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原創互動 > 正文
 
李開發:揭開國有企業長期虧損的重重迷霧(2)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9月09日 12:34 新浪財經

  二、工資薪酬機制:平均主義難以改變

  國有企業從建國開始,基本是實行保證溫飽的薪酬制度。工資很低,但很平均,雖然餓不死,但口袋里面也沒有錢。從1980年以后開始,工資水平逐漸有所提高。在1985年以前,全國的工資都是按部就班的,由政府作出規定,出臺政策,工作多少的,可以調多少。5年不調整工資甚至10年不增加工資也屬正常。當時一個普通工人,每月工資也就在25元到4
中行抵債資產網上營銷 讓眼鏡成為歷史
新浪彩信 幽雅個信 你的放心來自我的用心
5元之間,新工人20元多一點,多數是21元起步,直到定級也不超過30元。大學生的定級工資達到了40多元,有的地區達到50元左右。

  當時工資的購買力也比較低。一塊上海牌手表是125元,大概要一年的積蓄才能買得起。一部自行車要150元左右。一塊西鐵城手表要225元。買一斤豬肉要6毛錢到9毛錢。以一個普通工人為例,每月吃飯花去15元,加上生活日用品,不買衣服,也得將近20元左右。所以普通職工每月只能節余5-10元錢,全年可結余100元左右。一雙普通皮鞋當時可值25元以上。大學生收入要稍微好一點,但一年也結余不到200元。多數人一年能換一身新衣服就不錯了。

  1985年以后,工資開始有了較大的改革。典型的是一下子可以普遍加兩級工資,大學生從原來的50元可以拿到70元了,普通工人也可以拿到40元左右了。當時的提法是工資結構調整。

  1986--1988年開始普遍評審技術職稱,獲得了技術職稱的人員可以享受職稱工資。一般來說,中專畢業七年左右可以評助理級,20年可以評中級,大本五年可上中級。那時候的企業,大中專畢業生還很少,因此還比較吃香,評上中級,可享受副處級待遇。大約在1990年前后,中級職稱已經可以拿到100元工資,這已經是企業的高工資了。知識分子就是從那時候開始吃香喝辣的。當時大學生中專生只要一畢業就是國家正式干部,編號叫正干字第多少號。企業領導中,當時還有一部分沒有文憑職稱的,這樣有一些技術人員工資比企業領導高。但是這種情況以后在逐步減少,一是因為強調企業領導班子知識化,沒有文憑的提不了,所以工農型的干部到1990年以后在企業越來越少。

  92年以后普遍開始實行工資與效益掛鉤制度,實質性內容是企業如果經濟效益好,就可以適當安排效益工資。大約到了1995年前后,一個中型規模國企,廠長已經可以拿到250元左右,因為當時廠長一般情況是大學畢業,又有職稱,從企業技術與管理崗位的普通人員提拔到中層領導崗位,再由中層崗位提拔到企業領導班子,因此廠長的工資水平一般是全廠的最高或較高水平,除了部隊轉業干部外,多數情況是這樣。普通職工最低的大約在120元左右,高的可以在200元以上,主要是看工齡。

  從1992年以后,再沒有國家統一調資,全都是實行工效掛鉤式調資。有錢的有效益的企業就能調資,沒錢只能干瞪眼。但客觀情形是,雖然國家實行工效掛鉤式調資制度,但實際上是沒有錢也要調資的。這其間的原因,企業領導班子與中層干部與普通職工一樣明白,由于工資是鐵定的,調上一級,就永遠有這一級,一次趕不上,就永遠比別人低一級。所以雖然就一級工資,也要拼力氣與面子去爭取。如果不調資,企業干部不答應,職工也不答應,甚至成群集隊到主管部門去,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反正就是要求上級主管部門答應加工資。多數情況下,企業就先搞空調,就是先調上,算企業欠職工的,有效益時候再發。實際上只要調到了,想辦法做著法子也要發。因為發工資領導也有自己一份,不發要被職工罵得狗血噴頭,甚至要被職工圍追堵截。在那個時代,人們對那個工資表是十分看中的,除非有大差錯,否則企業只能按工資表上的工資數發。干得多與干得少基本一個樣。

  客觀上說,在調整工資的問題上,企業領導與中層以上干部要方便一些。領導為了照顧管理層的積極性,能符合調資政策精神時就會充分利用,因此肯定比職工要優先。再就是操作上具體細節職工不清楚,最終是管理層說了算。但職工也有相應的辦法,就是從勞動部門呀主管部門去找人,了解政策,然后緊扣政策,向企業提出自己的增資要求。國有企業在一般情況下,誰也不愿意與職工過不去,(那個領導也不能干一輩子,卡別人工資是要觸犯眾怒的。

  此后每年照此辦理。國家不再正式發文調資,按照工效掛鉤的形式企業自行調資,報出方案,經政府主管部門審核,主要是企業有沒有效益,最后經勞動部門備案就行了。從92年開始,調資時還明確規定,企業領導干部與普通職工的工資差距,一般情況上不能高出多少,多數是按系數進行。例如,在1993年調資時,規定按比例,一個中型企業,最低崗位系數為1.2,最多的可達2.5,職稱達到什么級別的可以對照相當的系數。從那以后企業領導干部、管理人員的工資與普通職工的差距有越來越擴大的趨勢。

  從1998年以后,國有企業的工資水平與效益掛鉤要管得嚴一些,效益不好就難調整工資了。加上地區不同,行業不同,崗位不同,特別是企業有自主地按效益調資的功能,所以各地區的工資再也沒有統一的說法,工資水平也有了較大的變化。

  以近兩年的國企工資水平來看,有的行業效益相對要好,例如信息產業類的工資水平相對較高,特別是電訊業的,普通職工月工資可有2500到4000元左右,管理層分成不同的崗位工資也不一樣。銀行就要少一些,效益也差一些,多數普通員工也就是不到2000元每月的工資水平。公交公司的售票員與駕駛員的工資每月也就是1000到1800元之間。各個行業與崗位情況都不一樣。至于管理層的已經沒有統一的尺度,因為多數崗位都有了承包或單獨考核的情況,因此有的多拿,有的少拿。在沿海地區國企,效益好的,比如上市公司,決策層領導年收入能達到15-20萬元,非上市公司領導,有的企業年銷售額達到數億元的,領導年薪則可達到8-12萬元。

  分析以上國有企業工資薪酬制度的發展過程,總體上看,沒有能夠突破平均主義的范疇,雖然有了不了的差距,但與外企、民企與私企相比,依然有濃厚的平均主義色彩,不能體現市場經濟條件下管理人才、技術人才的作用,與職業經理人的市場化薪酬制度也挨不上邊。

  國有企業的工資制度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國有企業的工資差距相對較小。對下,由職工監督著,差距拉大了,職工不答應,職工以集體力量與企業領導對抗,或者向企業領導叫板。如果收入差距過大,會影響職工情緒與企業的穩定,會影響生產經營的積極性。對上,有企業的主管的政府部門監督著。因為,畢竟政府機關的工資也不高,而且你企業的領導班子是政府主管部門任命的,因此從心理狀態上也不會贊成企業領導的工資比政府機關高多少。中國人有樂見平均主義的心理潛在因素。這樣,企業領導與企業員工的工資薪酬差距在一般情況下處于3—5:1的水平上居多。(這里指普遍情況,也有少數企業差距遠大于上述比例)

  二是國有企業維持的是一種剛性的工資制度。所謂剛性,就是降不下來,也不能少發。這種工資制度也是企業要保持假賬的原因之一。為什么呢,就是工效掛鉤。因為企業沒有效益,所以不能加工資。但當時工資制度是檔案工資制度,一調上去就少不了,沒有誰不想增加工資。在這個事情上,國有企業領導與員工是一致的。盈利當然要漲工資,虧損也要漲工資,否則不但要被企業員工罵臭,而且自己的利益也受到損失。虧損企業要漲工資,只有通過做假賬的辦法將效益調上去,以便符合政策杠桿。所以企業領導班子也只有維持一些假賬,使企業的總體效益不至于差下去。虧損企業做假賬,在這個問題上,企業職工與領導的利益有一致性。萬一企業一點辦法沒有,工資也發不出來,就會采取折衷的辦法,就是先空調,然后等有效益再補發。而一旦加了工資,企業員工就有理由要拿到這份工資。發不出也要硬發,再發不出就在賬上掛著,承認是企業欠著職工的一筆賬。

  三是國有企業的工資與薪酬制度有獎金與承包費用作為補充。企業領導班子集體承包效益指標,完成了可以有承包獎。所以從這一點上來看,企業的財務賬上也增加了假的水分。因為完不成承包指標,評不上先進,那一份承包的獎勵也拿不到手。例如拿了個全國的五一獎,對調資作用也相當大。企業的獎金數額只與承包合同掛鉤,比如有的是年工資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多的也有相當于全年的工資收入的兩到三倍。總之,數量的差額是與當時合同掛鉤的。但是國有企業的另一特點是,合同雖然簽字了,真的效益上去了,不按合同兌現的也有不少,因為差距大了,許多人會紅眼,企業只好調節一下,扣掉一點,給一部分。近幾年好一些,承包合同兌現的比例相對大多了。

  四是工資收入的公開性。外企與私企里,一般情況下工資不透明,不透明是一項制度。與外企與私企相比,國有企業里,誰拿多少工資是公開的,公開有利于平均主義,有利于互相監督。因此,在工資上進行攀比也十分正常。大家的收入都不高,誰拿高了別人眼紅,叫罵聲、怨氣,出難題,出勤不出力。企業領導要小心對待,寧愿得罪個人,也不要得罪大家。

  五是企業領導班子在工資收入方面有一部分灰色地帶。明白地說,就是職務消費與個人界限不可能十分清楚。有些企業的制度十分完備,比如,來客招待費用,對標準作了規定,定金額,定對象,定場所,因此基本上難有灰色地帶。也有的比較寬松,灰色地帶模糊一些,職務消費時個人可得到一些實惠。不過說到底,有職務消費權利的只是極少數人,多數企業領導干部并沒有太多的實權,職務消費的機會很少。主要負責人,管營銷、公關的領導相對機會要多一點,其它領導如技術領導、行政領導機會要少得多。同時也會因人而異,有的相當公道正派,從來不伸手,也有的會適當伸手。有的企業制度嚴密,伸手可能性小,也有的制度管理相對較弱,企業領導人職務消費的灰色地帶就要相對大一些。(那種不擇手段撈錢的是違規與犯罪行為,故不在本文討論之列)

  六是企業的工資薪酬方面的平均主義傾向直接導致優秀人才流失。據筆者觀察與了解,從1995年以后,國有企業的人才流失越來越嚴重。雖然沒有完整的統計數字來說明,但總的印象是走了一大批,有的走了40%,有的走了70%。越是優秀的越容易被其它性質企業高薪挖走。企業人才流出,給企業強化管理與提高效益都帶來了較大的負面作用。被挖走的首先是營銷人才,技術人才,然后是管理人才。人們很現實,市場經濟要實現自己的價值,你不去實現,人家就會認為你沒有價值呀。國有企業的領導班子面對這樣的局面也無可奈何。而能力有限的普通職工,因為沒有特長,你想他流出去也流不出。企業效益好的時候各式各樣的人都可以進來,但企業效益差的時候,總是優秀人才先走,直到人才走光了,還守著那個攤子要飯吃的,一定是什么特長與技術也沒有的的普通職工。這大概也是一條規律吧。(未完待續)

  相關報道:李開發:揭開國有企業長期虧損的重重迷霧(一)






評論】【財經論壇】【推薦】【 】【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一
關鍵詞二
熱 點 專 題
2004雅典奧運盤點
演員傅彪患病住院
新絲路模特大賽
第61屆威尼斯電影節
北京將更換出租車車型
慶祝第20個教師節
二手車估價與交易平臺
游戲天堂2新增服務器
周而復:往事回首錄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3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