酈曉工作室
撰稿人在拿到稿費的時候,毫無興奮感。他不由想到一個問題,如果媒體的用稿偏好改變了呢?于是他或她就愿意多承擔幾家媒體的用稿需求,這樣一來壓力就更大了。問題并不局限于撰稿人,所有人都面臨這一命題。
問題不在于從撰稿中獲得多少收入,問題的關鍵是需要不同結構的收入。這就是理財概念的核心。理財的本質并不是尋求更多收入來源,而是避免過于單純的收入結構,因為它實在是很脆弱。
這是許多人焦灼的源泉。他們的收入或者并不低,但是沒有人承諾這一收入的持續性。更大的努力帶來更多收入,但收入結構的脆弱性并沒有絲毫改變。居住在甲級寫字樓的人們,沒有多少人會覺得自己是成功者,因為他們并沒有能很好的駕馭生活。
去年我在《環球企業家》中寫過一篇很長的文章。從理財文章的角度來衡量,的確是很長。一些企業的所有者,或者他們同時在企業中擔任職務。但是他們對獲得職務收入的敏感性不強,既然已經獲得了股權方面收益……他們那么想。我認為這不是正確的意識,即便不考慮稅收問題也是如此。薪金收入和投資收益都很重要,因為它們是不同構的收入。
理財就是要建立,多種來源的收入體系。所謂不同構的收入,應該是這樣來理解。一個人做了撰稿人,再去替別人寫網頁的意義就很有限,這些都是自由職業性質的,本質上沒有不同。如果同時擔任一家企業的經理,這就合乎邏輯了。如果同時還是一家企業的股東,那就太棒了。
結構本身要比收入大小重要得多。或者說,持有股票本身,要比持有那種股票更重要。與其說我寫的文章是幫助,普通投資者獲得更高的收益,倒不如說是幫助普通投資者更有效的控制風險,尋求高收益應當是專業投資者的工作。甚至于愿意接受一個較低的總收入,也要維系多樣化的收入結構。
其實這也很好理解,一些人喜歡在不同的學校,不同的專業拿學位。他們真是太聰明了。撰稿人是否要去做編輯?最好是不那么選擇。
80年代的時候,看一份有關德國家庭收入的文章。文章說,德國普通家庭收入一部分來自于持有的金融資產。當時就理解不了。現在我們國家居民儲蓄已經有一個很高的數額。居民每年從中獲得的收入,已經不再能夠忽略不計。一些人抱怨,報紙上的人均收入從何而來,為什么他就沒有達到呢?如果他僅僅是依賴薪金收入,這就毫不奇怪。
理財的理念,終究不是一個簡單數字的積累。5位數到6位數,7位數也許是8位數……追尋人生幸福才是題中應有之意。寫稿對我來說,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這是因為,我并不依賴寫稿為生,這和我老是催稿費無關。
新浪編者注:本文為作者授權新浪網獨家刊登之作品,本文觀點純屬作者個人意見,與本網站立場無關。所有媒體及網站要轉載,請致電:(010)62630930轉5151聯系。非常感謝廣大網友對新浪財經頻道的支持與合作,歡迎踴躍投稿。(附:新浪網財經頻道征稿啟事)
目擊者,親歷者,見證者,知情人――《焦點訪談》期待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