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善高
進入五月份后,證券市場出現的一種再融資現象引起了投資者的關注:那就是為數不少的上市公司都要增發新股,紛紛公布了增發招股意向書。譬如近日甬成功、友誼股份、創智科技等均要增發。
目前股市走勢并不強,投資者對上市公司接二連三地增發新股頗有怨言,皆稱擴容增發猛于虎。看看一些具體數據就知道了。今年以來滬、深兩市有16家上市公司已經實施或即將增發,平均每個交易周約有一家公司進行增發,密度之高前所未有。統計顯示,去年滬深兩市實施增發方案的上市公司總共只有12家。而今年剛過了17個交易周,就有16家公司已經或即將進行增發。在融資總額上,今年增發融資額也創下歷史新高,這16家上市公司融資總額已近百億。
在上市公司的再融資方式中,增發新股發行價最高,美其名曰:與國際接軌,增發價格市場化。配股的定價一般與市價有較大價差,配股一般是以二級市場股價為參照價,然后在此基礎上作一定比例的折扣定出配股價,如果太接近市價,投資者會放棄配股,因而配股價格一般比發行新股價格高,可絕沒有增發新股價格高。
另外,上市公司實行配股,配股比例通常在30%左右。而上市公司增發新股動輒就以5000萬到1個億這樣的規模向投資者圈錢,今年“金豐投資”增發新股更是讓投資者駭然,竟以超出流通股總股數的增發量來擴募新股。配股的門檻比較高,要符合多項財務標準。而增發新股的標準有越來越低的趨勢,這就為更多的上市公司躋身“增發”之列創造了條件。
上市公司增發新股最直接的后果是加劇了證券市場資金的失血。由于增發新股價高量大,使本來已經不寬裕的市場資金更顯得捉襟見肘,市場化的增發價十分接近市價,而大發行量又使圈錢數額巨大,搞得市場參與各方疲于應付,一些新股增發認購額不足,券商被迫包銷,占用大量資金,在此情況下,券商哪有心思顧及二級市場的走勢。
上市公司增發新股也損害了投資者的利益。持有將要增發新股的股票,如果不參與增發,那么該股票市場化除權后,就要遭受股價下滑的損失;如果參與了增發,即使增發部分盈利,但你原先買的股票是套牢的還是套牢,更何況不少增發股票一上市就跌進增發價,讓你與哭無淚。
從更深層次的問題上也可以說上市公司通過市場化價格增發新股是侵占流通股股東的權益。流通股股東出大價錢使增發過后的上市公司凈資產值得到大幅提升,沒有參與增發的國家股、法人股等非流通股股東坐享其利,嚴重挫傷了投資者的投資熱情。
也許有人會說,上市公司增發新股是資本優化配置的一條途徑,果真如此嗎?讓我們看看一些過往增發新股的上市公司情況。“縱橫國際”經過增發后,公司效益如流星雨般的好了一瞬,但今年即復又虧損,據稱又要重組;“深康佳”,當年以15.5元增發新股,一下就圈走12億元巨資,然而今年年報顯示2001年虧損7億。這兩家曾經增發新股的上市公司的經營情況表明:增發只能救上市公司的急,要走上健康的、可持續發展的經營之路,還得從管理以及制度和技術創新上做文章。
新浪編者注:本文為作者授權新浪網獨家刊登之作品,本文觀點純屬作者個人意見,與本網站立場無關。所有媒體及網站要轉載,請致電:(010)62630930轉5151聯系。非常感謝廣大網友對新浪財經頻道的支持與合作,歡迎踴躍投稿。(附:新浪網財經頻道征稿啟事)
股票短信一問一答,助您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