酈曉工作室
鼓吹能源危機和鼓吹就業壓力,從來是經濟學人士的保留節目。在缺乏可以向媒體談論的話題時……只是能源價格雖然不時有起伏,趨勢確實是越來越便宜。實際上我認為,未來需要警惕的是,勞動力短缺,至少人口老齡化終究是一個不容回避的現實。
未來就業壓力變大,一個數據上的證明是,在過去幾年,一些傳統產業部門,非但沒有創造出新的就業機會,相反每年還要減少相當數量的工作崗位。因而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產業增長的要素正在向資本等非勞動力要素遷移。或者簡單的說,機器排擠了人本身。
產業成熟,規模的集約化使勞動效率提升,從而使員工的需求數量減少。不過,這只是一個短暫的過程。原因很簡單,大量同質的產品在市場銷售將逐漸變得無利可圖,企業很快要面臨的問題是,實現產品的差異化。差異化的產品,意味更多設計,市場調研,更多模具和生產線的調整。這一切就使勞動力需求上升了。
產業排擠的是一些低附加值的簡單作業。提供了更多地,相對高端的就業機會。這是一不斷循環的過程。今天我們看到的現象,早已經被反復重演。無疑,每一次也總是有有心人,予以擔憂。
制造業效率的提升,使我們有了增強服務業的物質保障。就像在最初的時候,中國工業的發展取決于,農業能夠提供多少剩余糧食。而服務業的效率提升,是相對緩慢的。這樣服務業就像水泵一樣吸取勞動力。因而從趨勢上說,未來就業壓力很大,這一命題是不能成立的。當然結構性的失業從來是存在的,你適應不了工作本身,就需要相應地培訓。
經濟學人士的很多認識只能清談,真要去實踐是有問題的。5年以前,在我所居住的區域,產業面臨結構性的調整。幾乎所有的國企都垮了,煙草局例外,大都是一些機械紡織之類的行業。從邏輯上講,當地政府應當支持一些勞動密集型的企業,以吸收過剩的勞動力。
好在政府已經沒有能力去實施這樣的解決方案了。當地的經濟,完全私有的企業,只用5年就完成了調整。現在確立以光通訊為核心的產業體系。完全吸收了所有的失業人群,無疑大多數人獲得了更理想的工作崗位。如果當時從合理的思維去考慮,只會起到和新興產業搶奪資源的作用。
統計數字在很多時候,只有參考意義。我聽一個基礎的勞動局長談過。他說失業統計數字,不是7—8%,是30—40%,指他區域內的統計。這個結果最初使他吃驚,也不符合常識。于是進行走訪,大多數登記失業的人,都有穩定的收入來源。只是他們不認為實現了就業,當然也不勞煩政府代為安置工作。就業如何定義,是否只有擔任了公務員,或者國有企業的職工,才算實現就業?他反問到。
新浪編者注:本文為作者授權新浪網獨家刊登之作品,本文觀點純屬作者個人意見,與本網站立場無關。所有媒體及網站要轉載,請致電:(010)62630930轉5151聯系。非常感謝廣大網友對新浪財經頻道的支持與合作,歡迎踴躍投稿。(附:新浪網財經頻道征稿啟事)
股票短信一問一答,助您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