酈曉工作室
社保的繳納,一部分是由企業來繳納的,另一部分則是由個人來承擔的。但如果是一名自由職業者,或者一名個體工商從業者,邏輯上就應當全部由個人來承擔,100%。
合乎邏輯,但不體現導向性。
社保最終是由財政來支持的,而不是具體繳納的費用(所以我們說,其實社保缺口并不是一個特別棘手的問題,因為財政收支僅僅需要考慮當期的支付能力),財政的來源無疑是稅收。個體從業者繳納的稅費比普通人要高許多,即便可以認為由于監控上的成本,個體工商戶未必足額完稅,但也要考慮到他們都延長了工作時間,通常體現了一個較低的單位時間工資收入。
我們的認識還停留在過去,在市場經濟最初的時候,因為市場的不成熟,也沒有吸納太多競爭者,或者個體工商從業者有一個超越常規的收入,在一定程度上這是存在的,即便實際上也有一些不切實的夸大,當然那都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
大連推行了新的政策,個體從業者只要比普通職工多繳納10%,即可參與到社保體系中來。個體從業者從占繳納社保總人數比例的不到0.1%,迅速上升到35%。這表明了相當數量個體從業人員也有這一潛在的需求,僅僅是以前比較昂貴。
楊小凱先生提出一個非常有趣的觀點,再就業不如創業。一部分人創業,無疑他們自動放棄了原有的就業崗位,不但是解決了自身的就業,同時也可能吸收另一部分人的就業,這些人既然都實現了就業,那么原本在企業中要下崗的人,可能就不再需要下崗了,并且待遇也可能會隨之有所提高。一舉三得。
現在政府部門對失業人員予以安插,還需要政府的投入和管理,這方面的壓力越來越大,管理又會衍生出相應的費用,而且似乎又回歸到大鍋飯時期了,只是不再對待遇予以承諾。而部分人創業,則還能反過來向政府繳納各項稅費,這還體現了相應的市場效率,不再需要政府管理。
鼓勵創業無疑要比保障就業合理的多,鼓勵就需要具體的體現。創業,但是解決后顧之憂還是很重要,因為現在是吸引沒有創業背景和資源的人來從事創業。一些人依然在家等待的原因是,嘗試的成本太高。這和社會對再就業的高度關注形成一個較大的反差。
有一個觀念需要更新,以前我們是扶植弱勢群體,現在則是鼓勵一些人努力去獲得更多的個人收益。大企業對人員的吸收能力,或者說需求在不斷弱化,技術進步本身就會使工作人員的需求減少,當然她們越來越習慣于投入資本物,而不是人力資源。就業將越來越多的依賴于中小企業的活力。中小企業不可能是由政府創辦的,只能是通過一個良好的創業環境來予以激發。
新浪編者注:本文為作者授權新浪網獨家
刊登之作品,所有媒體及網站不得轉載,除非獲得新浪網及作者本人書面
授權并注明出處為新浪網。欲轉載者請來信finance@staff.sina.com.cn,
或致電:(010)62630930 轉5151聯系。本文觀點純屬作者個人意見,
與本網站立場無關。非常感謝廣大網友對新浪財經頻道的支持,歡迎賜稿與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