酈曉工作室
今年有兩個里程碑式的事件,人均的GDP將突破1000美元,我國正式加入WTO。相應的,一些認識也就需要調整。
國際貿易中有兩個層面的認識,經常混淆在一起。國際貿易被理解為是,順差越多越
好。當然不是,順差意味貿易雙方中的,其中一國國民犧牲了自己的福利,另一國國民則相應增加了福利。無疑,從企業層面說,銷售規模則自然是越大越好,創造外匯也是越多越好。
國民愿意暫時減少福利的唯一理由是,未來期望更多的。隨著經濟環境的變化,認識也要隨之變化。其實最初我們參與國際貿易的認識是正確的,收支平衡,略有節余。一段時間,我們對西方商品非常渴望,但是又缺乏支付能力。這使我們不自覺將獲得外匯本身作為目的,即便環境已經發生了變化,依然在延續一種慣性思維。
不斷積累的外匯儲備實際上是一種資金閑置,閑置外匯,也就是閑置了等值人民幣的購買力。歐盟強烈請求,中國將一部分外匯儲備轉換成歐元。
中國的外匯儲備的已經躍居世界第二,如果考慮包括香港和臺灣的外匯儲備,那么這個規模就會超過日本,從而位居世界第一。同時,出口的增長依然是很強勁。國際社會有這種要求,“你”已經不是貿易中弱勢的一方,可以完全從自己的思維來理解問題。對貿易本身的持續性,是負有責任的。中國從出口中獲得了就業機會,同時也要幫助其它國家創造就業機會。
90年代中期開始,政府就在推行一些限制出口的政策,因為出口增長實在過快,而我們并不需要這些外匯。其實更積極的辦法應當是,更多消費進口商品,平衡貿易關系。與其它國家,實現優勢互補。
這里涉及了就業問題。但是可以引導消費取向,其實各國都有一個比較優勢,有些其它國家制造的商品,我們是不會制造的,或者這一業務對我們不是很重要。如果這些產品是所謂的奢侈品,那么消費可能是額外增加的。如果不消費進口商品,這部分購買力也不會在市場上予以體現。退一步說,即便是有一些矛盾,也可以促進國內企業的變革和調整。
阿根廷金融危機和這件事情是沒有聯系的。關鍵不在于能夠迅速兌付美元,關鍵是銀行系統自身的健康。換句話說,人民幣值得信賴的理由是因為它是人民幣,而不是因為我們存儲了許多美元。推進金融體系的改革是金融安全的唯一保障。日本存儲了更多美元,但是日本的金融體系卻是讓人憂心忡忡的。
以前我們的口號是,提倡國貨。今天要予以變化,或者我們的口號,實際上應該是,提倡洋貨。消費進口產品,不但是一種權利,這是我們努力工作的結果,也是一種責任。
新浪編者注:本文為作者授權新浪網獨家
刊登之作品,所有媒體及網站不得轉載,除非獲得新浪網及作者本人書面
授權并注明出處為新浪網。欲轉載者請來信finance@staff.sina.com.cn,
或致電:(010)62630930 轉 5361,5151聯系。本文觀點純屬作者個人意見,
與本網站立場無關。非常感謝廣大網友對新浪財經頻道的支持,歡迎賜稿與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