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莊文章:中國股市需要穩定誰來保駕護航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8月15日 13:45 新浪財經 | ||
山莊 只有誠信挽救市場 本想盼來上任8個月的新主席為挽救跌勢能在券商會上帶來利好,不曾沒有救市政策,卻倒出三條監管“鐵律”。仔細閱讀這三條“鐵律”,沒有一條是原來就可執行的政策,也 但市場政策始終沒有忘記嚴打操縱市場行為,監管制度還在不停發號施令,可廣大散戶投資風險不但沒有降低,帳面資金反到大面積縮水。又為什么?是因為眾所周知的、市場還是那個融資的市場,是為權勢階層謀利益的市場,加上那些不公開、不透明的信息已經掩蓋了原有的自由交易,必然導致市場準則失靈。 我們可以試想各方利益,銀行出現赤字有財政補貼;機構、券商買股被套有融資、發債券條件;上市公司發展可以到股市去融資;但廣大散民被套、賠錢又該向誰要利?中國股市需要穩定誰來保駕護航。 如今新證監會主席再立八點意見“機遇與挑戰;規范與發展;操守準則;在健康、穩定中發展證券市場”等,市場能否監守諾言,只能以誠信再一次挽救市場。 實現全社會小康生活水平人人有份 常言到,上層建筑靠經濟基礎,實現全社會小康生活水平靠每個人添磚加瓦,可添磚加瓦的人,手中沒磚、沒瓦又該如何添,如果有磚有瓦、卻不想添又該如何改造社會。當我們總在強調宏觀發展的經濟指標總在向上時,要堅持“法制、監管、自律、規范”八字方針,珍惜證券市場的改革開放成果的時候,卻不能切實改造微觀經濟,宏觀經濟上的紅總會讓人感到不真切。 就本次會議提到的“法人結構治理,高管治理和風險控制”,揭示了一些券商在國債回購上的違規操作問題。其事實上,券商并不太關心內部結構治理,“誰都不愿意違規,但不這樣就得死”。這是以往不成立的邏輯,現實的確困饒所有券商真實生存環境。 就政策上發展超常規戰略投資基金隊伍,“超”所代表時間上,則需要大量成本維護市場平衡,資金斷鏈同樣會使市場大幅震蕩。但那些成千上萬無依無靠,拿自己養命錢又被深套多年的廣大散戶,在不穩定的生存環境又該由誰來照顧? 既得利益誰都想要 回顧市場十幾年發展史,上市公司是市場最大的贏家;機構、券商利益分化,賺錢是自己的,賠錢、日子不好過可以換個地方繼續生存;國家稅收拿走上千萬,一直是世界上最高水平;但廣大散戶投入的資金超過兩萬多億,現在已經折損近半,剩下的如何保全,又有誰知道。尤其是那些拿著自己的保險金(養老費)入市的老股民,有的損失慘重、泣不成聲,已經到了改變現實家庭生活現狀的程度,又有誰能成為他們的代言人幫助說說話。 資本市場生成的那天本來就是融資的市場,當被融資到最下線人永遠被套,不想再為市場服務(添磚加瓦)時,碗里的人又該如何想吃鍋里的飯。一旦期盼良性循環的融資條件梗阻后,市場發展所能融到的錢恐怕就是銀行貸款。因為個人資金撤出,很難想象井噴行情之后高位追漲資金屬于誰。 目前股市地量走勢就是這樣,廣大散民經過十幾年的磨難,終于對市場有了初步了解和認識。因為他們看到宏觀經濟發展持續向好的宏偉藍圖,相對股市只能是加快發行上市、再融資的過程。即使上市公司發展到3000家、5000家,被動、挨套的局面也很難轉化,所以對那些再好的煽情文章不能換來實實在在的增值效益時,又有誰愿意跟錢過不去。 因此,向往美好與永久期望使廣大散民學精了,關于該點可以用區域統計技術指標查看兩市大盤階段性走勢,就可以找到那些總是被騙、被融資對象的廣大散戶已經不再幫助機構主動買套。也無論機構、莊家如何在相對高位窄幅盤整、引誘散戶,依靠挑逗市場零散熱點減倉出貨,但有意追漲的資金也不象前幾年那樣踴躍。 治理結構要治本,而不要治表 雖然有些人已經認識到市場逐漸走向成熟的時候,換手率就會相對降低、相對穩定,暴利就可變成微利。但市場結構治理沒有真正達到完善,沒有實現減持與全流通,市場終究是靠股權分裂,增資擴股發展這不協調的股票市場。 就象目前社會上的一些企業或公司要想提高業績,只談增效不容易,但如果加上減員再增效就會來的快一些。股市同樣,提高上市公司業績,解套機構、券商被套籌碼去抬到股票價格,業績并非出現明顯增效。但一旦獲準增發擴融,發債券,空憋的錢帶卻會馬上鼓起來。但廣大散民向誰增效,恐怕只有被抽資(減員)的份兒了。 所以當投資市場監管、規范不完善,國債發行被大機構包圓;基金入市收效回報不明顯;試圖把居民銀行直線上升的存款資金,擠壓進入股市就不容易。資金推動市場和政策市只能造就區間牛市,而不能營造長期牛市,是因為沒有投資基礎。 要想解決資本市場眾多憂患的首要問題是股權分裂,而維持現狀是不能代表廣大投資者的根本利益,也是沒有出路的出路。執行監管政策,應嚴格施行《證券法》所賦予的權利和法規,而不是各階層權勢下的行政指令,否則難以保駕中國股市正常、穩定發展。 新浪編者注:本文為作者授權新浪網獨家刊登之作品,所有媒體及網站不得轉載,除非獲得新浪網及作者本人書面授權并注明出處為新浪網。欲轉載者請來信finance@staff.sina.com.cn, 或致電:(010)62630930 轉5231O3聯系。本文觀點純屬作者個人意見,與本網站立場無關。非常感謝廣大網友對新浪財經頻道的支持,歡迎賜稿與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