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invest奎星:我眼中的中國基金業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9月06日 14:37 新浪財經 | ||||||||||
和基金的接觸已有數年之久。第一次購買基金是在1999年購買的基金同盛(資訊 行情 論壇)。其時,對于基金是何物,并沒有任何了解,只是聽朋友說買基金屬于請專家理財,不用自己每天窮折騰,也就樂得逍遙了。然而,購買并持有一段時間后,該基金在牛市行情中并沒有出現我所渴盼的回報,于是就把它像其它股票一樣地賣掉了。賣掉的時候,對于什么是基金仍然是一頭霧水。
數年后回國,發現中國的金融市場仿佛就是基金的天下,大街小巷,股市內外,親朋好友都在談論著基金,基金紅了,火了! 然而,在經歷過發達國家成熟市場的基金洗禮后,我發現,對于中國的基金和基金市場,還是給人霧里看花的感覺。 其一,投資者對投資基金的渴望值太高。就如同我數年前一樣,多數的投資者對基金的渴望值像對股票的渴望值一樣高。很多人希望在風險大幅度降低的同時,取得高額的回報。然而成熟的投資者們都知道,風險與回報是成正比的。高回報來源于高風險,低回報歸因于低風險。如果不想冒險,則只有投資于國債。根據我對國外投資者的了解,他們投資于基金的原因往往不外乎以下幾點:第一,自己沒有時間炒股票;第二,專家理財勝于個人理財;第三,長期投資;第四,希望獲得穩定的回報率。如果沒有以上的心態,只想獲得高額的回報,恐怕最好是自己理財。記得我的投資學導師Hirshey教授就一再重復,不要渴望基金會戰勝市場,戰勝市場的只有你,股票投資者。當然,他是一位追求高回報的個人投資者,從不投資于國債,也從不投資于基金。 其二,投資者對基金的操作如同購買股票。有了高回報的心態,就失去了長期投資的心理平衡。在略有贏利后沾沾自喜,在業績滑坡時憂慮重重,于是就頻繁贖回,頻繁換馬,已經到手的微利也因高額的基金費用而喪失殆盡。因而,在呼喚成熟市場的同時,我們也希望看到成熟的投資者。當然,成熟的投資者需要培養,市場的培養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基金管理者也需要加強宣傳,讓投資者了解基金,樹立他們的價值投資理念。 其三,基金管理者對政策的敏感度偏低。美國的股票和債券市場對政策的敏感度,對經濟數字的敏感度,對國際政治變動的敏感度都很高,略有草動風吹,股票和債券的大盤指數就會立刻震蕩,市場的有效性體現的淋漓盡致。筆者不敢說中國的市場是有效市場,但政策推動市場恐怕是人所共知的道理。然而,基金的管理者卻仿佛被“價值投資”的“緊箍咒”束縛了,沒有因政策的變動而相應曾減倉位,表現最為明顯的莫過于今年對宏觀調控政策的反應。在國家決定控制經濟增長的速度并采取一系列的手段后,多數基金管理者沒有見好就收,依然死守城池,導致損失慘重。 其四,基金管理者對基金重倉股換手率太高。比較偏低的政策敏感度,部分基金的頻繁換手是基金的另一個問題。國外基金的年平均換手率只有70%至80%。然而,回過頭來,看中國的一些基金,我們不免有些困惑,一年的換手率竟達十次之巨。這樣的中短線操作,給人似曾相識的感覺,讓人想起了以前的老“莊家”,散戶中的短線或超短線操盤手。這也使得冷眼旁觀者質疑,基金管理者是否脫胎于以前的股市操縱者?基金管理者的投資理念是否成熟?基金管理者是否有識別正確投資對象的專業素養?當然,我們應該在經濟,政策,行業,公司等發生變化時相應地增減艙位,但過度頻繁地換手基金重倉股讓人對價值投資的理念產生懷疑,對基金管理人的管理水平產生懷疑,應以為戒。 其五,基金產品太過單一,避險途徑少。中國的基金市場發展僅數年,其快速發展不過一年有余,產品線的單薄自然讓購買者選擇的余地不多。雖然各大類型的基金目前已基本具備,但若完備產品線,則需假以時日。自然,我們產品的單一部分應歸因于不成熟的市場體制。沒有賣空機制,沒有期權機制,沒有全流通,這種種因素導致了我們的投資產品和避險路徑的饋乏。面對這一現實,基金管理人自然有時候也慨嘆英雄無用武之地。然而,立足于現實是行動成功的前提。在積極促進市場機制逐步完善的同時,作為市場上最大的機構投資者,基金行業要盡力完善產品線,最大可能地化解非系統性和預測市場系統性風險。如果筆者能早日看到對沖基金在中國市場上縱橫馳騁,中國的資本市場就要讓人高呼萬歲了。 其六,基金的營銷觀念有些單薄。在牛市來臨時,任何投資者都可以說是市場的贏家,不需要過多考慮基金的營銷問題,蜂擁而入的資金讓基金管理者穩坐中軍帳,然而熊市中如何銷售自己的產品不能不是基金管理者需要立刻解決的問題。允許銀行等金融機構成立基金更加重了該問題的嚴峻性。走出中軍帳,開展行之有效的營銷手段,組建能征慣戰的營銷隊伍,讓投資者了解基金,投資于基金,才能在熊市中立足,在熊市中發展。作為基金管理人,應該樹立品牌意識,加強營銷管理。試看美國市場,恐怕很少有人不知道Vanguard,也很少有投資者不知道巴菲特、索羅斯的大名。然而,綜觀市場,在營銷方面,恐怕仍有許多需大力改進之處。第一步自然是要建立投資者的價值投資觀念,其次是要通過市場的錘煉,磨出品牌,磨出名人效應,讓事實告訴投資者誰是市場的贏者,誰是中國的巴菲特。 以上這六點使得筆者對中國的基金業產生了諸多疑問。這些疑問或許需要政府的進一步政策放開來解決,或許需要投資者和基金管理人的共同努力來解決,或許我們不得不面臨著嚴峻的市場危機的考驗?我們最不愿意看到的自然是后者。 筆者希望看到一個有效的大市場,而不是信息獲得不對稱的畸形市場。筆者希望看到一個健康發展的基金業,而不愿意聽到基金重復券商的故事。(Ld-invest 奎星) 獨家聲明:新浪編者注:本文為作者授權新浪網獨家刊登之作品,所有媒體及網站不得轉載,除非獲得新浪網及作者本人書面授權并注明出處為新浪網。欲轉載者請來信finance2@staff.sina.com.cn, 或致電:(010)62630930 轉5173聯系。本文觀點純屬作者個人意見,與本網站立場無關。非常感謝廣大網友對新浪財經頻道的支持,歡迎賜稿與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