酈曉工作室專欄文章:技工短缺的由來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2月19日 15:59 新浪財經 | ||
酈曉工作室 這里涉及了一個培訓周期的問題。 在80年代的時候,整個浙江的進出額一年也就是幾十億美元,隨后有了一個很大的變化,當然前提是改善工裝條件,設備大面積更新了。 但是這一次與眾不同,沒有向傳統工業基地,或者是原有提供工作母機的企業購買,實際上向海外進口了大量的設備。一個典型的外向型企業,通常使用的是日本設備,采用了韓國的原材料,德國的磨具,產品則銷售往美國,我們只承擔其中的一個工藝環節。浙江是全國的一個縮影,各地的情況都很類似。 也不只是一個出口企業的問題,類似于家電之類在90年代增長迅速的消費品,其設備也是海外廠商提供的。電視中大家經常能看到自動貼片機和自動插件機,或者大型注塑機,都是典型的日本制造。當時有很大的爭議,其實是一個很敏感的問題,最終大家還是認同了,我們無疑是要迅速改善人們的生活水準。 然后我們就能理解,為什么東北的老工業基地面臨一個困難的局面,十年以前他是中國工業最發達的地區,原因是她沒有參與到90年代這一次企業設備提升的進程中來。兩個方面:既是一個意愿的問題,她的動作慢了;同時也是一個能力的問題,她做的東西別人不認可。 一段時間,提供工作母機,也就是諸如車床或者是生產線的企業十分狼狽,典型的高投入低產出,根本是談不上投資回報。在這種情況下,許多職業學校從90年代初期開始,不再招收相關的學員,既然畢業的學員找不到合適的工作,當然其實也根本沒有人再報名。這一情況直到今天為止,依然沒有得到根本地改變。 但是培訓一個熟練技術工人需要很長的時間,一般認可的時間是十年,其實希望是更長,一個人如果受了幾年的系統培訓,企業依然認為他屬于什么都不會做的人;要求是很高,但是沒有相應的報酬,這對應了企業的真實狀況。 必須要指出的是,中國的經濟結構有其特殊性,她的規模更大,同時居民消費差異仍然是不明顯,我們可以有更細化的專業分工,少量的技術工人就可以滿足需求。所以這個問題并不需要過分予以緊張,沒有根本的困難。但是話又說回來,雖然是少量的,但是也還是需要有。 目前提高人員的薪金,只是各個企業之間的一個相互地爭奪,新的供給并不會出現。其實今天工裝環境有一個很大的變化,原有的工人也很難適應,即便退休工人愿意出來貢獻余熱,可能力量也很小。 如果我們現在開始培訓技術工人,前提是我們能夠在短時間內恢復培訓能力,其實也不樂觀,那么至少在2010年之前,目前的缺口不會得到滿足,事物畢竟有自己的運行規律。 新浪編者注:本文為作者授權新浪網獨家 刊登之作品,所有媒體及網站不得轉載,除非獲得新浪網及作者本人書面 授權并注明出處為新浪網。欲轉載者請來信finance@staff.sina.com.cn, 或致電:(010)62630930 轉5231 5173聯系。本文觀點純屬作者個人意見, 與本網站立場無關。非常感謝廣大網友對新浪財經頻道的支持,歡迎賜稿與合作(來稿一經采用,我們將通過電子郵件或電話形式通知作者,稿費視稿件質量及網友反映評級。并附贈16開全彩色《新青年*財富》雜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