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撰稿 縹緲
以上周的觀點,我看就是要“補缺”。而且我是不管你以什么方法,股市是不能無量盤整下去的!要不多跌、多洗,今年會再有一波行情。要不,現在就耗著,耗到猴年馬月,接著下跌。
所以,本周上半周,已經基本上確定了下降趨勢。理由找得很充分,而且有人送上門兒來了,意外的容易。
由于證券業協會關于退市公司股份轉讓,引起市場大大地驚慌了一回;以及困擾市場的聯通發行,但是周四形勢急轉直下,隨著證監會對主板市場沒有全流通考慮的確認和聯通招股說明書的刊登,大市迅即反彈,可以說市場對于利空的集中釋放和收斂,進行了很好的利用,時機剛剛好。
聯通發行價格的確定、配售的市值統計、以及機構戰略配售,從感覺上講,可能會創出新股收益率的新低,且聯通的權重并不大,只與招行相當。
看來,本月依舊可能是按部、就班、一撥接一撥、慢節奏地彌補“6-24缺口”。補不完不要緊,下個月接著補。呵呵。
大盤之所以回補速度極慢,主要由于一些板塊在大盤下跌過程中的1600點關口進行了積極阻擊,另外有些個股早已經不愿隨波逐流,中海發展、招商銀行等大盤指標股極其頑強;一些前期超跌的科技股也意外地開始活躍,如同方、人福、兆維、金瑞、億利、華工、泰豪等均有表現。盤上看,屬于空拉市值,以便參與聯通的配售。到周四下午,深圳本地股再起狂飆。雖然有人說探底成功了,但是我認為縱觀市場的歷史,眼下言底,有待觀察。
另外,其實“科技股”經過長期的整理,已經基本處于無莊的歷史區域,在大盤弱市情形下,拉高誘多的可能性較大。另外,這類股票,上方的套牢盤密密麻麻的,比螞蟻還要多。配售完畢,打回原形。
此外,盤口另外一股抗跌的力量,屬近期的新股板塊,活躍!八一鋼鐵、承德釩鈦、光明乳業、科大創新、精達股份等表現均強于大盤,成為抵抗大盤下跌的一股主要力量。
另外,前期表現較好的ST板塊,本周因受退市公司股份全流通的影響,跌幅巨大,大多排在了跌幅榜的前列。這個方案,大家近期討論較多,其中的問題,主要是在于退市公司的債務處理。這些垃圾公司,本身套牢了大量銀行貸款,多者達到數十億,少者也有十幾億,平均達到20-30億元,以及大量隱性債務。其重組成本較高。事實上,退到三板也不是什么好辦法,要是三板再搞不好,這股市的“淘汰機制”,可就八桿子都打不著、遠了。
這就是我在前面立論的理由:我是不管你以什么方法,當前股市是不能無量橫盤橫著下去的!要不多跌、多洗,今年會再有一波行情。要不,現在就反彈,等到11月、12月,接著跌。我們總是說不知道為什么虧損,其實,下不了狠心洗盤,也是造成更大的虧損的原因之一。
本周股市論語,我們說《泰伯》章任重而道遠。“任重而道遠”,出自曾參,而《論語》一書,據歷代的考證,曾參是最主要的文字整理及編撰者之一。原文是:“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士”不可以不心胸寬廣(弘)、意志堅強(毅)。這是因為他的責任重大、道路艱險。追求仁的境界,這個責任難道還不重大嗎?奮斗終生,永不止息,難道還不夠艱險嗎?
所以,我們常說的“任重而道遠”,其中蘊含了兩種境界,第一個境界是“責任”的境界,另外一個境界是“奮斗”的境界。
文革中批儒尊法,曾經以三國時期的諸葛亮作為法家的代表人物,理由是小說《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能“舌戰群儒”。事實上,諸葛亮根本不是法家,而是思孟一派。隨便舉兩件事可以看得出來。
首先,我們知道,諸葛亮字孔明,漢代的字是表示對其名稱的解釋,比如說,什么東西最“亮”,答案是“孔明”。這是漢代尊孔的常用字。諸葛亮的兄長諸葛謹字子瑜,也是大名家,同樣也是含有尊孔的意思。這其實是常識。
另外,在《后出師表》中,諸葛孔明在歷述創業的艱難之后,對后主說:“凡事如是,難可逆見,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至于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因之慷慨千秋。但從前面我們可以知道,此言就是出自于孔夫子的學生曾參對于“任重而道遠”的具體解釋。在漢代,這可是家喻戶曉的。
孔明熟讀《春秋》、《論語》,特別是對于《論語》之韜略、《春秋》之委婉,運用的更是十分純熟的。以孔明一生的評價,我認為,孔明一生分為兩個時期,“任重”的時期,是在作《隆中對》時期,這也是孔明一生中的《論語》時期;“道遠”的時期,是在作《出師表》時期,則是孔明一生中的《春秋》時期。這兩個時期的孔明,是不同的兩個人。
《隆中對》是孔明為先主劉備似定“奪取政權”的戰略決策,時在漢建安十二年,當是孔明年僅27歲,“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出師表》是孔明對后主劉禪的“鞠躬盡瘁”之言,寫于蜀漢建興五年,此時他已經是“兩朝開濟”的老臣了。前后相隔,整整是二十一年。
這一篇“談策”與兩通“表章”,“任重”,“道遠”,都是我們中華民族千百年來,世世代代的傳習背誦之文,諸葛孔明又是賢哲,所以幾乎沒有可以“非議”之處。
今天我們不談《隆中對》,不是不能討論,因為《隆中對》主要是“縱橫之言”,是教劉備搶地盤:哪些地盤能搶、以及怎樣來搶,這很有意思,而且也不是三言兩語能說清楚的。找個時間,另議。我們來先來看一看《出師表》。此表大大有些學問,其中有許多的彎彎繞繞,有許多的隱隱藏藏的話,不知那位阿斗皇帝,看得懂不?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如果我們問一聲,當時誰是賢人?當然是指“侍中侍郎郭攸之、費?、董允”、以及“將軍向寵”,還有“尚書(陳震)、參軍(蔣琬)”。那么誰是小人呢?諸葛亮并沒有說。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中路也!”如果我們再問一聲,是誰妄自菲薄了?是誰引喻失義了?是誰以此塞澀“忠諫之路”了?諸葛亮仍然沒有說。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以昭陛下平明之治,論其刑賞,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這里說的“作奸犯科”的,又是指誰?當然,在文革中,這一段話每每被引用說孔明是“法家”,其實,這段話你深入地一想,恰恰說明孔明是儒家,這是如我們前面說過的“春秋筆法”的典型。因為此中有人,呼之欲出,此人非別,就是阿斗!
這個劉阿斗,在長板坡把腦筋摔壞了,而且他是皇帝,他搞的東西,才能是“宮中”;孔明如果真是申、韓一流,真是法家,早已經痛下殺手,哪管什么“宮中”、“府中”。宮中有作奸犯科之人,而處理有“偏私”之情,那么,《出師表》中的小人,“妄自菲薄”的人,也一定就是阿斗所親近的人了。
我們認為,在這里,諸葛亮決不是心存厚道,揚善隱惡,分明是有一種道德在約束著“位亟人臣”的智者。所以,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出師表》是屬于儒家的諄諄教悔,孔明也決不是“法家”。寫《前出師表》時的孔明,威名滿天下,年齡卻只有47歲。但諸葛孔明最受后人尊重的地方,其實也在這方面,忠心不二,可以昭日月,此正諸葛之所以為亮也!
所以古往今來,真正讀懂了《出師表》的人,無不凜然、無不敬佩、無不興嘆。白居易就曾經寫詩說:“托孤既盡殷勤禮,報國還傾忠義心,前后出師遺表在,令人一覽淚沾襟。”
本期股市論語,我們為什么說了這么多的“任重”、“道遠”;“親賢臣、遠小人”呢?這是因為討論問題的需要。在前期談到,我國上市公司在很多年發展勢頭迅猛的同時,也存在三大虧損模式。
首先,是由于存在“一股獨大”與關聯交易的虧損模式,關聯企業與上市公司之間的“人、財、物”關系密切,關聯企業往往能夠決定上市公司的行為。據不完全統計,2001年滬深兩市115家已披露大股東或關聯方占用資金狀況的上市公司,其被占用資金高達426億元,平均每家上市公司被占用3.7億元。
必須指出,盡管其大股東對部分上市公司的資金并非無償占用,但已經影響到上市公司主體業務的發展以及持續盈利的能力。與此相關的另一個問題是,貸款擔保所引發的風險也日益顯現。一些公司的擔保總額已接近甚至超過其凈資產,一旦擔保風險轉化為現實損失,此類公司將面臨破產。
這其中最關鍵的問題在于內部人控制,如第一大股東控制,代表國有股或法人股的“關鍵人”控制,以及企業管理者“內部人控股”,在我國上市公司仍然比較普遍,上市公司的董事長與總經理兩職合一的現象屢見不鮮。
據今年的一次企業調查中,在滬市被調查的188家企業中,采取完全合一的公司有77家,總經理兼任副董事長或董事的有12家,完全分離的只有12家。
在這種經營機制下,最容易導致責任不明,相關利益主體之間缺乏相互制約,使得特權消費現象嚴重,股東利益受損,甚至導致腐敗。這是我們的企業的主要虧損模式。
其次,違規造假,屢見不鮮,這是我國企業形成虧損的第二個原因。
由于股權融資成本較低,我國企業競相爭取上市資格。同時,又由于存在著會計制度的缺陷,使上市公司可能獲得配股資格而粉飾利潤。更有甚者,一些上市公司通過編造虛假財務指標、虛假報表等來蒙騙股東和監管機構。億安科技、藍田股份、銀廣夏、麥科特、大慶聯誼等都出現這種情況。
這些行為與我國證券市場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有關,廣大中小股東無法了解公司經營的真實狀況,也就不可能對配股資金的使用效率作出合理的判斷,造成一些上市公司濫用配股權,導致資源配置效率極低。
國有股與法人股不流通是中國股票市場的一個特殊問題,由于上市公司大部分股份不流通,抑制了供給,造成股價暴漲,即所謂的“流通股溢價”。再加上政策托市、莊家造市,導致股票二級市場股價虛高,泡沫現象嚴重。
國有股與法人股不流通在我國股票市場發展初期雖然是迫不得已,但一個健康和正常的股市必然要求股票全流通。因此,盡管去年以來我國推出的國有股減持方案本身不夠完善,但推行國有股減持還要慢慢地進行試驗,而且已成為當前我國股票市場達成認識的問題之一。
其三,是我國企業的所有者缺位問題。
在我國有一個非常獨特的企業家群體。在中國改革開放的二十年中,一直是進行著一場艱苦而殘酷的改革,那就是企業制度的改革,特別是國企的改革和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
改革到了現在,曠日持久、至今沿未看到任何真正的成果與曙光。在這場改革中,本來出場的人,應該一方是資本,另一方是經理人及管理者,雙方達成一種特定的契約關系。各自為自己的權力和保護自己的利益達成共識。但是我們也知道,要想建立和解決中國企業的真實的資本出資方的問題,十分艱難,不但“任重”,而且“道遠”。
這個虧損模式,是中國企業最根本的虧損模式,更由于中國股市由市場分裂而形成的流通股新股發行機制是由“市盈率”來定價的,而市盈率定價機制是由新股發行企業業績來確定,因此“業績造假”就成為上市“圈錢”的捷徑,出現了很多上市公司“一年盈、兩年平、三年虧”的局面。
公司上市后,配股又成為上市公司的最佳融資渠道,甚至虧損的上市公司為了爭取配股,也采取了盈余管理辦法,使證券市場的資源優化配置功能受到損害。
此外,在市場較為看重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指標時,一些投資機構往往與上市公司聯手操縱會計利潤,為自己在二級市場的抄作制造題材。
事實上也正是因此,“所有者的缺位”,成為企業虧損的根本模式。但是,三個模式,其實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在這三個模式中,由政府代表全民或者國家與經營者約定,這就是我們現行的企業制度。過去是叫“全民所有制企業”,現在已經改稱作“國有企業”,全民所有的資產已經變成了國家所有并且管理、處分的資產。在這三個模式之中,被有關方面任命的企業管理者,是變相的官員,也是萬能的神、超現代的、無私的、全能的、比諸葛亮還諸葛亮的“職業經理人”。
他們甚至經常也可以從一個行業跨到另外一個行業、可以什么都懂、也可以沒有任何個人要求、不索取巨額報酬、不要剩余利潤、但最重要的,是他們本身不對、也不能夠對資本、對投資者負責,而且居然還可以永遠做在一個大致相當的“位置”。
這種無約束的、幾近無聊的管理人、職業經理,就算其中真有能夠“鞠躬盡瘁”,也是極少數人。對于他們,國家逃避了規則與契約關系,這表面上節約了管理成本,如張維迎在前幾年所說:是全世界最便宜的價格雇傭的“職業經理人”,卻付出了全世界最昂貴的代理成本。”
企業沒有代表投資者利益、股東利益并且對資本負責任的“簽約人”,也沒有資本經營收益與經營者個人收益的契約關系。在這個意義上說,我們只能希望所有的職業企業家都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諸葛亮,差一點都不可以。
但是誰都知道,中華民族的歷史,上下五千年,諸葛亮出過幾個?一個而已!
就是諸葛亮,你說他沒有私心么?我看也未必。另議。
最后說一句,明代晚期,復社的領袖張溥(字天如)就認為諸葛亮是大儒,張天如在注解《諸葛亮集》的時候說:《戒子書》云:“靜以成學,學以廣才”,周孔之教也。晉世有寫其詞?諸子者,其理學始基乎!前人曰:《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張天如還認為,宋代的理學,是從諸葛亮的《戒子書》和《出師表》中得來的呢!
股市論語系列之八十八:尋找虧損模式(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