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強
2001年證券市場被稱為“監管年”。1月14日,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召開,國務院總理朱镕基在會上明確指出:一定要加強監管,中國證券市場今后5年都是監管年。央行行長戴相龍和證監會主席周小川也分別提出加強監管是2001年金融工作的思路。在提交九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的“十五”計劃綱要中,以及在答中外記者問中,朱總理都明確地強調了上述 觀點,而且特別強調“從今年開始,中國證券市場的任務,或者說中國證監會的任務,就是要加強監管,通過法制規范的辦法,來實行公正、公平、公開。當然,它的監管重點是上市公司、證券公司和投資基金。這是一個長期的任務。但是今年要取得突出的或者說比較顯著的成績。”
實際上整頓金融秩序是整頓市場經濟秩序的一部分。4月2日至4日,國務院在北京召開了全國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工作會議。朱總理強調,大力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是整個“十五”期間的一項重要任務,副總理李嵐清作了《大力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為加快推進現代化建設創造良好環境》的報告。
因此,對于2001的證券市場政策必須從這個大背景來理解,為什么有些投資者對一系列規范股市的政策上半年沒有當回事,繼續“作多”,甚至估計要漲到2300——2500點,而且大搞“保底委托理財,在股市下跌時又抱怨“利空”,責怪監管措施太嚴,沒有考慮股市的承受能力,實際上是這些機構投資者自己沒有從整體上理解加強金融監管是整頓市場經濟秩序的有機組成部分。
一、2001年對股市產生重大影響的政策
2001年上半年對證券市場發生重大影響的政策,是B股的開放和連續三虧損公司退出主板市場、新股發行核準制及新股增發。2月26日,證監會公布《虧損上市公司暫停上市和終止上市實施辦法》;3月15日,證監會布B股上市公司同樣適用《虧損上市公司暫停上市和終止上市實施辦法》;3月21日,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就上市公司終止上市問題答記者問,明確PT公司如果未在2001年4月30日前公布2000年年度報告,或者公司決定不申請寬限期的,以及雖然申請寬限期,但公司近期沒有扭虧的切實措施和盈利的可能性,證券交易所依照《實施辦法》作出不給予寬限期決定的,證監會都將隨即作出終止上市的決定;4月23日,證監會作出決定,PT水仙自即日起終止上市,這是深滬10年來第一只退市股票。
2001年3月17日,《中國證監會股票發行核準程序》正式實施,核準制取消了發行指標,將過去地方或國務院有關部門的企業選擇和推薦權,交給了主承銷商。監管部門也不再對上市公司募集資金投向進行實質性審批,不再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內容進行事前審核。4月19日,核準制下第一股用友軟件上市。大家看到的《招股說明書》確實變了新的形式,但是為什么發行市盈率達64.35倍,超過了截止2001年4月13日上交所61.43倍的平均市盈率?大家也搞不明白。2000年凈資產不過8384萬元的普通財務軟件公司,在招股時卻以每股36.68元的高價發行2500萬股,扣除發行費用后,募集8. 875億元資金,真是比市場上賣軟件賺錢還快。看用友的對手——金蝶,在香港創業板發行8750萬股,發行格區間在0.9-1.08港幣之間,總共籌集8000萬港幣。但是5月18日用友軟件上市當天漲了150.82%,市盈率高達230倍。人們看到的是用友的籌資幾乎是金蝶的10倍,股價幾乎是金蝶的35倍,5月18日用友上市當天曾摸高100元,收于92元。一部分市場人士為之叫好,以為能帶軟件板塊集體上揚,但是一周之后它跌破80元,現在已經變成50元,有不少人被它套牢。實際上用友的高價發行,為后來的新股高價發行的增發打下了基礎。
3月28日,證監會發布《上市公司新股發行管理辦法》,辦法對于上市公司的增發配股也采取了市場化的方式。但是,某些上市公司卻將市場化政策演變為“圈錢”游戲。3月25日至6月1日,先后有66家公司提出了增發方案。這66家公司的平均增發價格很可能達到12至13元。因此,平均每家公司再融資的數量將不低于9億元。高價增發被市場人士認為是導致2001年大盤深幅下跌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2001年下半年對股市產生重大影響的政策
2000年下半年對證券市場發生重大影響的政策是國有股減持和查處違規。6月14日,財政部公布了會同五部委共同制定的《減持國有股籌集社會保障基金管理暫行辦法》,辦法規定首次發行股票和上市公司增發股票時,均以市場定價按融資額的10%減持國有股,國有股減持按照市場定價。在方案中,市場定價沒有更明確的解釋。7月24日各報公布了烽火通信、北生藥業、江汽股份、華紡股份四家公司的招股書,這四家公司同時宣布減持10%的國有股,但是減持價格與新股一樣,其中烽火通信首次公開發行8000萬股,國有股存量發行800萬股,每股發行價21元,發行市盈率52.37倍。其他三家公司分別以市盈率46.24倍,41.36倍,25.80倍發行新股和減持國有股。市場迅速做出反應,跳空開盤。隨后中石化竟然以高出H股2元多的價格高價發行,一下子就從市場上圈走了128億,8月24日上市的江汽股份董事會僅4天就發布公告稱,擬將不超過3億元的暫時閑散資金投資國債,期限一年。江汽股份一共才募集到了8.7億左右。有市場人士質疑:“如果有3個億的閑散資金,當初募集8.7億資金作何用途呢?募集資金的時候,是否考慮到有部分的閑散資金,可以少圈一點錢?這才4天啊!3個億,也不是個小數目。”9月3日上市的華紡股份在第二天就發布重要公告的事件,稱其第一大股東華誠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所持有的8474.21萬股國有法人股全部被查封,并凍結1年。象華紡股份這樣的捆綁銷售的國有股減持顯然是市場不規范的典型,這樣高價發行的“市場價”沉重地打擊了股市的信用,真正讓市場領略了高價減持國有股的“威力”,股市大幅下跌。在國有股減持的過程中,財政部的官員多次在公開場合宣傳“不減持就不能發行新股”,強調“今后的新股發行規模都將在原有基礎上增加10%,從長期看,減持對市場的影響并不大。”(《羊城晚報》2001年8月7日)直到10月18日財政部副部長金立群同志在APEC會議中國籌委會秘書處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國有股減持10%,其實數量不大。他說,之所以現在有著各種說法,可能是由于一些人對國有股減持的意義還不太了解,思維有些混亂。10月19日這個講話在媒體上公開,滬市大盤跌破1600點,22日跌到1513點。22日晚中國證監會新聞發言人表示,考慮到有關具體操作辦法尚需進一步研究,中國證監會經報告國務院,決定在具體操作辦法出臺前,停止執行《減持國有股籌集社會保障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第五條關于“國家擁有股份的股份有限公司向公共投資者首次發行和增發股票時,均應按融資額的10%出售國有股”的規定。結果23日大盤又暴漲10%。面對這種突如其來的政策變化和股市的暴跌暴漲、漲跌無序,廣大投資者感到茫然,不知所措。《二十一世紀財經》的《證監會叫停國有股減持決策始末》2001年10月29日)報道說:“10月23日,證監會副主席高西慶召集蕭灼基、劉紀鵬、許小年等十位專家,商討國有股減持問題。值得注意的是,國有股的"當家人"財政部沒有重要代表與會,再次凸現了四個月來財政部與證監會在國有股減持方面的分歧。”11月13日,證監會公開征集國有股減持方案,到12月17日已經征集到4000多個方案。
11月16日,在證監會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股份有限公司公開募集資金管理的通知》(征求意見稿)中,對增發政策作了一定的調整。從北京華聯開始新股發行價格降低到30倍市盈率之下,但是由于機構投資者,特別是投資基金享受優惠政策,股民幾乎與新股無緣,仍然面對的是二級市場上翻了幾倍的新股。
11月10日隨著中國簽定WTO協議和12月11日正式啟動協議。管理層陸續出臺了《關于上市公司涉及外商投資有關問題的若干意見》,證監會還批準中銀國際籌建合資證券公司,財政部發出通知,決定從2001年11月16日起,調整證券(股票)交易印花稅稅率,降為2‰;同時,光大證券和美國保德信簽署合資基金管理公司意向書,華夏基金管理公司目前正與國外公司洽談合資事宜。這說明,加入WTO的第一周,已經開始逐步與國際規則接軌。
12月5日新華社和各大證券報刊紛紛報道了國務院的《金融機構撤銷條例》,中國證監會的《關于規范證券公司受托投資管理業務的通知》、《首次公開發行股票輔導工作辦法》、《虧損上市公司暫停上市和終止上市實施辦法》的修定本。《人民日報》也在第二版全文刊登了《修訂》本。市場認為是“利空”,還有人認為“暫停國有股減持”和“放寬券商增資擴股”是“利多”,覺得搞不清目前的市場究竟是“利多”還是“利空”。對此我們如果跳出過去那種“利多”、“利空”的思路,從加入WTO以后,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新形勢來進行分析。應該說,上述措施的整體思路是在穩定中進行規范,一是要穩定,二是要規范,這正是逐步向國際成熟市場靠攏。
《首次公開發行股票輔導工作辦法》的主要精神是抓上市公司的質量,對于發行人存在重大法律障礙或風險隱患而未在“輔導工作總結報告”中指明的,“輔導工作總結報告”存在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重大遺漏的,證監會可認定輔導工作不合格。一旦認定不合格,證監會可不受理輔導對象的申請。經認定輔導工作不合格的,證監會可視情況對輔導機構及其有關責任人予以單處或并處通報批評、警告、暫停直至取消輔導業務資格、暫停直至取消從業資格的處罰。這些措施對防止某些公司虛假上市起著防患于未然販作用。
另一方面,《虧損上市公司暫停上市和終止上市實施辦法》的修訂本、取消了在我國股市中特有存在的“PT”制度。在新辦法中,證監會授權證券交易所依法做出暫停上市、恢復上市和終止上市的決定,這一規定依照國際慣例制定,體現了退市辦法的市場化原則。
由此可見,這兩項措施是“抓兩頭帶中間”,一頭一尾,都是把上市公司本身的質量放在重要地位。那么再加上《金融機構撤銷條例》、《關于規范證券公司受托投資管理業務的通知》,則是更大范圍的“抓兩頭,帶中間”,一頭是抓上市公司的治理整頓,一頭是抓證券公司的治理整頓。這樣理解正好符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精神,一是要穩定,一是要整頓市場經濟秩序,同時也符合我們加入TWO之后,向規范的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
2000年下半年對股市產生重大影響的還有查處違規。年初“中科系”的大幅跳水和查處億安科技莊家拉開了整頓的序幕。隨后,黎明股份、ST猴王、銀廣夏造假、三九醫藥等大股東侵占公司資金現象不斷出現,新華社記者也揭露了立華會計師事務所在2000年4月到2001年3月間,先后為康賽集團、活力28、幸福實業、湖北興化、興發集團等上市公司偽造良好業績的問題。這是繼銀廣夏事件后又一驚人消息,由此股市如斷了線的風箏一樣折頭向下,人們不斷地問還有多少銀廣夏和立華?進入9月份,股市更是進入了多事之秋,藍田股份受到質疑,同時又冒出了9月3日上市的華紡股份在上市的第二天就發布重要公告的事件,又給受傷的股市撒了一把鹽。9月13日中國證監會對遼河金馬油田股份有限公司、聯通國脈通信股份有限公司、長春長鈴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年報中涉及的委托理財事項進行了專項核查。檢查發現,上述三家上市公司在委托理財活動中存在嚴重問題。一個月內近40家違規上市公司被查處”,從10月到12月仍然有上市公司受到證監會、財政部和兩個交易所的警告。上市公司的違規現象使證券市場的信譽度受到了重創。
同時,我們還看到一個更加矛盾的現象:一方面證監會積極鼓勵股民起訴違法的上市公司,另一方面最高法院又下發通知“暫不受理”,這種相互矛盾的情況進一步說明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得不到保證。因此“重建信用與規則”,需要政府各部門相互配合。
在上述情況下,希望居民存款更多地進入股市是很難的,這種情況遠非519行情之前相比,再沿襲那種出“利好”,就會吸引大量資金入市的思路已經難以實現。現在的問題是要從基礎抓起,從上市公司的治理結構、市場的規范化和法律保障等各方面下功夫,要做大量深入細致的工作才能恢復投資者信心,在這個問題上不要急于求成。
三、2002年影響證券市場的重大政策展望
如果說2001年我們的證券市場是規范年,2002年仍然如此,這與整頓市場經濟秩序的大環境相配合的。
第一,2001年12月證監會發布的《首次公開發行股票輔導工作辦法》《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的內容與格式準則第2號(年度報告的內容與格式)》,將在2002年落實。這些新的措施與以前招股說明書和年報中的“保證內容真實,并承擔責任”之類的話有所不同,承擔責任不再是空話。而是落實到每一個董事(包括獨立董事)。也就是說,能夠做出年報真實性、準確性和完整性的保證的每一位董事,都要承擔個別和連帶的法律責任:無法作出保證或有異議的董事必須單獨陳述理由,不能模棱兩可、含糊不清,作為事后推御責任的借口;還要求列出未參加會議董事的姓名,也就是說,一旦出現問題,要查一查為什么沒有參加會議,是否有正當理由。說白了,所有董事董事的薪酬不能白拿,都必須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這樣從程序上是對責任制的分解和細化,避免不負責任地做出保證,或無正當理由逃避責任。委托理財、擔保事項,董事薪酬等重大事項必須完整準確地予以披露,不能再象以往那樣,投資者質疑之后再“打補丁”。
這些措施的落實將增加年報的準確性和相應的法律責任。這就為投資者選擇真正的績優股,回避績劣股提供了可靠的依據。我們知道市場一再提倡投資績優股,要求上市公司必須每年完整、準確、真實的報告。這些配套的措施,目的是要體現上市公司是公眾公司,要受廣大投資者和社會輿論的監督。這樣從內到外形成有效的監督機制,而且這套機制還會進一步細化。我們知道從2002年1月到4月是上市公司年報披露的時期,只要在3月份大部分公司的年報公開,并且認真執行上述規則,那么投資者就有了選擇股票的可靠依據,而且信心能夠增強,股市就有可能出現績有股行情。
第二,關于《虧損上市公司暫停上市和終止上市實施辦法》的修訂本要落實,究竟哪些三連虧的ST、PT公司要退出主板,這是人們所關注的。由于取消PT,老的PT不會再有任何寬限,而一些ST也不能成為PT再寬限一年,它們只有半年時間。這就是說,優勝劣汰的機制已經開始了。隨著三連虧公司的退出主板,自然會引起人們對下一步的思考,那些虛假上市的、有重大違法行為的、造假賬產生嚴重影響的公司,是不是也要退出?因為這些在《公司法》、《證券法》中已經有規定。
第三、新國有股減持的方案也會浮出水面,在七類方案中究竟采取哪一種將會明朗。從七類方案看,“預設未來流通權”,是我們不熟悉的,比較復雜。“權證”屬于證券期貨,它交易的并不是證券本身,弄不好會進一步扭曲價格。以但我們的深圳特區滬股市都有過“權證”交易,但投機性很強。開辟第二市場方案可能要采取專門交易國有股和法人股的C股市場這與原有的NET和STAQ市場、協議轉讓市場、場外交易市場、如何協調也是個大問題。基金類模仿“盈富基金”,是否適合深滬股市很難說,因為我們的流通股與非流通本來是同股不同價、不同權。有可能產生國有股直接劃入社保基金后,過一段時間就會在二級市場上賣出,由于原始價格不平等產生新問題。股權調整類,包括回購、縮股、擴股等。縮股是要求國有股上市前縮股,但是國有股東是否愿意這樣做,很難說,而且有些國有股已經被轉讓法人,現有的持股法人是否愿意縮股,也是一個難題。因此從目前情況看,配售類比較實際,而且國有股容易變現,但是關鍵在于價格,1999年采取的三年市平均盈率的10倍價格,是向老股東配售;今年10%的國有股與新股捆綁實際是直接向新股東配售,是一種搭配。都因為國有股價格高,影響了二級市場,不得不停止。所以,未來的關鍵問題仍然是價格。但是“多贏”的可能性并不大,只要國有股減持把“變現”放在第一位,它就要盡可能地多變現,其他方面則要求它少變現,這種相互之間的利益如何平衡要經過長期的討價還價。可能出現的情況是再一次試驗,再一次暫停,然后再討價還價,再試驗。
第四,股民要求違法公司賠償的案件有可能受理,據幫助股民要求億安科技操縱者進行賠償打官司的郭峰律師師在北京電視臺透露,法院正在抓緊制定這方面的詳細措施。估計這個問題在2002年人大召開時,會有代表提出來,因為用法律保護投資者利益的呼聲越來越高。一旦法院開始受理股民的賠償案,報刊媒體揭露某些上市公司弄虛作假的事件將會升溫。
第五,上市公司的治理整頓仍然是長期任務,史美倫副主席提出的上市公司“巡查實名制”也將落實。北京證券界人士接受香港文匯報采訪時指出,截至今年11月,內地AB股上市公司共計1152家,境內B股上市112家。未來兩年內地1000余家上市公司將全面受到證監會稽查部門的巡查,而且是實行巡查實名制。預料上市公司中的“地雷”將引爆的不在少數,做假帳等損害投資者利益的行為要受到有效遏制。
第六,引進外資的措施會進入試行階段,根據我國證券業對WTO的承諾,外國證券機構直接從事B股交易及外國證券機構駐華代表處成為證券交易所的特別會員的申請可由證券交易所開始受理;新建合營從事證券投資基金、證券承銷業務公司的設立辦法業已制定完畢,證監會可以受理有關申請。對股市影響最大的將是中外合作基金的正式建立。
第七,如果經過一年的繼續整頓,股市規范化有了初步成果,那么在2002年年底會提出2003年能否開二板市場的問題。因為深圳已經長達一年時間沒有發行新股,對開放二板要求很緊迫。
綜上所述,2002年證券市場的主基調是在穩定中,尋求規范的發展,逐步與國際規則接軌。
新浪編者注:本文為作者授權新浪網獨家刊登之作品,本文觀點純屬作者個人意見,與本網站立場無關。所有媒體及網站要轉載,請致電:(010)62630930轉5151聯系。非常感謝廣大網友對新浪財經頻道的支持與合作,歡迎踴躍投稿。(附:新浪網財經頻道征稿啟事)
短信圣誕站送大獎:數碼相機、CD/VCD…好機會別錯過!
送祝福的話,給思念的人--新浪短信言語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