酈曉工作室
圖書館這段時間,有了許多財經類的雜志。當然,值得一看的,其實并不多。
邏輯上說,供給對應的肯定是需求。不過,真的有許多人對閱讀財經媒體存在興趣嗎?這并不是說,只準我有興趣,就不許別人有興趣了。不是這個意思。而是說,我記憶中,
以前并不存在類似的情況,長期以來,財經媒體的閱讀群非常小。
現在大多數圖書館用電腦,有一些則還是保留了手工卡式記錄。一些財經類書籍我是在十幾年以前第一閱讀,而這本書在初次借閱的二十年前就已經發行了。十年后,我再次去借閱,那么這是這本書被第二次外借。這樣的情形很普遍。其次,此類書籍的印量非常小。一些實際上只印刷了幾百冊。顯然這些書籍存在不是因為需求,而是接受了政府的贊助。
無論是《財富》還是《商業周刊》,事實上收入也并不是非常龐大,幾十億人民幣的規模。而且,她們是面向全球的財經刊物,并且落地在美國,美國是全球經濟的中心。對財經媒體的熱衷,也許只是一種潮流,就像呼拉圈一樣。一段時間,整條街的人都在玩,不玩呼拉圈的根本是外星人,長時間對此存有興趣的就只是幾個人。
我在翻看一份刊物,主編無疑是很有名。但是真的,我不知道這份刊物的目標讀者是誰。涉及的方面很多,似乎沒有中心的主題。不是一個個案,應該說現象是普遍存在的。不是一個編輯水準的問題。其實背后的原因很深刻,不能吸收到足夠的收入,所以積極尋求一些邊緣化的收入,刊物的主題也就模糊了。當然,即便實現了收入,收入也很脆弱。
資本市場的興起是財經類媒體崛起的一個推動力。不過,資本市場進入成熟期之后,大多數的資金將交由專業的資產管理公司打理。間接投資的投資者,會失去對財經類媒體的興趣。不談美國的情況,在韓國,所謂股民是兩種人,退休老太太,或者是到那里都扛著手提電腦的小伙子,不存在第三種人。當然,用不了多久,我們這里也一樣。
有些事情要和經濟發展的狀況相適應。現在有一個很大的問題,新聞源有限。刊物上,翻來翻去,就是那么幾個企業界的名人。簡直是折騰這幾個人。一方面,固然媒體思維就是如此,另一方面,財經類媒體的發展可能是超前于經濟生活了。
有需求。只是,大多數人可能只需要綜合媒體的財經版。在閱讀地方報紙時,隨便看一下財經資訊就可以了。
我不想預言,大多數財經類媒體的未來。我只是想說,一些人關心財經資訊,本質上和關注《重慶森林》是一碼事情。今天財經似乎是一個圖騰,討論財經問題是很小資的行為。一些媒體人開始介入到財經媒體這個領域,是一個多重錯誤,對他自己,對讀者和對媒體都是如此。因為這里存在一個“未來”的命題。
目擊者,親歷者,見證者,知情人――《焦點訪談》期待你!
新浪手機圖片每天增加上百幅,下載最新圖片送大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