酈曉工作室
回想起來,我還真是個“好苗子”。讀小學的時候,就夾著一本郵票簿,到郵局門口從事第二職業去了。某種意義上,我也為中國證券市場的啟蒙,發揮了一定的貢獻。
從邏輯上說,郵票唯一的使用價值就是郵寄信件,這應該是毫無疑問的。但是,大多
數郵票都是以面值許多倍的價格進行交易的。因為這里存在集郵愛好者這一群體。所謂集郵愛好者,就是熱衷于保留各種郵票的人。這里的問題是,為什么愛好者愿意以昂貴的價格買入郵票?
市場價格是如此,他選擇買入,以后也可以考慮賣出。一段時間中,集郵愛好者的人數增長得非場迅速,部分郵票的價格也就越來越高。有多少人是純粹的從藝術的眼光來看待郵票?我不知道。既然預期看漲,許多人也就愿意保留大多數收藏品,所以價格更高了。這個市場實際上是“虛假”的,并不存在一個“最終”的買家。何必一定要郵票呢?,可以是電話卡,也可以是小人書。
集郵愛好者堅持一點,物以稀為貴。這個認識肯定是錯誤的。發行量有限的前蘇,或者是回歸前香港的郵票,價格都很便宜,設計十分精美。只是他們從不仔細琢磨。今天證券市場的參與者,似乎也有類似的思維。
很重要的一點,那些郵票最具有增值潛力呢?文革時期發行的郵票只是更堅挺,升值并不很快。最快的是JT字頭,編號靠前的那一些。原因是需要一定的交易量,才能使市場價格往上走。交易量太大也不行,要不然近期發行的郵票反而是搶手的了。
每個人都感到富有,因為他們不斷重新評估手中持有的收藏品。從單個的集郵愛好者的角度認識,他也的確可以順利轉讓出去。是否可以認為,經濟規律在這一領域失效了?當然不是。從長期看,郵票和黃金差不多,它甚至于不具備保值的功能。郵票價格的上揚,通常是弱于通貨膨脹。簡單的儲蓄就可以跑贏大多數,充滿傳奇色彩的郵票。
集郵愛好者們確立的市場邏輯,是無害的,因為規模很小。過去20年持續性上揚是實體經濟的一種反映、體現。或者說,經濟環境改善,使大家都有閑錢投入到這一領域中了。但本質上,還是對實體經濟的一種吞噬,需要有連續不斷的資金介入,才能使價格繼續往上走。好在收藏品市場的規模是很小的,需要資金十分有限,但是證券市場的情況是完全不同的。
股票不存在超越企業利潤增長的價值。這一真理,在市場環境下卻很難讓人清晰的認識。泡沫從長期看,一定會消失。從短期看,泡沫則依賴對實體經濟的吞噬。隨著泡沫規模的形成,吞噬得也越來越多。
順便一提的是日本的情況。80年代中期,日本的郵票投機非常厲害。一次投機者大規模購入某一新發行的郵票。日本集郵協會向政府提出,要求無限制印刷這一郵票……其實沒有多印那怕是一枚,郵票價格迅速回到原位。
新浪編者注:本文為作者授權新浪網獨家刊登之作品,本文觀點純屬作者個人意見,與本網站立場無關。所有媒體及網站要轉載,請致電:(010)62630930轉5151聯系。非常感謝廣大網友對新浪財經頻道的支持與合作,歡迎踴躍投稿。(附:新浪網財經頻道征稿啟事)
動感短信、閃爍圖片,讓您的手機個性飛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