酈曉工作室
公司的焦灼,也就是投資者的焦灼。
本質上,投資者對跨國公司沒有興趣,除非她們選擇了在本地上市,當然她們正在往這個方向努力。或者今年我們就能見到一家或者幾家的跨國公司的子公司選擇在滬深交易所
上市。也并不是很陌生,一些企業早就有來自海外的投資者。那么就有必要對其進行認識和評估。
首先要面對的問題是,代理人成本。通常不會在媒體上被過多涉及,但不意味就不存在,實際上這是一個突出的問題。我們打開井植熏《我與三洋》,作者到非洲投資,他在文中寫到,如果代理人吞沒掉投資額中的兩三成,那么他還是能夠容忍的!
代理人成本在任何情況下,都是存在的。但是在跨國運營的環境下,尤其值得注意。因為缺乏文化上的“束縛”。倒不一定就是經理人圈著錢跑了,有時候,經理人某種費用偏好,很是曖昧。那么如何來解決這個問題?我不知道,這是跨國公司需要解答的。
歷年的外商統計報告都指出一點,在華跨國公司最大的問題,除了政府協調就是人員上的問題。這也符合我的觀察。缺乏企業所需的人才,我并不認為外企的工作人員能力就很一般,但至少認為,突出的還是比較少。當然,中國面臨一個很高的成長,最出色的人群,其實是希望自己能有所作為。其次,外企工作有一些要求,很少人同時具備全部技能。
另一個方面,對中國市場的認識,還是有一個漸進的過程。最初,只是希望銷售一些產品。但是我們知道,銷售從來不是企業的核心部門,銷售應該認為是比較簡單的工作。我本人就做過很多銷售方面的工作,國內的或者國際的。還是缺乏有全局觀念的人才,這和企業職能相對應的。實際上,一直以來,一些企業對中國市場的認識總是搖擺不定。“中國市場是重要的,但不是唯一。”她們那么認為。
我們取來一杯清水,滴入一滴墨汁,無疑它很快就擴散了,不管以前墨汁有多么濃。跨國公司的原型企業,也就是母公司,可能的確是存在過人之處。但在擴張的過程中,這種優勢會逐漸弱化。最后,也許僅僅是一塊大招牌嚇唬人。我和一些很大的跨國公司接觸,我已經能夠聞到,以前國有企業的氣味。換句話說,已經被同化掉了。我們說,本地化的過程很微妙。
必須要指出的是,跨國公司的成功只是一種特例。大多數跨國公司并不成功,尤其在技術優勢不突出的情況下。我們談到了可口可樂、寶潔、摩托羅拉,對,她們的確是非常成功,但也僅此幾家而已。當然一些運營的比較簡單的企業,另作別論。她們通常只是將生產線向勞動力成本較低的地區實施了轉移,進出口完全是在企業內部發生的。在更多情況下,當地企業會是最終的贏家。
新浪編者注:本文為作者授權新浪網獨家刊登之作品,本文觀點純屬作者個人意見,
與本網站立場無關。所有媒體及網站要轉載,請致電:(010)62630930轉5151聯系。非常感謝廣大網友對新浪財經頻
道的支持與合作,歡迎踴躍投稿。(附:新浪網財經頻道征稿啟事)
責任編輯:Jafei
動感短信、閃爍圖片,讓您的手機個性飛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