力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和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加快釋放教育、娛樂、購物的數字化消費潛力。四是重視政府引導作用,促進產業消費“雙升級”。要發揮政府在擴大內需方面的作用,引導資金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數效應的先進制造、民生建設、基礎設施短板等領域,以產業帶動消費、以消費回饋產業。

  (二)提升供給,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的內需體系,必須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供給水平,保障供給安全。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居民消費升級趨勢愈發明顯,而我國經濟供給側存在諸多制約因素,表現為:產業鏈底層、勞動力密集型產品過剩,附加值高、技術密集型產品不足,原材料和技術兩頭受擠壓,造成商品和服務供給難以匹配、響應人民群眾的需求,甚至還會危及到經濟安全運行。“雙循環”要求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是創新引領,確保產業鏈安全。自主研發“卡脖子”的核心技術,降低產業鏈關鍵環節的對外依賴度,努力疏通國內大循環的堵點。二是新舊并重,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步伐,主動淘汰高污染、高能耗的過剩產能,積極培育高端裝備、生物醫藥、新能源、信息技術、節能環保等戰略新興產業。三是提高自給率,確保糧食、能源、礦產品等原材料供給。在糧食生產、能源結構、礦源多樣化等領域下大力氣,推進現代農業體系建設,強化能源安全意識,推動新能源的廣泛運用,穩定鐵礦石、原油等礦產品貿易,爭奪大宗商品定價權。

  值得注意的是,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制造業的發展是國內循環的突出優勢,也是內需擴大的重點方向。截至2019年末,中國制造業增加值已高達269175.1億元,約占中國GDP總額的27.17%,占有全世界制造業份額接近30%,居世界第一,與2004年相比增加了4倍有余(圖4)。未來應以制造業為供給側看改革的抓手,通過提升制造業競爭力形成供給與需求互相促進格局。

 數據來源:中經網統計數據庫,中國銀行研究院 數據來源:中經網統計數據庫,中國銀行研究院

  (三)互聯互通,統籌國內國際雙循環

  “雙循環”決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要求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推動對外開放進入新的階段,形成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近年來,我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持續上升,與世界經濟的聯系更加緊密,成為全球商品、要素資源的巨大引力場,統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性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雙循環”要求更高水平的開放,未來將繼續依托“一帶一路”,加快西部陸海通新通道以及自貿區、自貿港建設,使對外開放的領域從制造業延伸到服務業。“雙循環”格局要求形成多領域開放格局,市場準入進一步放寬、營商環境不斷改善、關稅水平持續降低,使對外開放呈現出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特征。

  (四)金融發力,加快雙循環新格局的形成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和血脈,是資源配置和宏觀調控的重要工具。“金融活、經濟活”,在構建雙循環發展格局中,我國金融業的相關支持已具備良好的基礎。金融支持雙循環已有良好基礎。一是服務客戶群體廣泛,2020年7月末普惠小微貸款余額13.7萬億元,支持小微經營主體3007萬戶,同比增長21.7%。金融機構在促進消費、提升供給、降低成本等“雙循環”的關鍵環節上經驗豐富。二是資產總量巨大、具有較強的實力。截至2020年6月末,境內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規模達到301.5萬億元,境內上市公司總市值達到64.9萬億元,債券市場71.7萬億元,銀行資產、股票和債券市場規模均位列世界前茅。金融機構和市場的不斷壯大為居民財富保值增值、企業尋求融資提供了廣闊的土壤。三是開放力度不斷加大。改革開放40年來,國內經濟逐步從商品市場開放轉向金融市場開放階段,外資金融機構掀起在中國市場布局的熱潮,保險、證券、期貨等領域首家外資獨資或控股公司紛紛誕生,尋求進一步加大在華業務布局。金融在支持“一帶一路”倡議項目落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2019年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辦理人民幣跨境收付金額超過2.73萬億元,同比增長32%,人民幣資產逐漸成為“一帶一路”及周邊國家分散投資和外匯儲備的重要選項。

  五、構建“雙循環”新格局的對策建議

  (一)堅持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續激發內需動力

  第一,穩定和擴大消費。當前我國正處于消費變革期,消費結構持續升級,消費作為經濟增長的引擎,要著眼長遠,采取長期政策助力消費升級。一是實施積極就業政策。宏觀經濟政策要加大逆周期調節以護航經濟平穩發展,保持就業穩定;實施更有針對性、更加精準的公共就業服務,穩定就業預期。就業是最大的民生,是居民購買力的最主要來源,只有就業水平提高,才能真正做到刺激消費。聚焦居民關注的醫療、養老、就業等社會問題,落實社會保障,讓居民消費無后顧之憂。努力落實城鎮化建設,縮小城鄉差距,激發農村居民的消費潛力。二是穩定居民收入預期。居民的收入預期是決定居民消費行為的重要因素,制有穩定的收入預期才能提升居民部門的消費意愿。未來財政政策需精準發力,在既有減輕企業稅費負擔的情況下,穩定居民收入預期。三是啟動消費中長期規劃,推動消費轉型升級。啟動中長期消費轉型升級規劃,培育中產階層,提升居民消費能力。完善有利于促進居民消費的財稅支持措施,改革個人所得稅,合理提高個人所得稅基本減除費用標準,有序減少中等及偏下收入階層的稅收負擔,爭取在未來10年內增加3億以上中產階層。有效增加供給,實現消費與供給側升級的動態平衡。

  第二,加大新型與民生基礎設施建設。一是加強民生領域基建投資。著重加強對生態環保、公共衛生、醫療、教育、政務協調等領域的投資,提高人民獲得感。二是加大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現代物流體系、遠程辦公、線上教育等新領域的發展不僅緩解了疫情狀態下社會功能停滯的局面,同時也促進了居民消費升級。以此為契機,加大對智慧城市、物流基地、5G技術、互聯網等相關基礎設施投資,以新型基建穩增長、促進產業升級。

  (二)不斷改善營商環境,與全球分享中國超大市場

  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不斷改善營商環境,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與全球分享中國超大市場。一方面,中國要發揮好本土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經濟率先復蘇的優勢,更好發揮國內產業門類齊全、市場潛力廣闊的優勢,穩住企業和就業基本盤,降低外部沖擊帶來的挑戰。另一方面,要進一步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特別是要從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走向制度型開放,打開國門搞建設。2013至2019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與美國零售和食品服務銷售總額之比上升了18個百分點,升至80.6%,國內市場具有較大的增長潛力。要一如既往地便捷跨境貿易與投資過程,不斷優化營商與投資環境,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穩定出口、擴大進口,打造中國“世界工廠+世界市場”的國際分工合作新定位,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與全球分享中國超大市場的同時,提高中國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和競爭力。

  (三)擴大對外開放、積極開展國際合作

  改革開放與市場經濟的建設過程,也是我國不斷融入全球價值鏈的過程。但近年來,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全球化受挫,我國探索新的對外開放模式的要求,我國需繼續堅持深化開放,拓展多元化的國際市場。一是多措并舉保持外貿的基本穩定。要采取有效措施,穩定并爭取擴大出口。二是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加強國際產能合作。當前國際產業鏈高度融合,單憑一國之力難以生產全部所需產品,要堅定不移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同時主動積極開拓市場,增加中國與發展中經濟體的合作,避免對外貿易過度集中的情況。進一步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合作,要積極拓展合作模式,進一步提升“一帶一路”建設的合作層次,形成供應鏈的上下游分工,由市場開拓向產業轉移轉變。三是加強國際供應鏈和宏觀政策合作。要加強國際供應鏈協調與合作,搭建國際供應鏈平臺,切實推進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的復工復產,避免對全球經濟的沖擊。各國應加強在宏觀政策領域的協調,保持全球經濟金融的基本穩定。

  (四)積極重構新型全球產業鏈,抓好技術創新和制造業龍頭

  第一,推動制造業與供應鏈持續升級,努力補齊顯著短板。以促進高端產業發展,推動產業升級,提高制造業實力。改善營商環境以吸引外資,為我國產業結構升級提供資金支持,對全球價值鏈、產業鏈做出積極貢獻。

  第二,努力打造以內為主、內外結合的新型產業鏈體系。產業鏈對于雙循環發展來說至關重要。要以出口轉內銷、進口替代及內生增長能力的提升降低對外部供應鏈的依賴,減小外生事件可能導致的產業鏈轉移對中國經濟的影響。要著眼于國內生產配套能力提升及國內產業資源整合,大力推動技術創新,進一步增強國內中間品尤其是關鍵零部件生產能力,增強在全球供應鏈中的不可替代性。

  第三,科技創新是現代國際競爭的靈魂,競爭的重點在于科技與產業。我國必須尊重科學規律,充分投入資源,重視基礎理論研究,力求接近國際前沿水平,在關鍵領域實現突破,并引領產業結構升級。對此必須先完善市場環境與制度環境,激發主體的創新活力。鞏固傳統優勢的同時,致力于新興產業的提前布局和率先突破,促進產業合理化,利用我國市場規模上的獨特優勢提升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

  (五)優化金融業態,引導經濟轉型升級

  “雙循環”發展格局意味著經濟結構的重構,金融業態也會隨之發生重大變化。一是積極布局消費金融領域。擴大內需的背景下,旅游、醫療、養老等消費行業發展空間將更加廣闊,金融機構應積極把握優質企業的業務機會,同時向消費者提供多樣的個人消費金融產品,支持居民消費升級。二是傳統產業有保有壓。金融機構要采取多種手段,分類推進傳統、過剩產能行業的優化重組。主動減少技術落后、經營不善客戶的業務,將騰挪出的資源優先滿足優質客戶的需要,加大對優勢企業兼并重組、整合產能、轉型轉產、產品技術升級的金融支持力度;合理運用債轉股工具,幫助暫時遇到困難的龍頭企業降低杠桿率。三是挖掘經濟增長點。瞄準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的新基建、高科技、城鎮化等關鍵領域,以核心企業為抓手延伸拓展產業鏈上下游客戶和業務。四是重視金融科技的運用。將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前沿技術的研究成果運用到精準識別客戶、強化流程追蹤、智能化營銷、產品流程改造等日常經營管理之中,簡化金融服務流程、縮短服務周期。五是繼續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鼓勵人民幣直接參與貿易結算,鼓勵企業使用人民幣對外投資,鼓勵在境外發行人民幣債券,讓人民幣成為未來一個時期全球資產配置的重要選擇。六是實現穩增長與防風險的平衡。經濟的惡化導致信用風險上升,金融機構要增強預判性,準確理解市場環境,提前謀劃,分類施策,注重在穩增長的基礎上防風險,守住風險底線。防范化解宏觀杠桿率上升的風險,為“雙循環”創造良好的金融環境。

  (本文作者介紹:中國銀行總行一級部門。研究領域涵蓋全球經濟、國際金融、宏觀經濟與政策、金融市場、銀行業發展等。)

責任編輯:王進和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

意見領袖官方微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關閉
網絡文學盜版一年損失近60億 侵權模式“花樣百出” 香港診所被曝給內地客人打水貨疫苗 給香港人用正品 鐵路部門下發買短補長臨時辦法:執意越站加收50%票款 優速快遞董事長夫妻雙雙身亡 生前疑似曾發生爭執 澳大利亞房價暴跌:比金融危機時還慘 炒房團遭趕走 五一旅游前10大客源城市:上海北京成都廣州重慶靠前 五一假期國內旅游接待1.95億人次 旅游收入1176.7億 華為正與高通談判專利和解 或將每年付5億美元專利費 游客在同程藝龍訂酒店因客滿無法入住 平臺:承擔全責 花650萬美元進斯坦福當事人母親發聲:被錄取后捐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