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時走向成熟?說“中國特色”--拯救股市(16)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12月24日 15:34 新浪財經 | ||||||||||
談論起中國股市,有些人總愛拿中國特色說事。是確,中國的股票市場怎么能沒有中國特色呢?中國股市是在“試了不行,還可以關”這樣一個頗受爭議的環境下發展起來的,一開始便具有中國特色。不過,香港有香港的特色,臺灣有臺灣的特色。即使成熟的市場,比如德國、美國,也都有自己的特色。重要的是什么特色。斗膽問一句,誰能夠清楚地說出來什么是中國特色?有人干脆說,所有解釋不了的問題都可歸結于“中國特色”。
中國股市從100點起步,10年間股指上漲了16倍多,股指漲了那么多,流通市值增加了1萬2千多億,錢被誰賺去了?二級市場的股民大多是輸家,那么,誰是10年當中真正的贏家呢?贏家之一是上市公司。10年共發行上市1000多家新股,再加上配股和增發,累計募集資金6000多億元。贏家之二是搖新一族。 1992年上海共發行了207萬張股票認購證,一級市場大概贏利62億元(據測算,每100份大概獲利30多萬元)。按申購資金收益率,一級市場10年共計盈利將近4000億元。贏家之三是國家和券商。10年滬深兩個交易所共上繳印花稅,各路券商共獲得傭金合計2000多億元。以上三大贏家10年共計在股票市場上吸走資金12000多億元,正好等于目前的流通市值。10年間上市公司給股民的現金回報只區區幾百億元,這就是所謂的“中國特色”。 股票市場走向成熟是一個曲折而漫長的過程,它的發展又像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有系統的思考。俗話說,人無近憂,必有遠慮。如何能夠保證中國股市持續地、平穩地長期發展,這不僅是管理層的職責,更需要市場全體參與者一起來出謀劃策。 (注:本文為蔡慎坤先生授權新浪網獨家發布,嚴禁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