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強獨家:批判“仇富心理”的背后是什么?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1月28日 17:40 新浪財經 | ||
韓強 文革期間孔子和儒家文化被批得體無完膚,似乎中國的一切缺點,都與兩千年的孔圣人有關。文革之后,在經過撥亂反正,孔子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貢獻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其實《論語》早就傳到歐洲了,據說法國人權宣言人有句話:“已所不欲匆施于人”,就出自《論語》。歐洲近代是很講人權平等的,所以才會利用“已所不欲匆施于人”這句話。 (一)為儒家思想正名 最近關于“窮人與富人”的話題中,孔子所說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又被上升到“仇富心理”受到猛烈批判,一些人引用這句話,說中國傳統文化助長了“仇富心理”,妨礙了富人致富。不信您請看: “我們中華文化肯定是燦爛的,持續發展的,這是不能反對的,但是應該承認,這里有嚴重的缺陷。特別是關于財富的文化,關于人才的文化,關于權力的文化這三個方面缺陷更為嚴重!安换忌倩疾痪睉撌俏覀冎袊敻晃幕闹骶,所以恨富人、恨能人就成為我們中國國民不用教育大家都會的思維方式。所以人們怕顯能、怕出頭、怕露富。富人是有形資產的代表者,能人是無形資產的代表者,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是經濟發展的兩個翅膀。但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里頑固存在的“兩恨”文化就如同兩把剪刀總是不失時機地把這兩個翅膀不斷地剪掉。所以我們中國經濟的落后,從文化上看,我看是不可避免的!(艾豐:《不解決“兩恨”文化 企業家難以成長》) 這些話可真夠上綱上線的。事情真的如此嗎?我們先看孔子的思想。所謂““不患寡而患不均”出自《論語》《季氏》,原文是: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意思是說,諸侯國最重要的是社會秩序安定,這是第一位的,不要害怕貧窮,也不要害怕人口少,只要有安定的環境,遠方的人就會歸服。那么所謂“不患寡而患不均”,是不是要搞平均主義?不是!而是要求富人以“道”致富。請看孔子是怎么說的: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里仁》)這就是說,人人都有滿足生命情欲的飲食要求,都希望有富貴的物質生活條件,但是要擺脫貧賤取得富貴必須合乎道德,君子把道德看成是第一位的,用道德來控制自己的欲望,如果不合乎道德寧肯放棄富貴而安于貧賤,這就是顏淵身居陋巷,一瓢飲,一簞食,而追求仁義,樂在其中的精神。? 這就是我們所知道的中國傳統思想的“為富必仁”?鬃臃磳Α澳苋恕眴幔坎环磳Γ】鬃犹岢芭e賢才”。孟子比孔子就更進一步了,他認為臣下如果看到國君昏庸無能應該怎能么辦呢?如果與國君有血緣關系就取而代之,如果沒有血緣關系就離開他。孟子還主張輕關易道,給商人以便利,用“八家共井”的辦法讓老百姓富起來。他還提出“若民,則無恒產,因無恒心”,“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滕文公上》)的觀點。 所以打棍子扣帽子,硬說“不患少患不均應該是我們中國財富文化的主線,所以恨富人、恨能人就成為我們中國國民不用教育大家都會的思維方式。所以人們怕顯能、怕出頭、怕露富!边@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歪曲。 中國歷史上農民起義提出過”均貧富“的口號,他們為什么要均貧富,是因為他們的土地被富人兼并了,所以每個朝代之初要搞均田。這個固有的社會矛盾,漢朝的董仲舒早就看到了,所以他尖銳地指出“富者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就會發生動亂,要防止達官顯貴用不正當手段巧取豪奪,否則不僅農民活不下去,國家連稅收都要困難了。非常有趣的是,古代賢人都知道富人逃稅將不利于國家發展,我們有些現代人卻要為富人逃稅找各種“借口”,甚至說老百姓對某些富人逃稅的不滿是“仇富心理”,是要“殺富濟貧”,甚至有人還提出應對企業家實施“稅收特赦”政策。古人都懂得稅收對國家經濟的重要性,現代人卻提出了一部分人可以“稅收特赦”,這是不是很荒唐呢? (二)大多數人是要”殺富濟貧“嗎? 在劉曉慶案件之后,某些富人(不是所有富人)是否合法致富引起了廣泛的討論。有人說要“殺富濟貧”了,甚至把群眾不滿意社會不公平,提高到“仇富”心理來批判。正因為如此才有《不解決“兩恨”文化 企業家難以成長》的文章出現,所謂“文化”從古說到今,顯然不是指少數人,而是對著大多數人的。人們不禁要問:事情的真相是什么? 我曾經與一個下崗工人談話。我問他:你對同院的人發財嫉妒嗎?他說:不嫉妒。我問:為什么?他說:80年代有人辭職,做買賣是要冒險的,因為工資、勞保、醫療費全沒有了。他靠擺攤發財,是冒險,也很苦,我也沒見過他偷稅,要不然稅務局早就找他了。我現在后悔當初沒有他的勇氣,但是不不嫉妒他。人家也是干活吃飯。 我們的老百姓是通情達理的。至少我敢說;大多數人不是要“殺富濟貧”,而是對“為富不仁者”表示憤怒,對違法者表示憤怒。這說明改革開放20多年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已經深入人心,社會公正已經深入人心。這是大多數人的想法,這與“殺富濟貧”根本不是一回事。 我還可以舉幾個例子,《人民網》的熱點話題有個《眾說紛紜劉曉慶》的專欄,有幾篇這樣的文章。 《冷靜的讀者與浮躁的媒體》,文章說:“劉曉慶因涉嫌偷稅被捕入獄,國人無不為之側目,大小媒體自是好一番喧鬧。北方某大型新聞網站不甘落后,于近日隆重推出了題為《笑看劉曉慶八大“惡心”之事》的長篇報道。報道精心拼湊了劉曉慶的八件“惡心”事。文章作者極盡諷刺挖苦之能事,看那架勢,簡直恨不得要在劉曉慶身上“踏上一萬只腳”。劉曉慶違了法、犯了錯,該怎么處罰就怎么處罰;劉曉慶是名女人,對她偷稅被捕之事報道多一些、評論多一些,甚至略帶炒作的成分,都屬正常。但是,報道應該實事求是,評論應該冷靜理性,這是大眾傳媒的本分。在別人身陷囹圄、無以辯駁之時,盡拿人家的私生活說事兒,這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態作祟?把人家的尷尬隱私抖摟出來,且有很多是捕風捉影之辭,這種做法是否正義,是否合法?依我看,這至少是一種不君子、不坦蕩的行為,有辱大眾傳媒之職! 《給名人公正》說: 劉曉慶多年來一直不被輿論看好,人們都以自己的好惡標準、價值觀去套這個性格和行為非常“各色”的女人,踏進了“我不喜歡就不能容忍”的誤區,而忘記了任何人都有以自己方式生活的權利,忘記了寬容是不能忘記的,忘記了沒有容忍的社會是不人道的。而自進看守所后,有些素與之關系不好的媒體更是極盡落井下石、幸災樂禍之能事。 《劉曉慶的隱私權》說: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劉曉慶平時展示在觀眾面前的是一頭烏黑長發,她既然時常把白發染黑,就說明不愿讓觀眾看到或知道她頭上已有很多白發,這是她個人的生活秘密,F實生活中,四五十歲不經染發而一頭烏黑頭發的人也不鮮見,劉曉慶希望公眾把她看成這樣的人也沒有什么錯,其性質與違法犯罪完全不同,媒體有什么權力大肆渲染? 《別為了劉曉慶撒謊》: 劉曉慶被抓起來了,這是中國眼下一件挺有意味的事兒。為這樣一件事兒,大家夠忙乎的,甭說中央媒體,連偏遠的重慶,也有媒體上京打探,雖說誰也沒見到劉曉慶本人,卻也拐彎抹角造出一些小道消息,比如她會不會自殺啦,要不要判死刑啦,是不是享受特殊待遇啦,拿頭撞墻啦,等等。由于這些消息中有很多是自相矛盾的,媒體們又據稱都是通過了可靠渠道,那么顯然,有一部分是撒謊。 看了這些文章,我想那些抱怨老百姓要“殺富濟貧”的人應該反思一下自己了。我敢說中國的老百姓是最善良的,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廣大人民群眾的法制觀念日益增強。所以才有網友呼吁:“給名人公正”,犯法是一回事,個人隱私是一回事,不要“踏上一萬只腳”,不要“落井下石、幸災樂禍”。實際上這些呼吁反映了大多數人的看法,我在股市里聽許多股民說,劉曉慶偷稅是一回事,她演的電影是另一回事,再放她的電影,我還是要看?梢姶蠖鄶等瞬]有“踏上一萬只腳”的“仇富心理”。 (三)“年關至,莫讓9400萬農民工空手歸” 1月20日《人民網》有一篇“年關至,莫讓9400萬農民工空手歸”。讀了讓人震驚。9400萬將近一個億,這些民工中有多少人沒有領到工資呢?報刊上沒有確切的統計,只有一個簡單的調查: 數字:關于拖欠民工工資現象的調查 被調查人數80人 占總人數的百分比 被拖欠工資者:58人 72.5% 年底得到工資者:9人 11.25% 按時拿工資者:13人 16.25% 其實,我們可以簡單算一筆賬。9400萬民工如果足額拿到工資,扣除日常飯費,每人全年4000元,那就是3760億,如果這些錢進入消費領域,會產生多大經濟效益呢?會拉動多少內需呢? 我們不禁要問:那些企業老板們,那些包工頭們,為什么要欠農民工資,誰敢說將來這些企業老板和包工頭們不會出“企業家”?不會出富豪?那么他們又是怎樣致富的呢? 還有電視臺放演的“煤礦事故”,又有多少承包者把工人的安全放在心上,那些小煤礦、小石油、小造紙廠,破壞了多少資源,造成多少環境污染?誰敢說這些小企業家將來不會出現富豪? (四)質疑“赫免”不交稅的企業家 在不久前舉辦的“中國企業家領袖年會”上,某大學教授說:“現在實行無限期的追溯的稅收制度,從建設小康社會及向前看的角度來說是不利的,據我所知,現在有相當一部分企業家惶惶不可終日,他們不僅想方設法在國外辦綠卡,而且還在把資金轉往國外。如果總抓住一個人犯的錯不放,他就可能犯更大的錯誤,假設有人沒有交稅,如果你長期追溯的話,他今天就更不敢交稅,因為今天交了稅,你問他為什么昨天沒有交稅,那怎么辦?他就可能會繼續造假,繼續不交! “政府是不是可以考慮實行一個稅收特免政策,也就是說從現在開始,過去的事既往不咎,因為過去的事很多是由歷史條件造成的,如果我們想要所有的企業都按照單純的稅率交稅的話,沒有幾個企業可以生存下來,所以能不能從現在開始,再有任何人敢偷稅漏稅就更加嚴厲地懲罰,這樣企業家就能夠放下思想包袱,從現在開始,大膽地為國家做貢獻,為國家納稅! “中國的企業家是愿意交稅的,我們應該找到一個雙贏的辦法。” (《經濟學家:富人“小辮兒”揪到何時?》摘自《中國經濟時報》2003年1月7日) 看了這篇宏談大論,我百思不得其解,有幾個問題,想請教這位經濟學家。 第一,是“犯錯誤”,還是違法?稅法有幾個標準? 某教授說:如果總抓住一個人犯的錯不放,他就可能犯更大的錯誤,假設有人沒有交稅,如果你長期追溯的話,他今天就更不敢交稅,因為今天交了稅,你問他為什么昨天沒有交稅,那怎么辦?他就可能會繼續造假,繼續不交。” 請問:依法納稅是每一個公民應盡的義務,某些企業家不依法納稅,是犯法還是犯錯誤?當然犯錯誤有兩種,一種是不違法的錯誤,一種是違法的錯誤。但是決不可把不納稅說成是簡單的“犯錯誤”。 某教授主張對企業家實施“稅收特赦”政策,那么我請問:在劉曉慶案件后,一些演員主動地補稅,為什么不對演員實施“稅收特赦”政策,他們也會“想方設法在國外辦綠卡,而且還在把資金轉往國外”;“因為過去的事很多是由歷史條件造成的,如果想要所有的演員都按照單純的稅率交稅的話,他們不愿意再演戲了。劉曉慶也搞了企業,也是“企業家”。對企業家實施“稅收特赦”政策,包括劉曉慶嗎?如果不包括,為什么?請講出道理來。 還有一位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說:“她(劉曉慶)也許確實有歷史造成的原因,但偷漏稅行為是明擺著的,這是不能否認的,更何況她自己也太張狂了”。 那么,我請問:是否可以用“太張狂”做標準呢?“張狂”如果不觸犯法律,只是個人行為,與是否偷稅沒有必然聯系。更何況“她也許確實有歷史造成的原因”,既然劉曉慶也有歷史原因,為什么對別的企業家可以赫免,對劉曉慶不可赫免,這樣一來,劉曉慶豈不是成了冤大頭,那些主動補稅的演員們豈不是更冤枉?他們也有“歷史原因”呀! 請問:我們的稅法有幾個標準,是不是還要為所謂的“企業家”另立一個標準? 第二,“從現在開始”是個模糊的概念。 某教授說:“現在開始,過去的事既往不咎,因為過去的事很多是由歷史條件造成的!边@讓我想到了一件事。 20世紀70年代末我分配到某藝術學院工作,那時青年教師結婚沒有住房。有個青年教師在晚上,撬開一間宿舍搬了進去。第二天院長找他,讓他搬出來。他說;某某還搶房子呢?你怎么不管?院長說那是過去,那是歷史。這位教師說,我什么時候撬的房?院長說:昨天。這位教師說現在是昨天嗎?院長說:不是!這位教師說,昨天是歷史,他撬房是歷史,我撬房也是歷史,為什么允許他“歷史”,不允許我“歷史”。結果圍觀者哄堂大笑。沒有有辦法,最后院長把所有撬房的都找來,一律退出,并且發布公告,任何人不準撬房。 這個生動的事實用今天的話來說,叫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所以某教授的“從現在開始”是個模糊的概念。如果要找“開始”那就從稅法正式生效那天“開始”吧,這對所有人都是公平的。 第三,富人利用公共設施嗎? 企業家不是游離于社會之外,他們也要利用“公共設施”。誰都知道“公共設施”的建設主要來源于稅收,F在農民要繳農業稅,企業員工工資超過800元要繳個人所得稅。教師工資超過800元也要繳個人所得稅,獎金金超過800元、稿費超過800元,要繳個人所得稅。發工資、發獎金單位代扣,稿費由報刊、雜志代扣。還有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也是如此。一些演員主動補稅(也有些名演員一貫遵守稅法,受到報刊的表揚)。那么,我們請問:為什么有些企業家可以“特殊”?難道他們不利用公共設施嗎?那些偷稅漏稅的企業家們利用公共設施的時候考慮過農民和工薪階層的貢獻了嗎?就那么心安理得嗎? 某教授說:想要所有的企業都按照單純的稅率交稅的話,沒有幾個企業可以生存下來。 那么,請問:一些企業家的貢獻在哪?如果有貢獻,應該是納稅以后,仍然盈利,才叫貢獻。如果一納稅(不包括罰款)就垮臺,那叫什么貢獻呢?也別拿“想方設法在國外辦綠卡,而且還在把資金轉往國外”嚇唬人。轉移到國外就可以不納稅了嗎?外國也收稅。 現在,我想問題很清楚了,廣大人民群眾對社會不公平的現象很不滿意,特別是守法納稅的大多數人對不納稅者不滿意,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是有些人要為不納稅的富人辯護,采取了轉換論題的方法,把人民群眾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說成是一種“仇富心理”,是“兩恨”文化。這也許是批判“仇富心理”的背景吧!更讓人不解的是,連孔孟這些古代人物的言論,也被斷章取義,再次成了批判的靶子。 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是有秩序的經濟,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最基本的觀念。我們堅定不移地提倡“合法致富”,堅定不移地保護所有人的“合法財產”。在這里,我奉勸哪些不顧一切為某些富人特殊利益辯護的人聽一聽廣大人民群眾的聲音。 新浪編者注:本文為作者授權新浪網獨家刊登之作品,所有媒體及網站不得轉載,除非獲得新浪網及作者本人書面授權并注明出處為新浪網。欲轉載者請來信finance@staff.sina.com.cn, 或致電:(010)62630930 轉 5361,5151聯系。本文觀點純屬作者個人意見,與本網站立場無關。非常感謝廣大網友對新浪財經頻道的支持,歡迎賜稿與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