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機構 黑天鵝圖書
許久以前,投資人蔡文勝說過一句話,在大公司待5年以上基本就廢了。混職場,無論你處于什么樣的地位,只有你離開平臺剩下的,才是你的真本事。
話說,自2017年開始,不僅是創業公司,就連大公司都面臨著巨大壓力。
比如,最近被鬧得沸沸揚揚的裁員潮,大大小小的互聯網公司經歷倒閉與并購,就連端著‘金飯碗’的國企人員,比如銀行從業者,也每天提心吊膽地經受著組織瘦身的考驗。
于是乎,這個社會陷入了集體迷茫。
然而,相較于企業的經營發展而言,更讓人關心的,還要數每個人眼前那一畝三分地兒的‘錢’途和安危。
人生最大的不幸就是無法認清自己
不像前幾年一片大好形勢:無論你是豬是狗,只要站在風口就能飛。
在滿大街是‘風口+資本’的年頭,就算你是根皮筋都能賣出大蔥的價。急功近利的環境下,快,是這個世界唯一的競爭法則。
于是乎,一個在BAT待過倆月的實習生,搖身一變就成了某A輪公司的運營主管;
一個原本在某媒體大號負責排版的小編,轉身一躍就當上了某傳統企業的品牌總監。
就連在某國企里負責端茶送水跑龍套的,都敢出門宣稱自己是‘機關領導’,張口閉口就是‘誰誰是我老鐵’、‘某某和我賊熟’。
大量資本推動下的虛假繁榮,為職場滋生了一堆‘過水蟹’。
有相當一部分人,忙碌在各個平臺跳來跳去。一邊心里暗罵自己的公司沒發展、項目沒新意,一邊私下忙著給領導拎包擦桌子、出門吹牛逼。
如果恰逢公司的發展勢頭好,融資一輪接一輪,那么即使不是業績的貢獻者,有的人仍會陷入一種成功人士的幻覺。
如果不幸公司遇到了瓶頸,就如當下多半公司經歷的那樣,有的人就會灑灑脫脫離職,手上帶著大把‘資源’,趾高氣昂地奔向薪水更高的公司。
倘若說,以上兩種人都是慶幸的,那么不幸的則是在如今大環境下,大多數面臨行業更迭、能力轉型且岌岌可危的‘職場過水蟹’。
如果離開了公司你能靠什么賺錢?
30歲到40歲,是前有埋伏后有追兵的年紀。
這個年紀的多數人都處在上有老、下有小,家庭負擔重,處處需要錢的境地。
如果你不是在非常傳統的行業,那么你的上司可能都比你年紀小;比你年輕比你精力旺盛的人,薪水要求更低。
倘若你細心的話,就會發現許多公司的招聘年齡范圍都寫著‘20~35歲’,這是人力資源之間心照不宣的秘密。
更可怕的是,在大平臺呆久了,當站在30歲這個門檻時,很多人的心理會有落差。因為無論是精力還是適應力,都難比年輕人。
于是乎,有的人進入一種狀態叫做:沒有老板命,卻有一身老板病。
比如我之前認識一個人叫A,他在一家國有背景的金融公司干了6年行政,算得上公司老員工了。
剛進公司時,趕上金融公司發展興旺早些年,一進公司底薪就1萬多。
因為身處金融行業,A平時接觸的都是大客戶與金融從業者,平時聚會進出的都是高檔酒店會所,自然也少不了相互攀比,開口閉口都是幾個億幾百個億的融資生意。
那個時候,周圍很多人都羨慕他的職業高大上,夸他年紀輕輕就有所作為。
然而,6年過去了,A的工資總共只加了2000塊,平均是一年300的往上加。漸漸地,A的心理開始不平衡。
有一次,A所在的公司招了批90后新員工,他留了個心眼,特意偷偷跑去打聽了下,發現新員工的工資基本都比他高。
為此,他十分生氣,心想公司這不是拿他不當回事兒嗎?
于是乎,A以一個公司元老的姿態,怒氣沖沖地跑到老板面前,直接當面質問其新人工資高的原因,并要求給自己加薪。
萬沒想到,老板卻輕描淡寫地回了一句:‘公司的工資是有規定的,不是你想加多少就加多少。如果你嫌賺的少,可以自己去開公司啊。’
聽完這番回答,A氣得攥起了拳頭,指甲陷進肉里,心想:‘行啊,既然你們無情無義,老子不跟你玩兒了總可以吧!’
隨后,A請了兩天病假回到家里,躺在床上翻來覆去無法入眠。直到那時,他才恍然大悟:
如果離開了公司這個平臺,自己靠什么賺錢?
離開平臺剩下的才是你的真本事
混職場,無論你處于什么樣的地位,只有你離開平臺剩下的,才是你的真本事。
主持人竇文濤,曾在節目說過這樣一段話。
‘我的朋友99%都比我有錢。天天和這些有錢人在一起,以至于我以為他們買的東西,好像也是我生活世界的一部分。總和有錢人在一起,聽著他們幾十億上百億的聊天,好像自己也有錢了似的。’
這段話,真實地反映了職場中很多人的心理狀態。
但只有你親身經歷過辭職、被裁、退休或者公司倒閉,才能體會到什么叫‘人走茶涼’。
換句話說,你以往的光環,不過是平臺聚光燈下的沉淀物,當你離開的時候,就會發現之前公司多半人際關系的結束。
當然,倘若你找到了一個更大的平臺另謀高就還好,如果接下來你要面對的是沒有穩定收入的一日三餐,或是一不小心跳進了殘酷的創業深淵。那么,直到你有所成就,你之前的友誼頂多換來一句無傷痛癢的問候。
其實,離職的時候若能看清誰是朋友、誰是過客,總歸來講是件好事。
因為你將面對更多殘酷和現實的問題,比如,脫離了公司,你是否有能力賺錢養活自己?
許久以前,投資人蔡文勝說過一句話,‘在大公司待5年以上基本就廢了。’
因為多數人在大公司待久了,就會變得眼高手低,成了溫室里的小白鼠,生存能力退化,卻又自視很高。這樣的人一旦離開了平臺,身上的光環去掉之后,會頓顯能力缺失。
你是否曾見過某個大公司的人四處吹噓,自己手中有多少多少資源,可一旦要落實的時候卻推三阻四。這些所謂的資源,仿佛就如海市蜃樓,只可遠觀,不可褻玩。
優秀的職場人都明白一個道理,無論工資還是級別,都應是個人能力的沉淀物。
但很多人卻本末倒置,認為自己只要在一家公司,就應該享受到某種待遇。
但很可惜,在未來的大環境下,無法真正創造價值的人,終將會被所有平臺淘汰。
弱者依附平臺,強者自造平臺
當我們談及創業的時候,認為最大的捷徑就是剛好踩到了一個風口,第一時間趕上了紅利,賺了一筆。
而找工作挑公司,也是這個道理。
兩個能力相差無幾的人,其中一人不小心進入了個處于發展紅利期的公司,其帶來的回報價值,遠遠不止薪水那么簡單。
所以,好的平臺確實能讓一個人脫胎換骨。
然而,問題在于所有公司都有生命周期,萬物的生長衰退都有規律,一個人若不能快速地將平臺紅利轉換為個人能力,那么窗口期過后,一切歸零。
就如被鬧的沸沸揚揚的美團收購摩拜事件,造成了一大批人相繼離職。表面上看,這是組織重構不得不面臨的問題。
但事實上,多數主動離職的人都明白:摩拜已經度過了之前野蠻生長的紅利期,接下來的洗盤,所有人都必須在重壓之下克己奉公,好日子已然不復存在。
這個時代‘躺著’賺錢的機會越來越少,隨著互聯網競爭格局的固化和資本的理性,越來越多的企業回歸生意思維,更多注重投入產出比。
當老板們發現業務增長難突破,無法交出一張好看的利潤報表時,‘降薪裁員’就成了唯一的道路。
于是乎,公司的平臺資源一夜間成為了稀缺品,更是普通員工眼里的燙手山芋。
你占著資源不帶來價值,就是失責,你盯著資源不去利用,就是無能。
在老板重磅的業績壓力下,每個人都人心惶惶,草包英雄霎那間區分開來。
這就像我們所常說的,弱者依附平臺,強者自造平臺。
機會屬于那些無論在哪,都能創造價值的人
一個聰明的人,總能認識到哪些是平臺帶來的福利,哪些是自己真正的實力。
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喜歡做錦上添花的事,很少人樂于雪中送炭。
比如一個曾經大平臺里出來的人創業,褪去光環從零開始,之前的資源能用到幾分,又有幾個所謂的人脈愿鼎力相助?
人心雖暖,現實殘酷。這個社會你來我往,商業上講的是利益互換。
原本你在公司身居要職,周圍人看重的是你背后的資源價值,可離開了平臺,又有誰愿意為你的個人估值?
再回到賺錢這件事上。
當你身處平臺時,如果你能為公司一年凈賺100萬,公司必然舍得花10萬甚至更高薪水請你;
又如你做的工作替換成本太高,以至于市場很難找到比你更合適的人,那你肯定不會被盲目被裁;
再如你是某體制內領導的子孫后代,公司需要仰仗你的人脈,就算老板再不爽也不敢拿你怎樣。
如果以上幾點你統統不是,那么就該好好想想,若脫離了平臺,你每個月的一百塊、一千塊、或者一萬塊,到底能從何處來?
這個問題并非危言聳聽,不信你嘗試回憶下,從畢業到現在,除了公司給你的薪水外,你有過多少真正的工資外收入?
想到這里,或許你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早已喪失了一種主動創收的能力。
所以,一個聰明人,無論身處何時何地都不能忘記自己是誰,自己究竟能有幾分創造價值的真實能力。
平臺再大,你不參與,也永遠是觀眾;平臺再小,你若善用,也能施展威力。
畢竟,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本文作者介紹:磨鐵圖書旗下全資子品牌,主要出版方向是財經和勵志,為讀者提供領跑世界的力量!)
責任編輯:賈韻航 SF174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