酈曉工作室
周六周日杭州到上海的公交列車,可以看到一個有趣的現象。來上海的時候都是空手的,回杭州來則是大包小包,一年到頭都是如此,當然上海并不是保稅區。他們并沒有扛走上廣電生產的DVD,實際上他們買的都是輕工類的產品,褲子或者是襯衣之類的。
這正是這個問題有趣之處。
同樣的情景在70年代應該是很尋常,那個時期物資短缺,而上海無疑是當時中國最富足的城市,隨后江浙的輕工產業蓬勃發展,實際上已經成為經濟的支柱,最具有自信心的產業。
在95年以前,整個上海輕工業受到了周邊地區的挑戰,理由是因為價格,上海的企業處于一個狼狽的境地,既然她們的成本總是要顯得貴一些。95年以后,則開始出現了轉折,過去幾年,上海的輕工業失去了接近30萬個就業崗位,只剩下15萬個就業崗位,但是收入沒有下降,依然維系在300億人民幣以上。
上海的優勢得以顯現,她擁有更成熟的消費群。總是這樣,挑剔的顧客,造就了對應的服務。江浙的企業則遇到了麻煩。繼續以低價格滲透市場已經非常困難,因為總體而言東西已經很便宜了,市場對低價格的敏感性降低了。實際上,隨著江浙地區收入的逐漸提高,現在自身也有了更高的消費需求。
前往上海購物已經成為部分人生活的一部分,沒有人對此表示疑義。甚至于是購買速融咖啡,這真是不可思議,但是的確,很多牌子在周邊并沒有銷售。簡單地說,我們向上海的同志學習如何消費。
名義上的經濟差距并不是很大,上海的人均GDP可能比杭州高40%,實際上應該是低得多,理由是浙江地區中小企業居多,難以有效掌握從業人員的收入情況。但是消費上的經驗則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這需要所謂的底蘊。我記得小時候,周圍的副食品商店只出售圓蛋糕,至于裱花的奶油蛋糕,則只有上海才有,以至于我對上海充滿了憧憬。
并且有一個強化的趨勢,90年代中期的時候,杭州曾經有人想從事高端百貨業,后來發現杭州擁有高收入的消費者,但是并不擁有消費群體,無疑他們選擇到上海購物。
同時上海的企業順應了調整,她們從江浙地區購入大量的零組件,或者干脆將一部分業務轉包。既然浙江鼓吹高度專業分工的開放式生產模式,那么做并不困難。上海可以很有效的利用江浙地區的優勢,從而使成本得以一個有效的降低。但是,反過來,江浙地區要獲得上海的優勢則困難得多。
如何解決?你讓上海人擔任企業的負責人不就完了嗎。即便這真是給人一種怪怪的感覺。這個問題就留給浙江的企業家去思考吧,也不只是要考慮一個局限于上海的問題。
新浪編者注:本文為作者授權新浪網獨家
刊登之作品,所有媒體及網站不得轉載,除非獲得新浪網及作者本人書面
授權并注明出處為新浪網。欲轉載者請來信finance@staff.sina.com.cn,
或致電:(010)62630930 轉5151聯系。本文觀點純屬作者個人意見,
與本網站立場無關。非常感謝廣大網友對新浪財經頻道的支持,歡迎賜稿與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