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法律輿論監督 監督滯后--拯救股市(37)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2月05日 13:28 新浪財經 | |||||||||
將銀廣夏事件與美國安然事件前后市場的種種反應進行對比,就可以看到在中國股票市場上輿論監督的滯后性。 2001年12月以來,國內報紙談論最多的,就是銀廣廈造假與美國的安然造假。其實,雖然銀廣夏造假,安然也造假,兩起事件仍有根本性的不同。安然造假被揭穿是個比較長的過程,其間媒體的作用功不可沒。安然股價在2001年初最高時達90美元,后來隨著媒體的質疑和曝光而步步下跌,在10月已經跌至30美元。到11月該公司尋求被收購失敗,股價已經在1美元以下。破產是12月2日的事情,已完全在預期之中。最后以《華爾
銀廣夏的造假故事觸目驚心,引發了國內許多人對于監管的批評和反思。但以往對監管的理解,還是過多地集中在職能部門身上,例如證監會和司法機構。從安然事件可以看出,證監會和司法介入固然重要,但這主要還是事后的監管,而在整個事件發生過程中,若要較早阻止或揭露造假行為,使市場公正和效率得以體現,媒體及公眾輿論的制衡力量很重要。因此,除了按傳統的看法承認公司董事會、證監會和司法部門的作用,還必須重視媒體監督的力量。在安然事件中,最終市場勝了,但媒體的監督力量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中國媒體對于股票市場的監督近年來正在步步加強。財經媒體是為廣大讀者、包括投資者服務的,而監督從來都是其最重要的基本職能。要緊的是,行使這種職能與其他職能不一樣,不僅不能收費,還要花錢去采訪調查,而且直接得罪既得利益者,承擔了多重風險,可謂成本高昂。所以,這方面要做得好,不僅需要正確的理念、勇氣和智慧,更需要社會的支持和肯定。在媒體的輿論監督方面,不能不提及具有廣泛影響的《財經》雜志。如果不是因為《財經》雜志,也許很多人不知道《基金黑幕》。 在充滿著短期利益誘惑的中國股市里,難得有少數的媒體始終比較清醒。他們相信自己永遠也不會爆發出像莊家呂梁那種不顧一切的瘋狂,他們希望正義的聲音能夠得到張揚。人們從大量對股市進行批評與分析的文章中,從對國內股票市場關鍵問題的追索與反思中,得以感同身受。而輿論監督力量的增強,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正是中國股票市場從幼稚走向成熟,從混亂趨于規范過程的一個縮影。 有鑒于此,更應當同步建立起有利于媒體履行監督職能的外部環境,包括政治和法律環境,促使傳媒業形成平等競爭、透明自律的機制。這正是財經媒體不斷強化監督功能的前提,而中國股票市場的未來定會從中極大受益。 除了法律監督、媒體監督之外,市場參與者對股票市場的監督,在中國也相當薄弱。這與中國股票市場與生俱來的結構性缺陷相關,也與市場本身的發展水平相關。成熟的市場上總有相互對立的利益主體,相輔相成,相克相生,也就是人們通常說的買方與賣方、多方與空方,等等。各種利益主體形成平衡,各方的分析師和媒體一起形成強大的市場合力,推動市場透明度的提高。 中國股市發展還處于初期,在買賣方向上本來就只有“做多”一方,而且買方與賣方幾乎已經利益趨同——暗中勾結者之外,最重要的是已有的基金管理公司都由券商和信托投資公司所控制,而這些券商自身恰恰正是賣方,“買賣一家”的壟斷局面使市場上難以形成獨立的強大買方力量。在這種既定的格局中,獨立的、實事求是的專業分析既少且微弱,無法受到應有的關注。 因利益失衡出現的重大偏差,需要通過平衡利益來校正。在中國股票市場上發展多種利益主體非常迫切。具體到操作層面,當前有兩方面的事情較為重要,一是在基金業放開行業準入,改審批制為核準制,使機構投資者的發展與壯大體現出多種利益主體并存的原則;二是選擇時機推出新的金融工具,建立做空機制,使市場的各種力量有足夠的激勵相互制衡。在當前,決策者可能出于對現有行政“監管能力”的擔憂,放緩市場開放的腳步。不過,理論和經驗都表明,以行政監管來代替市場監督從來是得不償失,眾多市場參與者的相互監督與制約,不斷完善的市場機制,才是建立公正市場秩序之本。 (注:本文為蔡慎坤先生授權新浪網獨家發布,嚴禁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