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正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改革正面臨重大抉擇。未來五年是巔峰決戰,成,則時隔五百年重回世界之巔;敗,則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漫長黑暗。大國雄心,鳳凰涅槃。
中國轉型的巔峰決戰
“十三五”規劃蘊含大國雄心,修復市場風險偏好
“十三五”(2016-2020年)既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又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十三五”需要確保完成三大戰略目標和任務。一是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順利實現;二是確保全面深化改革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決定性的成果;三是確保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實質性進展,推進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
“十三五”規劃,既是本屆政府執政以來的第一份規劃,也是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的最后一個五年規劃,戰略意義空前。
2014年3月份開始,習近平總書記便在兩會上提出了“十三五”規劃,之后會見歐洲議會會長之時主動提及了“十三五”規劃。2015年5月至7月,習近平接連舉行三場座談會,聽取來自上海、江蘇、貴州、湖北、遼寧、吉林等18個省區市黨委主要負責人對“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意見和建議。在這三場座談會中,習近平明確了中國在“十三五”期間需要補齊的“短板”,也強調“十三五”期間需要在十個領域取得“明顯突破”。
另外,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也在多個場合強調以改革創新精神編制好“十三五”規劃。2014年9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就編制“十三五”規劃曾專門召開過會議。
十個需要重點突破的領域包括:保持經濟增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體制機制改革,協調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民生和扶貧開發。
“十三五”規劃不走回頭路,重點在發展新興產業,描繪藍圖,蘊含大國雄心,修復市場風險偏好。
“十三五”規劃編制已然成熟
根據歷史經驗,五年計劃的編制一般需要兩年半的周期,流程包括:從上一屆五年規劃的中期評估開始,經過前期研究,形成《基本思路》,起草黨中央《建議》,通過中央《建議》,制定《綱要》,國家規劃專家委員會論證,廣泛爭取內外部意見,全國人大審議并批準《綱要(草案)》,對外正式公布《十三五規劃綱要》和規劃實施等各個階段。
整個編制過程兩個重要節點,分別是制定規劃的《基本思路》和制定黨中央《建議》。兩者分別由國家發改委和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牽頭,最終以《綱要》形式來囊括中央指導意見和各界建言。
根據上述流程分析,歷次五年規劃都將在五中全會上加以討論,第十八屆五中全會將于10月在北京召開,屆時將研究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規劃思路:三期疊加,鳳凰涅槃
黨的十八大報告作出“三期并存”的戰略判斷:我們正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和深化改革的攻堅時期,同時還處在大有可為的戰略機遇期;并作出了“四化同步”的路徑設計和“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同時,我國的經濟也處在“三期疊加”狀態中,即增長速度換檔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針對目前國家面臨的形勢,國家在制定“十三五”規劃的過程中著重強調了區域規劃、存量規劃以及全新的經濟增長理念。
區域規劃:“十三五”規劃總體發展格局定位在四大區域,分別是京津冀一體化、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以及長江經濟帶。這四個區域規劃基本覆蓋了中國未來社會經濟發展的重點區域。
存量規劃:存量規劃的目標是將現有的資源轉移給能為城市貢獻最大的使用者,減少要素轉移的成本,實現社會效益的最大化。存量規劃是結構調整規劃,其核心是產權,特別是對國有企業占用的大量低效率使用土地的調整,將涉及到國有企業管理體制改革。如果能突破這一體制性瓶頸,將進一步釋放國家經濟增長的活力。
增長理念:“十三五”規劃將實現五有增長:有就業的增長、有聲音的增長、有情的增長、有文化的增長、有未來的增長。在增長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就業安置,公共決策,合理的收入分配,文化質量和可持續發展。
在規劃理念方面,“十三五”規劃突出了規劃的連接性、開放性、制度性、開拓性,即強調區域互聯互通,對外開放,協同發展并增強行政效率,規范制度,吸引創新資源落地,推動經濟發展。
專項課題:突出新興產業和人口發展戰略
“十三五”重大專項的選題延續了“十二五”對國際環境與對外開放、經濟轉型與結構調整、區域間協調發展與扶貧保障、創新驅動與人才強國戰略、工業升級優化、現代農業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國企改革和金融市場的完善等研究方向的的強調。在此基礎上,對擴大內需、信息經濟、新興產業發展、人口發展戰略、居民健康保障、企業產品技術走出去等方面提高了關注。
目標:保增長、促創新、改體制
相比于“十二五”規劃,“十三五”規劃目標更加簡明。“十三五”規劃預期在十大方面取得明顯突破:保增長、轉方式、調結構、促創新、農業現代化、改革體制機制、協調發展、生態文明、民生、扶貧。與“十二五”規劃中的各種目標對比,“十三五”框架有明顯的時代特色,以及更為精簡的清晰分類。
從目標次序上看,“十三五”規劃強調了保增長為第一要務,同時創新位次明顯提升,這些都反映在了目前的經濟形勢與國家政策上。另外,“十三五”規劃提升了對農業的關注。“農業現代化”緊隨“創新”之后,且由“十二五”規劃中“新農村”篇里的一章變為單獨提出,重要程度有了顯著提升。
保增長:增速換擋的緩慢探底期
根據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十三五”期間的年均GDP 增速必須達到6.5%。對于GDP,我國正處于增速換擋期,潛在增長率可能已經低于6.5%。而對于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如果做好收入分配改革,十三五時期實際年均城鄉居民收入增速可能會高于GDP增速,實現年均實際城鄉居民收入7%或以上的目標。
近年中國經濟增速換擋的典型事實先后出現:2008年前后越過了劉易斯拐點,2012年勞動年齡人口開始凈減少,2014年房地產長周期拐點出現。從增速換擋進程看,我國已由快速下滑期步入緩慢探底期,未來經濟將呈弱平衡的大L型,往后可能還有5-7年的底部調整期。
調結構促創新:改革攻堅決戰
2010年以來的經濟調整涉及深層次的結構轉型,必須經歷傳統經濟出清和行業集中度提高、新供給釋放和新經濟野蠻生長的漫長過程,類似日本1968-1978年,韓國1998-2003年,中國臺灣1985-1993年,中國1992-2001年。表面上是增速換擋,實質上是動力升級,根本上靠改革轉型。
國企改革:《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和《關于國有企業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意見》已經出臺,未來將結合電力、石油、天然氣、鐵路、民航、通信、軍工等領域改革,開展不同領域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試點示范,支持地方從實際出發大膽探索。關于分類、股權激勵和員工持股等子方案也有望逐步出臺。
開放服務業:中國在高技術進口的巨額貿易逆差和出境游日益增長的購買力表明,國內缺的不是需求,而是有效供給。未來將進一步開放的服務業領域包括:金融、醫療、通信、信息、軍轉民、教育、傳媒等。
注冊制改革:預計2016年中期重啟IPO和注冊制改革。由于新興產業依靠股權融資,資本市場將重新被重視。擺在決策者面前的難題是:如何通過制度改革實現資本市場與實體經濟的良性互動,避免暴漲暴跌重演。
人民幣國際化:11月IMF將對人民幣納入SDR進行五年一次的技術評估,IMF公開表示,到11月,不論如何會就人民幣是否納入SDR有一個基本的結論。8月5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宣布,將現有的貨幣籃子維持到2016年9月之后。近期人民幣在可自由使用方面推動改革,比如中間價報價機制、調整房地產市場的外資準入、債券市場引入海外央行等海外投資者、提高跨國企業人民幣回流額度等。雖然中國努力推動人民幣國際化與IMF改革自身機制的方向一致,但來自美國和日本的阻力很大。在人民幣納入SDR事情上,美國具有一票否決權。訪美《成果清單》顯示,美國重申在人民幣符合IMF現有標準的前提下支持人民幣在特別提款權(SDR)審查中納入SDR籃子。
財稅改革:進行總規模16萬億地方債務置換,還余13萬億;全口徑預算管理;編制地方資產負債表;新一輪刺激房市車市消費的減稅政策;稅制從生產流轉環節的間接稅向收入消費環節的直接稅轉型,順應經濟結構轉變的規律,但這有賴于金融實名、收入透明等一系列制度建設。
農業現代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
2015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必須把農村改革放在突出位置。要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引導土地經營權規范有序流轉,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開展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試點,穩步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這些改革,意在通過市場化手段,激活被長期壓抑的土地、資金等生產要素和農村產權,讓農村“沉睡的資本”得以“活”起來。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將迎來重大改革。據《經濟參考報》,目前由農業部牽頭,多部委正在研究制定“關于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意見”,其重點在于明確集體產權歸屬、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在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同時,還將分類推進集體資產確權到戶以及股份合作制改革,要求將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折股量化到每位集體組織成員身上。
農業補貼方式改革。針對目前部分主要農產品價格內外倒掛明顯、農產品庫存龐大、農民種地收益低等問題,國家在“十三五”期間將進行一系列補貼制度和涉農財政資金投入方式改革。近期推出的農業補貼改革試點就是一項重要實踐,具體而言,就是將中國目前農業補貼主體的農作物良種補貼、種糧農民直接補貼和農資綜合補貼等三項補貼政策合并為“農業支持保護補貼”,政策目標調整為支持耕地地力保護和糧食適度規模經營。
2015年5月,農業部正式發布《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2015-2030年)》,“十三五”規劃期間正好包含在內。《規劃》綜合考慮各地農業資源承載力、環境容量、生態類型和發展基礎等因素,將全國劃分為優化發展區、適度發展區和保護發展區等三大區域,因地制宜、梯次推進、分類施策。除此之外,《規劃》還提出未來一個時期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五項重點任務:一是優化發展布局,穩定提升農業產能;二是保護耕地資源,促進農田永續利用;三是節約高效用水,保障農業用水安全;四是治理環境污染,改善農業農村環境;五是修復農業生態,提升生態功能。
扶貧:強調民生增加公共服務
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調研時專門主持了召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扶貧攻堅座談會,并明確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在長春,習近平重點關注了發展遇到新困難和挑戰的東北老工業基地,同時強調,不能在困難和挑戰面前束手無策、無所作為,要找準癥結有的放矢、對癥下藥。
到2020年,7000萬貧困人口要全部脫貧,平均每年需要減少1170萬人,任務相當繁重。在“十三五”規劃中,應會繼續著重強調民生,降低地區間收入差距,完善收入分配調節機制,推進居民健康保障、現代農業發展、收入制度改革。繼續增加投入,特別是片區的基礎設施和教育、衛生等基本公共服務方面,提供社會保障、社會救助、大病保險和新農合等政策;抓住沿海產業向內地轉移的機會,繼續大力支持中西部縣域經濟和中小企業的發展。
著力點和突破口
區域規劃:“四大板塊”+“三大支撐帶”
“十三五”期間,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很可能會實施板塊與軸帶結合的區域發展戰略。一方面,進一步有序推進此前形成的東中西部及東北“四大板塊”戰略;另一方面,增加“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最終形成“四大板塊”+“三大支撐帶”的戰略大布局。
中國地區間發展極不平衡,在增速換擋的進程中,各地區呈現出大國雁陣模型中的梯次躍遷,不同地區面臨不同的發展任務。
東南沿海創新驅動。部分地區可以認為已經基本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未來關鍵是創新驅動,比如天津、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廣東、福建等7個省市2014年人均超過1萬美元,超過或接近高收入國家門檻值,這些省市在90年代初以后經歷了對外市場開放和經濟高增長,在2008年前后開始增速換擋,經過轉型,近年增速相對平穩,高端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支撐作用凸顯,人口繼續流入,類似韓國、中國臺灣等高收入俱樂部新貴
東北振興亟待破題。部分地區初步呈現掉入中等收入陷阱跡象,未來關鍵是轉型破局,比如部分東北中西部資源型省市,經濟起飛落后于東南沿海地區,在2003-2009年依靠資源經歷了短暫的高增長,產業升級失敗,并于2012年以后經濟增速大幅下滑,人口出現凈流出,類似拉美的資源陷阱。今年上半年,東北三省經濟增長繼續放緩,其中遼寧以2.6%的地區生產總值(GDP)增速排名全國墊底,黑龍江排名倒數第三,吉林倒數第四。目前《全面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若干意見》正在制定完善,東北老工業基地已經進入第二個十年振興階段的新出發點。
西部大開發戰略繼續深入。將不斷完善西部地區交通、水利、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強化地質災害防治,推進重點生態功能區建設,繼續實施重點生態工程,構筑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完善西部地區資源開發模式,發展特色優勢產業,不斷提升西部地區的產業自生能力和競爭力。培育西部地區的經濟增長極,完善西部地區內部亞區域的協調發展。以“陸上絲綢之路”建設為契機,加快西北地區向中亞、歐洲的陸路開放。
中部地區加快崛起。部分地區處在從中等收入往高收入階段躍遷的進程中,未來關鍵是加快追趕,比如山東、重慶、四川、河北、湖南、湖北等人均GDP6000-8000美元,受益于較好的工業基礎和產業轉移,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相對第二類條件較好,近年勞動力出現回流,具備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條件,也面臨較大的挑戰,類似馬來西亞、土耳其、越南等依靠工業化的追趕中經濟體。
京津冀協同發展。據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目標是:近期到2017年,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取得明顯進展,在符合協同發展目標且現實急需、具備條件、取得共識的交通一體化、生態環境保護、產業升級轉移等重點領域率先取得突破,深化改革、創新驅動、試點示范有序推進,協同發展取得顯著成效。中期到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萬人以內,北京“大城市病”等突出問題得到緩解;區域一體化交通網絡基本形成,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有效改善,產業聯動發展取得重大進展。
產業規劃:傳統產業轉型,新興產業崛起
未來我國產業結構和需求結構將呈現高收入國家的特征,第二產業比重將逐步下降,服務業比重將相應提高。存在大量過剩產能的傳統產業面臨轉型,新型產業勢必崛起。
鋼鐵——目前鋼企的大面積虧損是宏觀經濟低迷、下游需求萎靡以及行業集中度過低、供給過多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鋼鐵企業間的兼并重組和鋼鐵行業的轉型勢在必行。
根據工信部2015年3月20日公布的《鋼鐵產業調整政策》征求意見稿表明,建立企業退出機制,兼并重組,淘汰落后產能以及注重環保將是鋼鐵行業的未來發展方向。而就十三五發展目標來看,兼并重組、走出去是關鍵詞,轉型和改革也將是未來一段時間鋼鐵行業不變的主題。由于鋼鐵企業之間高度競爭,符合市場化的競爭類國企定位,因此鋼鐵股有望成為改革布局中的奇兵。其實2015年3月發改委公布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2015修訂)》就已經指出,我國將允許外資對國內鋼鐵企業的控股。
煤炭——在經濟增速的下滑、替代能源的沖擊,環保的壓力造成了煤炭需求量逐漸下降,煤炭行業面臨著持續的挑戰。政策層面,面對全行業的產能過剩,國家采取了多項行政措施,對煤企提出了減產、限產甚至停產的要求。同時,進一步建立健全淘汰退出機制,通過政策手段控制產能,關閉部分中小煤礦,對違法違規的煤炭加大治理力度,讓優質的煤企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對于衰竭煤礦提供稅收優惠鼓勵他們盡早轉型。國企改革、上市公司兼并重組和行業產能出清將是煤炭行業長周期見底的必經之路。而加大對電力領域的投資,繼續向下游發展,加大發展清潔發電業務,以拓展煤市場是煤炭企業的轉型之路。
信息消費——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的迅猛發展,形式多樣的信息產品廣泛進入到百姓家中,信息消費逐漸顯現出帶動經濟發展的作用。目前我國信息消費面臨基礎設施支撐能力有待提升、產品和服務創新能力弱、市場準入門檻高、配套政策不健全、行業壁壘嚴重、體制機制不適應等問題,未來信息消費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
從《國務院關于促進信息消費擴大內需的若干意見》來看,加大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擴大3G和4G的網絡覆蓋,支持智能終端產品的發展(以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為導向)以及加快推進三網融合,推進電信網和廣播電視網基礎設施共建共享都將是未來信息消費建設的主要方向。另外,信息與各產業的融合也會帶來大量的投資機會。
傳媒——近年來,網民數和手機用戶規模的快速增長以及居民收入的增長是網絡產業發展的重要動力,電影院數量、銀幕數量連年增加也直接反映了電影產業的持續增長。隨著《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的通過,最高決策層在支持新興傳媒行業發展的同時也努力促進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高度融合,與此同時,政府對文化出版、動漫產業、郵政以及以電影產業為代表的文化創意和設計領域都給與較大的稅收優惠。
體育——隨著人們收入的提高,對體育和健康的需求越來越大。而我國的體育產業的規模還比較小,《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指出到2025年,我國體育產業的規模將達到5萬億。
《意見》明確指出,國家將支持潛力產業,以冰雪運動等特色項目為突破口,促進健身休閑項目的普及和體育旅游、體育傳媒的發展。同時,中國足球的發展將是中國體育行業發展的先頭兵。隨著國人路跑熱情的高漲,路跑行業也將會是體育行業中快速成長的新星。體育與互聯網相結合是一個巨大的市場。體育場館與互聯網相結合的運動APP以及體育網絡平臺的發展,同時智能單車與騎行APP互輔互助,將引領體育裝備真正“入網時代”的到來。
智能制造:中國制造2025+機器人
從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到“中國制造2025”到6月16日成立了“國家制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可以看到將制造業大國轉變為制造業強國是國家的戰略選擇,而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是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防建設對重大技術裝備的需求、強化工業基礎能力的核心。
“中國制造2025”強調加快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融合發展,把智能制造作為兩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著力發展智能裝備和智能產品,推進生產過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產方式,全面提升企業研發、生產、管理和服務的智能化水平。《關于開展2015年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專項行動的通知》明確了以智能工廠為代表的流程制造試點,以數字化車間為代表的離散制造試點,以信息技術深度嵌入為代表的智能裝備和產品試點,以個性化定制、網絡協同開發、電子商務委代表的智能制造新業態試點,以物流信息化、能源管理智慧化為代表的智能化管理試點,以在線檢測,遠程診斷和云服務為代表的智能服務試點等6大試點推進專項行動,基本涵蓋我國工業制造各大傳統和優勢行業,拉開了中國制造2025制造強國新篇章的大幕。同時走出去也是“中國制造2025”的關鍵詞,因此優勢制造業內部的兼并重組為主題的國企改革也是推進制造強國的政策選項。
《機器人產業“十三五”發展規劃》已經完成初稿,有望在年底前發布。《規劃》提出了今后五年中國機器人產業的主要發展方向,工信部將重點推進工業機器人在輪胎、陶瓷等原材料行業,民爆等危險作業行業,鍛造鑄造等金屬工業行業以及國防軍工領域的推廣應用;《規劃》也對服務機器人行業發展進行了頂層設計,家庭輔助類機器人以更高的性價比解放人類雙手,保守估計市場空間將超千億元。
生態環保 :提高標準,增加投入
“十二五”規劃中資源環境難完成。2014年4月國務院發布的“十二五”規劃中期評估報告顯示,“十二五”規劃提出的24個主要指標(28個實際指標)有20個都達到預期進度,累計占到指標總數的75%,少數指標已提前完成。但也有部分指標實現進度較慢,主要是能源消費強度控制指標、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控制指標、能源消費結構優化指標、氮氧化物排放量下降指標這四大指標。預計經過努力,到2015年底,28個指標中有26個指標可以順利完,完成率達到92.80%,余下2個指標(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氮氧化物排放減少) 完成比較困難。
2015年4月,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提出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目標。一方面,要求資源的利用更加高效。對于部分資源利用指標,如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等,均提出了高于“十二五”期間的標準。另一方面,要求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包括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繼續減少,大氣環境質量、重點流域和近岸海域水環境質量改善,土壤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環境風險得到有效控制,生物多樣性並夰速度得到基本控制,全國生態系統穩定性明顯增強等。
環保部測算“十三五”期間環保投入預計將增加到每年2萬億元左右。根據環保“十三五”規劃編制思路, 在“十三五”期間,建立環境質量改善和污染物總量控制的雙重體系,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計劃,實現三大生態系統全要素指標管理;在既有常規污染物總量控制的基礎上,新增污染物總量控制注重特定區域和行業;空氣質量實行分區、分類管理,2020 年,PM2.5 超標 30%以內城市有望率先實現 PM2.5 年均濃度達標。其中對全國實施重點行業工業煙粉塵總量控制,對總氮、總磷和揮發性有機物(以下簡稱 VOCs)實施重點區域與重點行業相結合的總量控制,增強差別化、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醫療養老:重點突破,增加供給
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本標準共有10項,其中只有每千人口醫生數這一項低于目標值,仍需要著力發展。
隨著醫療保險的全覆蓋,醫療消費的增加是大勢所趨。同時老齡化和居民收入的提高等雙重趨勢的疊加會刺激對醫療服務的需求。但是由于我國醫療資源分配極度不均勻而引發的看病難問題仍然沒有解決,未來醫療領域的改革將會繼續深化,改善供給結構和供給規模將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醫療和護理行業和信息技術的融合也是發展趨勢。在政策層面,《國務院關于改革藥品醫療器械評審審批制度的意見》在2015年上半年公布,該《意見》指出,提高審評審批的透明度以及質量;提高高仿制藥的質量,解決注冊申請積壓的問題以及對科技研究與創新新藥的鼓勵是未來藥品醫療器械領域的改革方向。隨著國家政策對這一行業的重視,本土企業在高端醫療器械市場會有較大的空間。
目前,醫藥工業與醫療衛生的“十三五”發展規劃已基本編制完成,醫療信息化、高端醫療器械和生物制藥被確定為重點突破領域。遠程醫療信息系統和區域醫療信息平臺的缺口巨大;高端醫療器械絕大部分市場份額被國外企業壟斷,增強技術、轉型升級需求非常迫切;生物制藥技術落后、資金短缺、研發力量薄弱、產業化率低。因此在“十三五”發展規劃中,將上述三大領域列為重點的突破領域。
在養老產業方面,2014年,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數量已超過2個億,占總人口的14.9%。目前,人均壽命不斷延長,老年人購買力不斷提高,使得我國養老產業的需求市場前景廣闊。
與發達國家相比,國內養老產業供給明顯不足。首先,我國人均工資相比發達國家差距明顯,不足美國的六分之一,單靠個人儲蓄養老壓力較大;其次,我國公共養老金支出和養老基金占GDP的比重較發達國家相比水平很低,公共養老金支出占GDP比重僅有3%左右,發達國家一般在5%以上,而養老基金占GDP比重差距則更為明顯,我國僅為1%,發達國家一般在10%以上,社會養老保險規模遠遠不足。
未來將增加養老設施以及相關的配套服務。十二五期間養老床位覆蓋率已達到了每千名老人26個,城市社區日照料服務設施覆蓋率達到了30%。十三五規劃預計養老床位覆蓋率要達到每千名老人35-40個,日間照料服務設施覆蓋所有城市社區和50%的以上農村。
2015(第八屆)新浪金麒麟論壇大幕將啟,本屆主題為“變革中國:藍圖與路徑”,定于2015年12月1日在北京召開。[關注本屆金麒麟]
“十三五”謀局開篇的2015,承載著光榮與夢想。在下一個5年及更長時期,關系民生與福祉的前行藍圖,將會具體指引哪些路徑?依靠自身巨大潛力與韌性的中國經濟,又會釋放哪些紅利,注入新活力匯聚新動能?更多精彩鎖定新浪財經金麒麟![點擊報名參會]
“新浪金麒麟論壇”是新浪財經主辦的高端 品 牌活動,以其最廣泛的受眾基礎,匯聚最權威的政商學界專家,分析解讀我國經濟的政策趨勢和戰略規劃,為中國經濟的改革與創新提供智力支持,為政商學界提供 深度交流的平臺,為大眾提供與企業溝通的橋梁。發端于2008年,經過七年的成功舉辦,論壇與國家級智庫形成戰略合作關系,金融領域 一行三會領導悉數出席,與發改委、國資委等部委深度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