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衛星:“國有股決不全流通”說法不科學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2月13日 14:41 新浪財經 | |
張衛星 上周五國資委和財政部《企業國有產權轉讓管理暫行辦法》正式出臺,仔細閱讀了《暫行辦法》后,為國資委新政策的“納柬如流”而喝彩。到底國資委的這份文件如何“納柬如流”呢?這就要先從2003年12月16日的《關于規范國有企業改制工作的意見》發布說起,在這份《意見》中關于中國股市上市公司的國有股問題有如下規定:“上市公司國有股轉讓 對于國資委的《意見》一文中關于國有股的相關規定,發布當日證券市場就有所反應,市場中的投資者普遍擔心國有股減持問題陰影不散,而一旦上市公司國有股的底價定價為現在的凈資產,那么全流通問題公平合理的解決將成為泡影。因為現有上市公司中的每股凈資產中很大一部分是通過股權分裂的超高溢價的發行方式從投資者手中轉移過來的。 雖然事后國資委有關人士借助媒體發表講話,提醒投資者,這些擔心是多慮的。因為《意見》所涉及到的上市公司股權轉讓部分,只是對在二級市場外上市公司國有股權協議轉讓的情況進行規范,不涉及場內交易和流通的問題,更談不上國有股流通的定價方式。但市場的疑惑并未解除?因為上市公司國有股的低價場外轉讓的不禁止,反而得到鼓勵,場外轉讓的大量出現,這也為未來全流通的解決制造了巨大的麻煩。 在猴年春節之前的一個多月時間里,筆者為此問題而專門寫了三篇文章,《到底應該怎么理解李榮融先生的“一視同仁”》、《解決“全流通”----必須走出思維誤區》、《核心問題是“定股”而不是“定價”》,分別發表在《中國經營報》和《新浪財經》上(讀者可閱讀參考)。并且就此問題與國資委相關同志進行了溝通,筆者認為股市中只有1000多家上市公司,是所有國有企業總量中的很小一部分。所以國資委制定的政策應該針對普遍意義上的大量的非上市公司的國有資產轉讓。而上市公司因為中國股市的特殊性,因為股權分裂問題的存在,實際上是存在產權不清問題的,所以不能混為一談,應該特例處理。 春節后,《國務院9條意見》出乎意外的公布,令市場信心大振,從國務院層面如此大規模、全面地講到了資本市場發展的各個方面還是多年來的第一次。筆者細讀后更堅定了自己的判斷。因為國資委以前關于上市公司的政策“提倡場外轉讓,凈資產定價”是與《國務院9條》中的“特別是保護流通股股東利益”是相悖的,而且按以前的提法顯然會給全流通制造麻煩。 2月5日《企業國有產權轉讓管理暫行辦法》正式出臺后,針對上市公司的就有一條“金融類企業國有產權轉讓和上市公司的國有股權轉讓,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所以此次《辦法》顯然是注意到了這一問題,將上市公司的國有股轉讓與其他國有資產的轉讓分開來處理。從這個意義上講,此次《國有資產轉讓辦法》為中國股市的全流通問題的順利解決又掃清一個障礙。所以筆者要為國資委的“納柬如流”而喝彩! 此次《暫行辦法》出臺后,國資委主任李榮融先生接受了媒體采訪,但不知為何,在媒體上實際公布出來的話語使人讀起來感覺匪夷所思的困惑。 首先我們看看媒體上是如何表述李榮融先生的講話“上市公司國有股的流通辦法也肯定會適時出臺,但國有股決不全流通,要流通的國有股數額不會太大。” 此時的這個“國有股決不全流通”的說法是令人有不知所云的感覺,因為“全流通”是中國股市的一個特殊含義的詞匯,全流通的概念含義是指上市公司全部股份都是可流通的一種市場狀態、一種交易制度、一種市場機制,是有別于現在的中國股市“股權分裂”的分裂型發行、分裂型上市、分裂型交易的市場狀況、制度、機制的。所以“國有股決不全流通”這種說法豈不是在說決不參加這種交易機制、決不參加這種交易制度。這種說法讓人怎么理解呢? 關于李榮融先生的講話,我細讀后發現,李榮融先生此時的“全流通”詞匯的表述,更多的是“全賣出”的意思,或者可以用股市中的其他類似語言,如“全清倉”“全變現”“全轉讓”等等表述,我看都比此時的“全流通”詞匯準確的多。所以我認為李榮融先生的原意應該是“上市公司國有股的全流通的辦法也肯定會適時出臺,但真正全流通后,要賣出轉讓的國有股數額不會太大。”這應該是正確地反映了李榮融先生的表達原意。 希望財經界的記者在轉述領導講話或總結領導講話時,更應該用認真負責的態度,怎么可以將領導的講話歸納出“國有股決不全流通”這樣一種不科學的說法呢?“國有股決不全流通”這種說法專家學者聽不懂!普通投資者聽不明白,結果產生種種誤解,甚至有關人士因此言而在媒體上作出了許多歧義性解讀,在市場中以訛傳訛造成很不好的影響。其實這些基本概念性錯誤的問題,只要采訪的記者在當時向領導求證清楚,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所以希望能引以為戒。 新浪編者注:本文為作者授權新浪網獨家刊登之作品,所有媒體及網站不得轉載,除非獲得新浪網及作者本人書面授權并注明出處為新浪網。欲轉載者請來信finance2@staff.sina.com.cn, 或致電:(010)62630930 轉5173聯系。本文觀點純屬作者個人意見,與本網站立場無關。非常感謝廣大網友對新浪財經頻道的支持,歡迎賜稿與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