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暴跌中的政策玄機
本周深滬股市在消息面的影響下走出加速下跌的行情,周四滬市綜指擊穿了1400點,大盤進一步向年初形成的1339點的最低點逼近。在投資者的信心遭受極大打擊的情況下,市場恐慌情緒迅速蔓延,使得下跌過程中成交量不斷放大。大盤從6月中期頂部1750點以來,半年的調整已經下超過350點,跌幅高達20%。11月8號以來短短兩周時間也跌去了10%,如何看
待股市的這一次暴跌走勢呢?
無疑,股市的下跌有市場自身的原因,盡管管理層在2002年推出了相當多的政策利好意在穩定股市,年內也出現兩輪較大幅度的反彈,但股指最終還是回歸低點,說明市場本身的調整要求非常強烈,也說明去年6月以來深滬股市運行的大調整還沒有結束,市場的投資信心還沒有恢復,即使政策如何呵護,股市也不可能很快扭轉弱勢格局。但是,近期股市持續下跌中投資者產生的恐慌情緒,顯然不是純粹市場因素可以解釋的,尤其是本周三消息面對市場的影響,給人的感覺是本輪調整行情的根本原因,與政策面可能發生的某些變化有關系。
筆者曾經指出,從中線角度來看,有三大利好因素支持股市走強,但是同樣也有三大因素制約深滬股市的走強:1)國有股、法人股不能上市流通造成的股權結構問題;2)證券市場發揮融資功能形成的新股擴容壓力;3)因為市場規范監管的加強、機構投資者比重提高、證券市場對外開放等因素的影響,市場操作理念由瘋狂投機向理性投資逐步轉變。可以看出這些利空因素影響都是非常深遠的,股份全流通更是涉及證券市場基礎的重大問題,如何解決一直都是擺在市場和管理層面前的嚴峻挑戰。用周小川在談學習十六大報告時的話說“如果將發展先停下來解決這些問題,先消化歷史包袱,然后再繼續發展,很可能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可行的”。
但是這一段話說得并不清晰,市場固然可以理解國有股法人股的遺留問題暫時不會解決,但這里的“發展”除了可以理解為加快國有企業改制上市步伐和證券市場規模的擴容速度,何嘗不能理解為在股權結構問題上啟動新股全流通呢?近期管理層先后兩次針對市場傳聞進行澄清,但市場的傳言不會無中生有,畢竟這些問題遲早都必須解決,否則始終是困擾證券市場發展的重大障礙。
從另一方面來看,管理層雖然提出目前的中國股市的特點是新興加轉軌,不可能完全按照國外成熟股市的標準來評判。但是在推出一系列政策利好都無法扭轉股市的調整趨勢,促使股市由弱轉強的情況下,政策面是否會放棄刻意護盤的努力,放任市場按照內在要求進行調整,甚至利用股市調整釋放風險的過程徹底解決困擾股市的重大問題呢?比如,即使不能解決國有股法人股的歷史遺留問題,但實施新股全流通以避免加重歷史包袱?近期市場的憂慮與此不無關系。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信號是本周三消息面傳出的發行大盤股提高市場的穩定性的說法。雖然周五管理層再次進行了澄清,但市場對中國聯通上市為發端的大盤股密集發行,有可能形成新一輪擴容高潮還是形成了強烈的預期。證券市場的發展當然需要新股擴容發揮其融資功能,但認為發行大盤股可以穩定股市的理由顯然站不住腳。大盤股或許可能減小股市波動的幅度,但更可能因為加劇市場資金供求矛盾導致股市跌勢不止。聯系到近期市場傳言的華夏銀行、中信證券即將發行新股的消息,投資者更加深了對新股擴容的擔心,如果真的出現大盤股密集上市的現象,對弱勢中的深滬股市無疑是災難性的。
QFII的推出成了利空,是因為市場認為要讓國內股市對境外投資者產生較大的吸引力,自身必須完成與國際市場接軌,可見近期的市場對接軌、規范和擴容的關注必然影響到對大盤走勢的判斷。如果政策面真的發出這樣的信號,本輪調整行情可能就不是1339點是否破位的問題。將市盈率從40倍調整到20倍,下跌的空間固然不言而喻,而股市和投資者要付出的代價也是不言而喻的。問題是中國股市是否需要付出這樣的代價,才能換來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呢?
新浪編者注:本文為作者授權新浪網獨家
刊登之作品,所有媒體及網站不得轉載,除非獲得新浪網及作者本人書面
授權并注明出處為新浪網。欲轉載者請來信finance@staff.sina.com.cn,
或致電:(010)62630930 轉5151聯系。本文觀點純屬作者個人意見,
與本網站立場無關。非常感謝廣大網友對新浪財經頻道的支持,歡迎賜稿與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