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湘源:“損不足奉有余”是一個潛規則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9月01日 16:57 新浪財經 | |||||||||
黃湘源 損不足奉有余,這是中國股市的一個潛規則。 中國股市正在由“三七開”、“二八開”向“一九開”發展。有人甚至認為最終可能是“一九九”,即百分之一的人賺百分之九十九的人的錢,這種說法未免太夸張了。但少
中國股市的游戲規則決定了少數掌握大資金的人賺多數資金上處于弱勢地位的投資者的錢。中國股市的游戲規則是“零和游戲”,雖然沒有做空機制,但是政策上不僅總是傾向于大力發展機構投資者,而且賬戶管理上還遲遲不實行實名制,這就使得少數掌握大資金的人不僅可以利用信息不對稱的缺陷操縱信息操縱市場,而且可以利用市場規則的缺陷通過多個賬戶操縱資金操縱股價。南方證券就是這么做的。因違法違規經營,被中國證監會和深圳市政府行政接管后,南方證券違規買入的哈藥集團(資訊 行情 論壇)股票“集中登記”的結果,所持哈藥集團的流通股比例達到60.92%,不僅創下了滬深股市之最,而且觸發了要約收購。但是,對南方證券而言,“集中登記”似乎意味著對要約收購義務的悄然豁免,意味著對非法收購的既成事實的正式承認,意味著其違法炒作哈藥集團的既得利益得到了行政接管的公開保護,今后再怎么處罰也是劃得來的。 中國股市的市場定位決定了少數大股東享有掠奪大多數在股份上處于弱勢地位的中小股東的特權。重融資,輕回報,是中國股市的根本弊端。十多年來,大股東從股市圈的錢,加上投資者所交的稅金和交易成本,已經超過了目前的整體市值。這意味著投資者總體上一無所得,即使是少得可憐的分紅,也由于不合理的除權而隨著整體市值的縮水而付諸東流。最近,《公司法》和《證券法》修正案草案,分別刪去了關于股票溢價發行須經國務院證券監管機構批準的規定。一般認為,這意味著發行價格有可能走向市場化。但是,就像股票發行制度從審批制變成核準制并沒給市場帶來多大變化一樣,對于中國股市來說,發行價格不是主要問題,發不發新股才是關鍵。如果管理部門不考慮市場的承受能力,一味照顧大股東的圈錢欲望的話,那么,股票發行上市是由發審委審核還是證交所審核并沒有太大的差別,都將只是為大批國企大盤股、銀行大盤股、海歸大盤股融資圈錢發放上市通行證的發行部。寶鋼在市場如此低迷的情況下,居然破天荒地提出一下子融資280億的增發計劃,就是明證。問題是大股東圈了錢,不僅沒有帶來業績的增長,沒有帶給投資者應有的回報,反而大肆揮霍和侵占上市公司資金。而一味支持大股東圈錢的管理層還反而遷就大股東賴帳和套現的意愿,用別出心裁的“以股抵債”為其網開一面。股市的政策傾向誰?袒護誰?豈非昭然若揭! 那些一邊在一個勁地鼓勵大股東大資金猛掏投資者口袋的人們一邊卻道貌岸然地說著不干預不調控,說著“股市有風險”,這就象害人不淺的香煙販子卻在煙殼上公開聲稱“香煙有害健康”一樣。這就是說,雖然無論是何時何地何種感召之下入市的投資者,都是上了鉤的魚,跳入陷阱的獵物,但是明知“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還偏要一頭去撞股市的南墻,你不是咎由自取嗎?怨得了誰?這就是“公開、公平、公正”名義下的“損不足奉有余”。 如果股市的損不足奉有余只是反映了政策面對大股東大機構的情有獨鐘的話,那是不難理解的。因為大股東大機構和那些決定政策的大人們他們都姓“大”,或者說好聽一點姓“國”,無論是從所謂的“國家利益”或者“大局”出發,他們都有著無法改變的利益上的一致性。但是,損國人奉外資又作何解釋呢? 三年前,許小年的“千點論”和“推翻重來論”可謂驚世駭俗,當時就有人懷疑這里面是不是有著為“接軌”背景下的國際資本進入中國股市搖旗吶喊的陰謀,言下之意即損國人以奉外資。三年來,中國股市的股價結構革命的結果終于使許小年有資格理直氣壯地說“我的觀點不變”。而正當中國股市的投資者紛紛因為股市的低迷而信心不足的時候,來自海外的QFII卻在公開場合毫不諱言地說:“發現中國股票市場有很多積極的現象,這對我們來說很鼓舞人心。”我們注意到,中國股市開放QFII入市的時機同股市的景氣情況是有很密切的關系的。特別是在今年的春天,正當股市有所反彈的時候,有關當局曾一度暫停對QFII入市申請的審批,而當股市再度進入極度低迷的時候,就又一次門戶大開起來。這里當然可以有多種理解,正面的說法是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不無救市的意思,但換個角度來說,其中損不足以奉有余的味道也夠濃的了。確實,站在他人的立場來看看就不難發現,經過這樣幾年的調整之后,中國股市為QFII騰出的是多么大的一個空間!這是何等默契的潛規則啊! 新浪編者注:本文為作者授權新浪網獨家刊登之作品,所有媒體及網站不得轉載,除非獲得新浪網及作者本人書面授權并注明出處為新浪網。欲轉載者請來信finance2@staff.sina.com.cn, 或致電:(010)62630930 轉5173聯系。本文觀點純屬作者個人意見,與本網站立場無關。非常感謝廣大網友對新浪財經頻道的支持,歡迎賜稿與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