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湘源
盡管股市那么怕全流通,但市場上偏偏就有那么多喜歡拿全流通弄事的好事之徒。最近,又有兩次與全流通有關的傳聞弄得市場惶惶不安,以至于中國證監會不得不連連出面澄清。一次是11月12日,對有關國有股和法人股轉讓外資細則涉及轉讓給外資的國有股和法人股流通的傳聞,證監會負責人再次重申不能進入流通。第二次是11月14日,證監會有關負責
人表示,“證券管理層近期正在研究新股發行全流通的相關政策,預計很快將出臺實施細則”,該傳聞純屬謠言,對謠言的制造和傳播者中國證監會將追究其法律責任。我們注意到,管理層用如此嚴厲的口吻對待此類問題,是極為難得的。
國有股減持及其伴隨的全流通問題,一直就象壓在中國股市參與者心頭的兩塊石頭。這兩塊石頭象是異性相吸的磁石,仿佛一塊也少不了。去年6月23,國務院關于停止從二級市場減持套現國有股份的一則通知,對于深受國有股減持沖擊的證券市場,無疑是一大利好。然而,由于該通知僅僅說國有股不再從國內二級市場減持套現,并未說明國有股今后將如何減持,而國有股減持又顯然是不可能停止減持的。對國有股減持的繞不開的疑慮,象是壓在投資者心頭的一塊大石頭,壓得本該崛起的市場行情反而就此掉頭而下,一蹶不振。近期經國務院批準的三部委聯合通知,對這個繞不開的問題給了個說法,上市公司國有股權轉讓向外資開放,意味著向外資、民企轉讓將是國有股減持的主要通道。但是根據聯合通知的精神,轉讓給外資的國有股、法人股不能進入流通。這就像對這兩塊磁石消了磁,使得國有股減持這塊石頭可以同全流通暫時分離開來。久久壓在投資者心頭的石頭搬去了一塊。
在624停止執行原來的國有股減持方案的時候,全流通的支持者就有點不買賬。其理由,無非是所謂舍短圖長。他們認為長痛不如短痛,為了在股權結構上同國際接軌,甚至似乎寧可推倒重來。本來在中國證監會征集國有股減持方案時,關于全流通的建議就成為主流。但全流通也繞不開一個問題,那就是不流通的國有股東(包括其他法人股東)和流通股東究竟誰讓利的問題。雖然說流通股東作為全民的一分子,對國有股的保值增值理論上也可謂“與有榮焉”,但在實際操作上,沒有理由要流通股東犧牲自己的巨大權益去成全國有股的保值增值。時隔近一年,證券業協會放出三板全流通先行一步的風聲,反映了全流通觀點的癡心不改。令全流通支持者莫名其妙的是,投資者的心思偏偏是既盼全流通,又怕全流通。此次三部委的通知和證監會的辟謠,之所以令投資者感到放心,恰恰在于它明明白白地繞開了全流通,明確提出上市公司國有股權轉讓給外資以后依然不能流通,在待遇方面也不能享受外商投資企業待遇;在于證監會明確指出了即使是新股全流通也根本就未進入議事日程。
上市公司國有股權對外資轉讓在停止了八年之后重新對外資開放,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的一個新的轉折點,也是作為資源配置平臺的我國證券市場走向全面開放的一個新的起點。盡管如某些學者所說,《通知》回避了當前中國股市最關鍵的股權分裂如何解決的問題,因此對股市作用極為有限。但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在中國股市尚不具備一攬子解決所有歷史問題的條件的情況下,對于維持股市的穩定,對于維護投資者權益,繞開顯然是比繞不開更為明智的選擇。
全流通的問題之一再被提出,是因為全流通終究是我國證券市場需要解開的一大癥結。但股權分裂、國有股不流通以及相應的一股獨大的問題,是中國證券市場的胎里病。我們并不主張諱急忌醫,養癰遺患,但由于這個問題涉及的是市場的機制和規則問題,而不是個別的或局部的枝節問題,并不是用“長痛不如短痛”的方法就可以一了百了的,操之過急也是無濟于事的。
我國股市由于功能定位錯誤造成的后果并未成為歷史,它仍然是一個現實。在中國股市走向規范接軌國際的過程中,糾錯是必要的。但指望糾錯機制來個一步到位,推翻重來,是不現實的。
就國有股減持而言,既然它確實是繞不開的,那么,糾錯機制就不應該繞開它。但是,它的最終出路,即使可能是全流通,然而,將來全流通和現在全流通,則是有區別的,至少對當前參與市場交易的投資者權益的影響是完全不同的。我們無法想像,在以投資者權益為中心的股市穩定受到嚴重影響的情況下,怎么可能超越現實基礎造就出所謂全流通的完美的理想的與國際接軌的未來股市?
而就目前而言,國有股減持繞開全流通,顯然是繞得開的,也是該繞開的。繞開全流通對穩定股市有利,對維護投資者權益有利,對理順上市公司資產重組和治理結構也是有利的。世界上任何一個股市,即便是全流通的成熟股市,對上市公司控股股東的股份也需要有一個相對穩定的要求,盡管這種在全流通條件下的穩定和非流通條件下的穩定,對法律基礎和市場規則的要求是不一樣的。我們亦希望將來我國上市公司能同全世界的上市公司在同一條起跑線進行競爭,但目前,國有股權轉讓在非流通的條件下向外資開放,畢竟是同我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戰略進程總體上一致的,同目前的法制基礎和監管條件也是基本適應的,同時,也有利于上市公司在不損害投資者權益的基礎上通過改變股權結構,改善資產質量,調整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并相應地理順治理結構,從而逐步走向同國際市場接軌。而對于那些真正對中國資本市場有興趣的境外投資者,尤其是實業投資者來說,收購國有股權是他們進入中國市場的捷徑。至于國有股暫時的非流通狀態,應當尚不至于影響他們的收購積極性。
借外資并購、雙Q制度的引進或其他創新措施的出臺,動輒渲染全流通的威脅,除了擾亂人心之外,是沒有任何積極意義的。去年國務院決定停止國有股從二級市場減持的政策至今沒有改變,此次上市公司國有股權轉讓對外資開放,中國證監會也一再重申:有關股份在出讓后仍舊不會流通。就QFII《暫行辦法》而言,目前在交易范圍上也只涉及流通股。對外資收購國有股和QFII作出全流通的解讀,不僅脫離了中國股市的實際,曲解現實政策,而且客觀上起到了在股票二級市場制造恐慌的效果,值得我們高度注意和警惕。
新浪編者注:本文為作者授權新浪網獨家
刊登之作品,所有媒體及網站不得轉載,除非獲得新浪網及作者本人書面
授權并注明出處為新浪網。欲轉載者請來信finance@staff.sina.com.cn,
或致電:(010)62630930 轉5151聯系。本文觀點純屬作者個人意見,
與本網站立場無關。非常感謝廣大網友對新浪財經頻道的支持,歡迎賜稿與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