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證券研究所 劉峰
一、對政策的解讀
6月23日,國務院公布了"不在國內證券市場減持國有股"政策(以下簡稱"政策")。我們對此政策的理解是:
單純從內容上看,政策并沒有更多的實質內容,因為去年10月23日證監會宣布國有股減持暫停以來,市場普遍的預期是本屆政府任期內國有股減持已不可能進行,由于國有股減持是項非常復雜的工作,新一屆政府組成后的前期也不可能馬上進行,因此從時間上看,在明年6月份之前將不會考慮國有股減持政策。而政策的出臺不過是再次確認了市場的預期,由暫停到停止,實質內容不多。
但是,此項政策背后所隱含的意義卻非常重大,其作用超出了政策本身的內容。考慮到政府最近出臺的一系列政策和輿論導向的轉變,表明政府對證券市場的態度出現了根本性變化。在政策導向上,政府先后出臺了優先滿足市場需要的市值配售政策、暫停增發及嚴格限制增發條件,外資參股券商和基金管理公司的審批辦法;在輿論導向上,主管部門負責人利用各種場合公開支持證券市場穩定向好,內容包括超常規發展機構投資者,引進國外合格的機構投資者(QFII),保護投資者利益等等。特別引人注目的是,主管部門直接干預輿論導向,比如三大證券報刊"再讀年報"系列評論,將大幅下滑的企業業績解讀為業績良好;以社論形式推出了"新興"加"轉軌"的市場監管指導思想。在這一系列舉措沒有得到預期的效果后,政府只有痛下猛藥,將導致本次股市下跌的源頭--國有股減持政策全面停止。這至少表明了政府的兩層意圖:一是政府強烈支持股市向好,不惜將自己制定的政策推倒重來;二是政府對證券市場的態度和看法已經基本拋棄所謂的"市場化"策略,取而代之的是"新興"加"轉軌"的理論,這種理論的實質就是目前市場中存在的一切不合理行為,甚至違規違法的行為,都是可以理解的,中國證券市場存在的所有制度性缺陷都是可以容忍的。這完全否定了近年來備受主管機關推崇的市場化、國際化思路和從嚴監管的基本理念,給操縱市場、以投機為特征的莊家們吃了定心丸。從這個角度來理解,停止國有股減持政策是一系列利好之后的最大利好,是政府最重要的"表態"。
不過,在政府強烈支持作多的同時,投資者也要保持一份清醒的頭腦。首先,經過二十余年的市場化改革,市場經濟的基本體系已初步建立,市場的力量在增強,政府的力量在削弱,政府對市場的操控能力已大不如以前。比較普遍認同的看法是,政策推動雖然能改變短期的市場走勢,但長期而言,市場自有其內在規律,政府對市場的長期趨勢是無能為力的。其次,市場從去年6月份下跌以來,暴露了我國證券市場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許多是涉及證券市場發展的根本性制度,比如混亂的公司治理結構、虛假的財務信息、大肆圈錢卻無回報,導致平均收益率逐年下降,這說明我國證券市場優化資源配置的功能不強,而這正是證券市場存在的合法性基礎。雖然國有股減持是本次下跌的導火線,但主要原因還是市場不具有投資價值。停止國有股減持消除了市場大規模擴容的恐慌,維護了市場公平(國有股沒有優先流通的權力),但并不能解決中國證券市場的根本性缺陷,原有的市場格局依然如故,即仍然是一個以投機為主的資金推動型市場。
二、投資建議
解讀此項政策,我們可以得出三點結論:
1、當前政府強烈支持市場向好。由于我國目前的市場仍然是政策市,政府對市場還有強大的影響力,所以應堅持以作多為主的操作理念。中國市場仍然是資金推動型的,在當前的資金狀況比較充裕情況下,只要政府有意推動,可以將股指推到一個較高的位置。但由于本次行情是由政策主導的,必須密切留意政策的細微變動。
2、目前推出的系列利好政策基本上都是權宜之計。由于對證券市場的基本制度缺陷采取了回避態度,公司業績沒有改善的跡象,在當前市場環境中討論投資價值意義不大。從長遠來看,市場有其自身運行的規律。因此,我們在堅持以做多為主的操作理念時,必須注意控制好風險,即短線看多,長線仍將看空。
3、該項政策重申國有股權可以通過協議轉讓的方式進行交易,意味著財政部暫停受理國有股權轉讓的政策將會放開,上市公司重組的進度大大加快,重組的案例會更多,更多的民營企業可能借殼上市,將對二級市場產生較大的影響。
根據我們對政策的理解,建議重點關注兩類股票:
一是上證180指數成份股,特別是其中的低價股。理由是,目前的市場仍不具備絕對的投資價值,風險控制必須放在突出的位置,上證180指數成份股的市盈率相對較低,目前加權平均為30倍左右,遠低于市場平均市盈率。同時,低價股的風險也相對較低,在目前市場風險仍然較高的情況下能較好地回避風險。
二是資產重組板塊。由于資產重組板塊可以離開業績談預期,容易符合投機市場的心理,特別是在短期炒作氣氛比較明顯的情況下,資產重組板塊容易吸引大量短線資金,一呼百應。同時,資產重組也比較符合當前的經濟大環境,中國加入WTO后,幾乎所有產業均面臨升級和資源整合的問題,也面臨國有資產的改組和退出,客觀上需要資產重組。
新浪編者注:本文為作者授權新浪網獨家刊登之作品,本文觀點純屬作者個人意見,與本網站立場無關。所有媒體及網站要轉載,請致電:(010)62630930轉5151聯系。非常感謝廣大網友對新浪財經頻道的支持與合作,歡迎踴躍投稿。(附:新浪網財經頻道征稿啟事)
目擊者,親歷者,見證者,知情人――《焦點訪談》期待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