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今年初證監會在發《國有股減持方案》征求意見稿時,再次把注重保護投資者利益放在首位,然而對廣大普通投資者來說,最實惠的“保護”莫過于對投資者的資金不受“巨大利益”上的損壞。結果今年行情已到年底,如果是拿養命錢來炒股的,不要說奢望過什么樣的小康生活,其利益已被嚴重傷害達到無法形容地步。但是證監會主席2000年底在高峰會上就曾表態“保護投資者利益是我們工作的重中之重”,回想2001年初新基金分紅搞的那筆“羊毛出在養身上”的炒做到之后,除了“戰略投資者”在新股上市融資利益上得到回報外
,普通投資者已沒利益可談。
因為政府管理層呼吁保護普通投資者利益重中之重已經兩年,大盤卻連續下跌兩年,廣大投資者的利益與信心同市場形態走到絕望崩潰的邊緣,對于這種“保護”和“利益”與普通投資者的嚴重損失決然形成反差。相反,再看看一個個包裝輝煌的上市公司,通過資本運作,一夜之間融資幾千萬、幾個億甚至幾十億,在他們超前消費的時候并沒想到向被融資的普通投資者返還任何利益。前兩天據招商證券研發中心統計,兩市A股均價已接近519行情前的水平,為此筆者也查閱了本人年初22日文章記載一組數據,其中兩市A股當時跌破5元價位有114只,截止本周二(11月26日)兩市A股跌破5元價位已有80只。可以說跌破5元的股票也接近年初1339點水平。此時,卻對年初投入播種的投資者不但沒有看到“莊稼”長熟,反而沒等熟時早已“爛”到地里,有的甚至都不敢打開自己的帳單看一眼,是因為太相信政策和那些不對稱的宏觀經濟數據,因為相信太多,所以被套機會也就越深。
對于這種事實扭曲現象無怪乎近日證券日報特約評論員以嚴厲措辭提醒市場:在國民經濟持續保持穩定發展勢頭的大背景下,證券市場出現這種嚴重局面是十分不正常的,值得各方面高度警惕、充分正視。
當筆者近期不斷看到那些與國際金融接軌的利好信息時,有時真的感慨萬千、有的卻是琢磨不透。諸如:——十五宏觀經濟規劃對所有制結構上的調整——證券市場建立超常規戰略投資基金隊伍到加快新股上市融資速度——《QFII》12月1日正式啟動、國外戰略投資者進入中國證券市場——大力推進我國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上的完善、卻不提出如何解決全流通問題——虛擬經濟、資本運做錢上生錢——10萬億國資走向看國家體制與機制上的新變化——到上周證監會主席一再強調:要保持良好發展勢頭,支持私企上市,和表示繼續發行大盤股以穩定市場。據說此條消息卻是誤傳。而這一連串的信息對于本來就不對稱的證券市場及廣大投資者還沒弄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在這種注意力(用眼睛看)的信息時代下,大盤卻在“敏感時期”加速下跌近200點,有人做過統計,大盤此時損失1300多億。為什么政策利好“層出不窮”,普通投資者卻總在遭到傷害。當他們手中的資金總在縮水,這些利好不能代表廣大投資者利益時,市場又如何形成穩定局面。而管理層的穩定市場和保持發展勢頭實際上只顧全一方利益,A股市場全流通問題沒有解決,其實支持私企上市的本身就是試圖加快推出創業板對市場上的新融資。除了保護上市公司利益和失真的大盤指數在政策面上雙贏以外,卻不能讓證券市場穩定。因為象這樣的利好,市場已經多次澄清自身的發展趨勢,只有繼續向下。
回看國外QFII投資主體又是什么,是國外一批養老基金、保險基金和一些封閉式基金,同中國目前正在積極培育、擴大的封閉式基金、開放式基金,到不斷吹暖風要上市的社保基金應該是同一類型的戰略投資伙伴,但它們到市場來同樣離不開一個“權”字,無論任何所有制上的結構性調整,如何把現有的“一股獨大”的國企上市結構轉換成法人結構,就象近期××××上市公司近期遇到的收購問題,由于國家控股產生“一股獨大”難以形成法人收購問題,其根本是借政策上結構性調整心照不宣盤算自己今后的利益。而對機構利益除了上市融資,就是掌握有效控股權。也許今天的國有股變換成法人股,如果控權的實質不變,股市調整后結構照樣是“一股獨大”,保護廣大中小散戶投資者的利益還是空話。因為錢上生錢只有靠提高上市公司本身業績,而那些重組、并購到最后的轉讓,其實這種變相置換股權就是變賣家當,說直接點就是通過賣出現有不流通股權換取大股東使用資金周轉的權益。這種重組形式除了短期產生暗箱炒做股價外,普通投資者是得不到一點利益的。
就象去年政府管理層在加快國際化市場步伐,認定B股當時價格遠低于A股,要把開放B股提到價值回歸的政策上,結果B股價值回歸頭3個月卻成為新老資金的一次大換莊。而“新莊”正是這些不明政策,高價套匯、飽受券商和銀行高額的交易過手費的普通投資者。今天,證券市場再次打開與國際金融接軌的新步驟,允許國外資金進入中國證券領域。對于這種實質性開放政策從長遠看是好事,但對現在不合理的股權結構市場,在沒有完善所有制結構對中國證券業市場調控之前是不適宜的。諸如資本市場最基本的流通貨幣不能自由兌換;A、B、H股之間的價格(當初政策)還沒真正實現同股同價;股本結構不能實現全流通已成為阻礙發展中國證券市場最大的癥結時,現階段實現QFII啟動惟恐再次造成國有資產外溢。而目前市場這種下跌走勢正是為QFII和戰略投資者留出吸納空間下沉股價,因為想讓任何投資者把資金投入股市,沒有利益誰愿意來,國外機構更是如此。
但事物總會有它辨證的另一方,當擠壓股價向凈資產靠攏試圖說明在為全流通營造或尋找契機,廣大普通投資者的索賠條件也會隨之加大,否則要想看到穩定繁榮的證券市場恐怕只有短期行情。因為讓投資者失去對市場喪失投資信心,就會產生資金斷鏈,所以當廣大投資者利益如同擠泡沫被擠出局后,市場沒有廣大普通投資者參與要發展機構投資者也就沒有培育的根基。
相對現實操作,十一前筆者曾提示,無論建立國內還是國際戰略投資隊伍,目的都是借股權結構調整時期如何更多掌握“控股權”。筆者還認為,近兩年內機構不會主動提高股價,而會在1500點上下200點或300點之間浮動進行主動性建倉,在政策長期利好的鼓動配合下利用廣泛而寬松的洗籌與吸籌時間收集便宜籌碼,尤其是掌握絕對控股權、掌握調控股指運作的股票,即使錢進來了,也不等于年底能為散民作一波解套出局的行情。
對于獻身水深火熱、還不能自拔的普通投資者應該相信只有一條,全流通不解決,股民索賠不落實,任何空洞的語言都要格外小心,切記市場炒做幾乎都是逆向思維。行情又到年底,如果上市公司的業績報表不能普遍向好(仍存在人為現象),倒要小心后面行情還會有“雷”。
并特此提示:在本人所知情的范圍內,本人以及財產上的利害關系人與所分析的大盤觀點、所評價或推薦的證券無任何利害關系,觀點僅供參考,據此入市,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