酈曉工作室
有關投資,也許是個人理財,這方面的文章是如此之多,以至于我們遺忘了事物的出發點。投資本身不是目的,賺錢才是唯一目的。
成本效益
事物的關鍵是成本和效益的對應。投資能否實現和如何實現高收益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問題的另一個方面是是否真的要去實現,當然高收益不是無成本的。
購入股票而不是儲蓄的原因是,股票的確存在更高的收益,從整體上來理解是這樣。但是管理股票本身是需要付出的,時間和精力,也包括金錢。顯然,這里就存在一個規模的問題。如果資金很少,即便實現了高于市場平均的收益,或者高于儲蓄所得,實際的收益也可能是更低。普通投資者的資金總是相對有限,即便你的確是要比你的鄰居富有的多。
儲蓄是間接融資,而股票則是直接融資。這里面產生一個替代,投資者對企業的判斷,取代了銀行家對企業的判斷。那么那一種更可能做好呢?
長期專注于股票市場,面臨很高的成本。我之所以做到,是因為存在完全不同的成本構成。我通過撰寫類似本文的文章,能夠獲得相應收入。這使我有能力,每天能夠花上很多時間閱讀財經資訊,或者經常到45公里以外的圖書館查詢各種專業資料。
即便如此,我也不得不坦率的承認。我的開銷還是要比稿費收入多。這種開銷有時候是隱性的,但不意味它就不存在,比如說購置一塊液晶顯示屏。我好像是因為興趣而買入一些專業書籍,當然如果不是因為從事寫稿,肯定就不會予以購買。我不大可能僅僅依靠少量資金在資本市場的套利,就支撐起我對資本市場興趣,所產生的各種開銷。除非我能創造一個非常高的收益率,這實在不大可能發生。更何況我自認為是一名投資者而非投機者。
或者說,追尋高收益根本不值得去嘗試,對股票市場的大多數參與者而言。同樣的時間和精力投注在其它領域,會有一個更理想的結果。反過來說,普通投資者在這個故事的一開始,就有一個必輸的結果。他或者她,把投資從獲得利潤轉變成一項興趣愛好,投注太多熱情。這意味著,不是從這項活動中獲利,反倒是增加了一項開銷。
一些人投身于股票市場的理由是,相信自己有更好的運氣,或者是對市場變化存有高度的敏感性,一個天才。那么這完全是另外一回事情。這樣的人無疑是存在,至少我肯定不是,大多數人也不是。
普通的投資者能夠從基金經理人的傳奇經歷和心得中獲得某種靈感,但是不能拷貝。因為存在完全不同的命題。
消極投資
一個普通人是怎樣對買房做出決策的?這可能是大多數人一生最重要的一項投資;诘睦碛煽赡苁呛芎唵巍J紫茸》渴且环N需要,其次房價雖然不斷反復,但總的趨勢是往上走,不動產總是在增值,除非是已經非常地高。無疑,這種認識是正確的,雖然是很樸素。
消極投與其說是一種投資原理,不如說它是一種生活哲學。當然我們需要有一筆準備金,這對生活很重要。從整體上來說,經濟也的確在不斷增長。在我們家樓下,20年前是一塊農田,今天則是一家盜版光盤商店……我們只需要跟上這一節奏就可以了。無疑,社會的變化已經非常地快。
我始終認為,對大多數人而言,投資不是一件特別重要的事情。簡便易行,合乎邏輯是關鍵。大多數人實際上需要的只是純粹的指數基金。能夠分享市場發展,而不是去試圖戰勝市場。現在還沒有純粹的指數基金。既然上證180指數在7月1日推出,那么指數基金也呼之欲出。這是一種值得考慮的投資品種。
指數表現出了某種生命力,當然它總是越來越高。無疑,這是和經濟成長是相統一的。雖然前期有一個深幅的下跌,但是指數在過去11年的表現,依然是驚人的。而且對指數而言,下跌不很重要,最終能返回原來的位置。一些股票下跌……然后就“不見”了。
各種類型的投資基金并沒有反映出,能夠長期超越市場的能力。實際上她們經常表現出相反方向的能力,雖然有了越來越多的創新品種。當然基金經理人獲得了他們應得的管理費用,這聽起來實在是很奇怪。
純粹的指數基金當然就不再需要證券分析,她只需要依據股指權重建倉就行了。這意味一個相當低的管理費用,或者也不需要與基金管理人利潤分成,但是獲得了市場的平均水準。投資者對個人投資狀況的認識也比較簡單,只要順便看一下指數就可以了。
提高投資收益的辦法只能是集中持股,這也同時意味相應的風險。投資于指數基金的投資者,有一個額外的收獲,更平和的心態。如果一段時間的收益很糟,那么這也是市場的問題,投資者在感情上還是很容易接受。
其實指數本身已經做了某種優化,某種程度上,要比市場平均要好。當然這種分析是免費的,借助了社會的力量,投資者毋須付費。新編制的上證180指數市盈率約28倍,最低限度,這一指標要比市場的平均水平要好。
普通人的投資,其實應該理解為是一種資產處置。我們找到一種簡單可行的方式,將資產予以處置。因為資產的規模有限,所以不值得更多關注。既然我們已經解決這個問題,接下來應當是從其它領域獲得更多收入,擴大個人資產的規模。
新浪編者注:本文為作者授權新浪網獨家刊登之作品,所有媒體及網站不得轉載,除非獲得新浪網及作者本人書面授權并注明出處為新浪網。欲轉載者請來信finance2@staff.sina.com.cn, 或致電:(010)62630930 轉 5361,5151聯系。本文觀點純屬作者個人意見,與本網站立場無關。非常感謝廣大網友對新浪財經頻道的支持,歡迎賜稿與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