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莊文章:借股市平臺圈錢已出現失控現象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9月26日 15:50 新浪財經 | |
山莊 上市公司明目張膽圈錢,會加重股市融資功能上的危機 近幾個月我們看到上市公司融資比例已經直線上升,新股上市中原高速17.8億、中信證券18億、白云機場23.5億、南方航空27億、華夏銀行56億;轉債發行的浦發銀行25億,民 再看近日市場走勢及股票市值,股指連續4個月創新底,80%以上的股票跌破年初底價,僅8月兩市累計成交量1518億(含6只新股上市),只是非典前半月累計成交4518億的三分之一。相對單市每天平均成交不足35億,原本股市融資功能已出現擴容危機。相反融資比例與總股本超出前月,而流通市值卻將跌破1.3萬億,可見股指與市值陷入失控,是市場供求關系進一步失衡的主要表現。 而造成場內資金被逐漸消耗或陸續撤市的主要原因,是上市公司的利益不能同投資者綁在一起,而只是借助股市平臺一味圈錢。就今年41家新股上市,其中20家業績已經大幅下滑,41家整體業績比去年同期下跌97%,連一分錢都沒有,南方航空上市7天業績虧損0.35元,雖然市場總股本增加,但總資本卻在緊縮。 正象孫成剛先生所的,投資者買股票,不是來消費的。為了資本增殖是每個投資者的第一需要,即使再堅持三公原則,即使再降低交易費,如果投資者買的股票不賺錢,投資者絕對不會再到股市去投資,股市的結局只有關門。 股市圈錢緣于制度上缺陷 曾是第一只核準制發行的用友軟件,曾以天價發行融到9億巨資的王文京,毫不隱晦的說,公司早在上市前兩年就開始進行投資項目的論證,并已通過政府審批的項目將融資8億,言猶在耳道出當初還未到手的9億資金明確出處。再翻看該公司招股說明書募集資金用途,上市公司圈錢的謊言已經到了不加掩飾的地步。 再看浦發銀行、民生銀行、招商銀行這般銀行股,不再靠存貸業務謀求市場占有率,而是利用股權分裂、制度缺陷,法律虛設的中國股市,瘋狂而加速的謀求新的融資再圈錢機會。它們上市前的招股說明書雖然描述的都是,通過資本市場以公募形式增資擴股來解決融資渠道,為提高銀行資本充足率,以抗擊國外商業銀行入侵的風險能力。但融資款項到手后就不再為市場發展,向股民投資回報。 在這些冠冕堂皇的宣言背后,市場事實與結果是真正傷害了廣大投資者,因為上市公司只為融資,即使有過幾分錢的分紅,事后的再增發、再配售,過度的再融資,已使投資者喪失一切投資(投機)欲望,這種失衡的圈錢過程不僅過度浪費了股市資源配置功能,必然導致整個市場出現信心危機。 因為理由很簡單,70%的股權控制在上市公司手里,股市圈錢不受法律約束,而金融體制上的不斷創新,表面看來是為深化國有經濟轉制,提供戰略投資發展機遇。但現實中的“一股獨大”隱藏了更深的圈錢變數。如果市場真的同股、同權、同價、同錢、同利,上市公司的融資游戲還會如此算計嗎?當市場利益均等時,上市公司就不會肆無忌憚的圈錢了。 也正因為股市圈錢是受股權分裂影響,在權大于法下,必然導致改革缺陷下的經濟體制、到產業結構需要付出不可避免的人為制造腐敗現象,諸如隔三差五揪出象勞德容這種“挪用公款”的巨額貪官。而上市公司、銀行機構積累形成的大量不良資產,與其復雜背后毫不夸張的說,隱藏著一批貪污、腐敗、瀆職、盜竊分子。 是否要問一句,宏觀調控的經濟市場在不斷向上發展,一邊卻是國家銀行不斷增殖的呆壞帳試圖靠股民的錢幫助屏蔽掉,而另一邊是居民存款突破10萬億,內涵到底屬于誰。不對稱的兩組經濟指標,和嚴重的失業現象及持續的通貨緊縮現實,難道不該引起我們警覺些什么? 關注加速國有體制消解,向國際資本和私人資本轉型引發的社會動蕩 前幾天文章剛提到對國有企業體制改革將面臨加速被消解,融化到國際資本和私人資本的過程,但這種改制的過程同樣是“摸著石頭過河”。進一步說,中國股市結構調整與資本市場進化不可避免要引發社會動蕩,如果人為融資意識過重,必然變成“圈錢運動”,市場經濟面臨危機不再是聳人聽聞。 就象有位著名經濟學家曾經這樣比喻,他從不懷疑國民經濟保持高速增長的經濟指標,也不懷疑統計人員精心計算的工作結果。雖然數字不騙人,但人可以用數字自欺欺人。因為經濟增長有兩種,真增長和假增長。改革前中國經濟年年報道生產發展經濟增長,所謂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而經濟發展,統計局告訴我們形勢大好不是新聞,形勢不好才是新聞。文革時代,每一年的元旦社論都是一樣的口頭禪“生產發展、市場繁榮、貨幣穩定、購銷兩旺、形勢大好,而且是越來越好。直至有一天,11屆3中全會我們才知道,真相是國民經濟早已處在崩潰邊緣。 當鄧小平92年說,資本主義可以搞市場經濟,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時,如今中國股市13年,我們應該謹防市場一種現象,改革開放、務實漸進,政治與經濟是不能脫節的。如果脫離政治去改造現有制度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只能是空談口號。 因為我們知道股權分裂是中國股市特色,市場功能是為國企籌集資金的配置工具,所以轉型與改制只是上市公司實行股份制改造完成的第一步。而之后利用增發、配售、轉債等融資到圈錢手段,不斷沖銷不良資產,才是上市公司戰略投資的長期任務。 之所以該話連續重復在講,是股市不規范再三告誡投資者,市場投資沒有回報,只是大資本金融機構、企業、集團、集體,和有錢的境外、境內私人在變異、扭曲,甚至在看不懂的股權轉制結構下,瘋狂的為自己圈錢已經落到實處的急進表演。因為在這些資本運作的大金融機構認為,國有股一旦全流通,股市市值就不再是4萬億,同樣相信自己沒有轉讓出去的低價國有資本(原始股)也就值不了幾個錢。 因此,在政策沒有改變股市融資方向之時,上市公司、機構投資者借結構轉制、消解,融化到國際資本和私人資本的過程,要造出幾個或多個“紅色資本家”,或是“紅色資本集團”。在他們看來,市場經濟演化到社會體制動蕩前,似乎不再抓緊圈錢,以后就沒有機會了。如是這樣,現行的中國政治體制不改革,讓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市場經濟先行一步,是不可能完成向國際資本市場改制的真正轉軌。 因為政治體制改革不能同經濟體制同步進行,必然影響市場經濟更好發展,尤其使國有企業改制遲滯不前的主要內因,是權利不受限制,沒有行之有效的監督機制,必然導致腐敗叢生,甚至難以遏制。 證券會的場外裁判為什么總是“拉偏手” 尚福林說過,“證券市場除了定位于融資工具,就是社會穩定器。”但對中國股市,大家談論的不是發展和創新,而是整頓和監管,處處指責證監會。所謂這種信息化下的眼力聚焦,是在信息不對稱的基礎上,看到的是證券市場造假成風,違法違紀現象成片,卻不能根治。 雖然上市公司有《證券法》、《公司法》約束,有證監會監管,卻出現市場融資失控,造成所謂近期基金機構等戰略投資者整體抵制招商銀行要轉債100億融資。原因仍在于場外監管市場的法規和權力起了背離作用,前者失靈,后者沒有監控機制,要規范發展市場的功能也就成為人為權力下的圈錢市場,何談創新和發展,又何談證券市場是“社會穩定器”。 如果上市公司總是打著市場經濟與國際接軌的幌子,繼續搞計劃經濟的那套,定期額度轉債、融資,以其說是變相圈錢,不如也學茅于軾式的行政命令,以高稅收、高攤派讓股民定期向上市公司送錢。 所以廣大投資者對證監會主席講規范,講為了保護中小投資者的根本利益,已經成為空話。因為施行規范措施的背后,所直接支付或間接支付的所有成本都要由中小投資者承擔,這樣的國際經濟接軌所創造出來的國有企業,最后的結局是在損失所有股東利益的前提下,即沒有價值,也沒有競爭力。 走市場經濟健康軌道,強國健民,問題要加快政治體制改革步伐,否則民主滯后、腐敗成風、法制難張。要實現中國股市的真正穩定,根子還是股權分裂。要先進的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持續發展,就要從政治和經濟的體制上改制,象十六大政府報告上說的,加快民主政治建設,使國家真正走向民主、科學、法治的長治久安的軌道上。 新浪編者注:本文為作者授權新浪網獨家刊登之作品,所有媒體及網站不得轉載,除非獲得新浪網及作者本人書面授權并注明出處為新浪網。欲轉載者請來信finance@staff.sina.com.cn, 或致電:(010)62630930 轉5231O3聯系。本文觀點純屬作者個人意見,與本網站立場無關。非常感謝廣大網友對新浪財經頻道的支持,歡迎賜稿與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