酈曉工作室專欄文章:撰稿的經濟學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3月20日 14:42 新浪財經 | ||
酈曉工作室 毫無疑問,經濟問題無所不在。 撰稿人不斷地抱怨,顯然稿費上的收入并不是可觀的;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公司(媒體)任何形式的轉包,都意味更低廉的價格。從表面的邏輯說,只有在稿費支出低于媒體內部 然而在抱怨的不只是撰稿人,實際上媒體也在不斷抱怨,也可能嗓門更大。理由很簡單:稿費支出并不是獲得外部稿件的唯一成本,只是成本之一。很顯然,撰稿人通常需要編輯予以“管理”,當然編輯就需要媒體支付薪水,這也只是諸多費用之一,溝通需要多種費用。費用只是以隱性的形式存在,而不是真的節省了。 只有少數撰稿人,對稿費無所謂,對能否發表也無所謂,只是定期的發送稿件,每年偶爾打一至兩個電話打擾一下編輯部,在這種情況下,媒體能夠獲得成本上的利益。(必須要認識到,編輯對撰稿人的管理,有時候這是一種固定成本,但是固定成本從長期理解依然是可變的) 初步的結論是,撰稿人這一行業不成立,缺乏經濟層面上的理論支持。我想,如果我是編輯,我或者是不會約稿,所有的內容包括圖片,都由編輯部的少數人來予以實現,這肯定是降低了工作上的銜接成本。從內容和媒體的定位上說,也更能體現媒體表述的指向。 延伸一下這個話題很有趣:采編分離今天被認為是一種方向,因為它可以有效隔絕“公關內容”,記者負責采訪但是沒有發稿權。有一個問題,如果整個媒體的制作人員數目有限,那么小組成員之間就不會有秘密,并且相互有文化上的認同。 什么打破了上述的觀點?我們能夠注意到一些十分成熟的媒體,例如《財富》也在使用外部撰稿人,即便她們有非常充裕的采編能力;她們有150名采編人員,對雙周刊來說,這個數字肯定是驚人的。理由只可能是一個──差異化。 撰稿人只有提供完全不同于編輯部內部制作的內容時,這種行為才是成立的;反過來,如果提供的內容是編輯部內部可以輕松實現的,那么這種行為的必要性就不充分,它最終會反映到銀行帳號上的那一個數字。對媒體編輯來說,尋找撰稿人,互補性遠要比認同重要得多。是否喜歡一名撰稿人不是命題的關鍵,關鍵是他是否能夠提供區別于媒體自身提供的。 然后我們就能理解,撰稿人遭遇的困惑,其實是在很好的映證,經濟規律的有效性。無論是較少的稿費收入,或者約稿……然后就沒了下文,都是具體的體現形式。撰稿人或者是抱怨,那些年齡相仿、背景類似的人總是對他的大作指手畫腳;這個問題的根本是,如果背景類似,就沒有必要試圖成為這一方面的撰稿人了。 新浪編者注:本文為作者授權新浪網獨家 刊登之作品,所有媒體及網站不得轉載,除非獲得新浪網及作者本人書面 授權并注明出處為新浪網。欲轉載者請來信finance@staff.sina.com.cn, 或致電:(010)62630930 轉5231 5173聯系。本文觀點純屬作者個人意見, 與本網站立場無關。非常感謝廣大網友對新浪財經頻道的支持,歡迎賜稿與合作(來稿一經采用,我們將通過電子郵件或電話形式通知作者,稿費視稿件質量及網友反映評級。并附贈16開全彩色《新青年*財富》雜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