酈曉工作室
如果有十年的企業背景,就能認識到企業的復雜性。稍帶也明白了一個道理,壽命最短的事物是企業,比企業更短命的無疑是財經媒體。
資本市場中每個人都在談,權益收益率或者說凈資產收益率,而談論銷售利潤率則被
認為很是有些“土”。近期的《財富》還強化了這種意識。這里存在一個問題,凈資產收益率是一項最終結果,而不是投資者可以區分投資品種的外部特征。更為關鍵的是,凈資產收益率不具有可預見性。
這就是問題的實質,基金經理試圖指導企業運營者,如何經營他的生意,卻認識不到這的確很可笑。
凈資產收益率執著是對投資者的思維干擾,實際上它也絲毫不重要。正如邁克爾波特的《競爭優勢》中所描述的,企業的贏利來源于買家和賣家的侃價能力。我們要說的是,銷售利潤率是復雜市場環境下,綜合的競價體現。一個錯覺:某些資本密集型的企業,往往具有相對地市場獨占,價格受政府管制,所以強調了權益收益率。
銷售利潤率與企業在特定市場中所占據的份額、競爭對手所占據的份額、行業的成長性密切相關。當企業擁有相對高的份額,同時處于一個高成長的市場環境中,通常就可以維系一個較高的銷售利潤率。相反,市場成長放緩,競爭格局處于所謂的均勢,銷售利潤率就會掉頭向下。
模型總是引人發笑,現實中的變量要復雜的多。一個成長中的行業,會吸引競爭對手。與此相反,在成長放緩的行業中,新手難以獲得融資,以參與競爭。需要更充分的信息來源。行業雜志、客戶反饋、競爭者的表述,這一切的匯總就獲得了銷售利潤率的預期。
有必要指出的是,成長并不只是和行業環境相關。企業負責人的愿望、營業推廣的能力、員工培訓的速度、財務能力都是至關重要的。好的企業和差的企業的區別是什么?好的企業總是在不斷學習。
財經評論人總是用股指預測來掩蓋他的無知,因為,既然是預測,就不需要為錯誤道歉。問題不在于預測本身,而在于成功預測的結果會是什么?做一個簡單的統計,如果每一次一輪較大的波動,都被財經評論人所成功預測,那么收益是否是驚人的呢?可惜,回答很可能是否定的。稍有財經歷史常識的人都知道這一點。
如果投資者從營業規模的角度來評估企業價值,從一個較低的價格購入,并且有效的分析公司可以期待的銷售利潤率,那么顯然他就站在更有利的位置上了。收益甚至于會比“合理的”還要多,格雷母厄說得一點不錯:適于投資的股票,最終也一定會適于投機。這里形成了一個共同點,讓我們選擇并買入,至于剩下的,就讓財經評論人去忙乎吧。
股票短信一問一答,助您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