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善高
那是在1991年的仲夏夜,上海幾家體育場館的售票處前排起了長隊,先知先覺的人們為購得“興業房產”的股票而徹夜不眠。他們的辛勞終于在次年有了回報,有著“興業”的名,沾著“房產”的光,再加之是全流通盤,“興業房產”的股價如日中天,一度成為全流通盤中“四小龍”的佼佼者。
有著“國內第一家不動產股票”美譽的“興業房產”被投資者十分看好,在上海甚至有投資者將“興業房產”股票壓箱底,認為該上市公司占有“先發”之優勢,前景未可限量。公司上市之初業績尚處中游,持有該股的投資者心態不錯,因為“三無概念股”的號召力使得“興業房產”每年都有一波力度不小的上升行情,持有者低吸高拋,收益不菲。
然而星移斗轉、物是人非,被投資者寄予厚望的“興業房產”財務狀況江河日下,“興業”不成,卻走上了毀業之路。
憑心而論,“興業房產”的“興業”歷程十分艱難,公司管理層確曾努力過。在1993年至1996年房地產行業處于低迷市道時,“興業房產”每年亮相的年報雖說不上靚麗,但也差強人意,起碼不至于虧損。而如今房地產行業蓬勃發展,廣大居民踴躍購房,按理說房產業進入了收獲期,可“興業房產”的業績卻不增反減。近期該公司發布公告稱,原大股東欠公司款項3.3億元難以如期償還,另外還為大股東及其子公司擔保4.1億元,面臨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同時還為其他公司提供擔保或者互保,由于欠款追索不成和擔保連帶賠償,將造成“興業房產”財務狀況出現異常,公司因而戴上了“ST”的帽子,4月4日上交所公開譴責ST興業,該公司的二位董事由于未能勤勉盡責也被公開譴責。
從上述的“興業房產”財務窘況中投資者不難看出是大股東掏空了公司的資金,而亂擔保更使公司資產質量雪上加霜。這里筆者有二大疑惑提出來供投資者思考。
一惑上市公司股東大會制衡機制的缺失。我們常說中國上市公司因為股本結構不規范,流通股比例小,造成國家股、法人股一股獨大的局面,普通股股東對上市公司不能形成有效監督,大股東在股東大會上以占大多數的投票權就可輕易通過董事會議案,哪怕這些議案有時明顯侵害中、小股東的利益。而作為全流通盤的“興業房產”照理說不可能有一股獨大的現象了,但是事實上使得“興業房產”走上毀業之路的幾項資產處置和對外擔保議案都是董事會提出的,面對可能遇到的風險(目前已經成了事實風險),股東大會的制衡機制沒有充分發揮作用。上市公司的最高權力機構——股東大會形同虛設,往往是以走過場的形式草草收場,即使有股東對上市公司提出的議案表示質疑,但因不能形成合力,獨木難支,常常被冷處理,最后不了了之。
二惑股東的投資理念和對上市公司的監督意識。現階段中國股市中不少中、小投資者還遠未形成價值型的投資理念,投機風盛行,一般都是謀取短期差價收益的套利者。他們只在乎曾經擁有,搏取投機收益,不會長期持有股票,更不會以長遠的眼光關注上市公司的發展前景。因而當上市公司資產質量即將出現問題時,鮮有大聲疾呼者,也沒有以股東——上市公司主人翁的身份去重視公司的基本面,所以從另一個側面來講,股東對上市公司監督意識淡薄也是造成“興業房產”資產質量每況愈下的一個原因。
新浪編者注:本文為作者授權新浪網獨家刊登之作品,本文觀點純屬作者個人意見,與本網站立場無關。所有媒體及網站要轉載,請致電:(010)62630930轉5151聯系。非常感謝廣大網友對新浪財經頻道的支持與合作,歡迎踴躍投稿。(附:新浪網財經頻道征稿啟事)
責任編輯:jafee
股票短信一問一答,助您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