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上市初定2005 透明度考驗低調華為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7月24日 10:27 經濟觀察報 | |||||||||
本報記者 程林 周濤 深圳報道 上市,還是不上市?對于華為來說,已不是問題,F在的問題是何時、以何種方式上市。 一直以來,以低調示人的華為刻意躲避著公眾尤其是媒體的關注,一旦上市,華為
但是如果不上市,與外界長期的隔離和公司的不透明必然增加外界的疑慮,特別是在華為看重的海外市場上,必須有足夠的海外知名度和資本來說服潛在的買主,而上市公司的身份,將使一切簡單化。 在國內市場日益積弱、3G遲遲不推的憂患下,華為唯有選擇上市以求突破。 上市初定2005 近日,華為內部一位人士告訴記者,目前華為員工內部普遍認為,公司將于2005年在境外上市。 不過,華為的對外口徑還是一如既往的滴水不漏。公司新聞發言人傅軍對記者表示:“關于華為上市,目前并沒有什么消息,如果公司下一步有什么重大動作,自會對外界進行公布! 知情人士說,早在去年,華為就曾將有關股權調整方案上報給深圳政府有關部門,這實際上就是為上市做準備。在股權比例調整之前,華為的股東是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工會以及任正非,持股比例分別是98.93%和1.07%;而在股權調整之后,華為的股東變更為深圳市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和自然人紀平。 據內部人士稱,在給政府申報的變更理由上,華為明確提出,是“為了加快公司國際化運作的步伐,實施‘走出去’戰略,創造與國際戰略投資者更為良好的合作條件”。知情人士說,華為以前控制人是華為技術工會,而在中國,工會并不是一個法人機構,難以承擔有關的法律責任,同時,中國法律上有關工會的控制權和所有權爭論比較大,改為有限公司持股后,在法律環節上無疑是更完善一些。 而華為內部消息顯示,吸收國際戰略投資者只是第一步,華為的海外上市勢必將與之對接,換句話說,吸引海外戰略投資者就是為海外上市做準備。這個工作,據華為內部較為普遍的觀點,大約是在2005年就可以完成。 此前,坊間的議論認為,華為之所以遲遲不上市,是因為其收入及費用支出未必經得起透明化的會計審核,同時華為歷史上過分復雜的股權結構也可能隱含了不合適的股份安排,可能會導致上市的法律障礙。 不過華為人士對此認為,華為一直以國際化的模式管理公司,公司每年年報都經過國際大所畢馬威的審計,數據是可信而且符合法律的,畢馬威能簽字認可的東西,國際市場也會承認。 32億內部股轉移 華為上市,如何解決長年積存的內部股是一個難題,這個任務已由華為控股完成。 根據工商注冊資料顯示,在華為控股成立之前,華為技術工會對華為的投資額為32.331萬元,這其中,相當部分是以內部股的形式存在。應該說,華為的內部股權機制對于華為的發展壯大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在競爭對手還不清楚股票為何物的時候,華為已經率先于1990年就實行了內部股制度,這個制度讓華為內部形成了一個緊密的利益共同體。 與其他公司相比,華為公司內部股的分紅相當豐厚。記者了解到,1996年-2000年,華為都是按70%分的紅,也就是說當時1元錢購買的股票,年終可以分紅7毛錢。以最近一期2003年的分紅為例,記者從華為內部員工處了解到,分紅也達到了一股4毛錢的水平。據華為內部估計,華為員工平均每人持有公司股權大約16萬股,以此計算,光分紅其去年就平均達到每人6萬多元。 2001年,華為用規范的虛擬股票期權來取代原來實行的內部股權,在2002年初,對員工手中持有的1元/股的內部股股票,按照一定規則,有條件地轉成虛擬受限股。 知情人士說,華為的內部股設計在一定程度上維系了公司員工的穩定,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龐大的內部股成為華為的硬傷。華為多年來對內部股過高的回報形成了一個惡性的循環,造成員工心態十分脆弱,與工資相比,在內部股上的分紅成為華為相當員工更重要的收入來源,一旦分紅不如意,則適得其反,引起員工的心理波動;同時,根據華為內部政策,員工離開公司時,股份可以兌現,按此計算,以華為工會2003年注冊資料為例,超過32億的資本額,即使按2002年內部股價2.76元計算,如果全部兌現,華為需要支付88個億,這顯然是難以接受的。 知情人士稱,2003年華為控股的成立被視為解決華為內部股問題的途徑,華為控股取代了華為技術工會,成為華為的控股單位,同時,員工過去持有的華為技術股票,全部以“華為技術工會”的名義轉換為對“華為控股”的股票。 而記者了解到,此后華為員工的內部持股制度,也由華為控股繼承。華為內部員工對此認為,在股票對應對象轉變為“華為控股”后,意味著華為上市后,員工過去所認購的股票不可能上市,而只能享有上市后凈資產增長及分紅帶來的收益。 國際化出路 根據華為人士的說法,華為上市主要目的不在資金,而在于華為的“國際化“。這包括了資金的國際化,更包括了公司業務、管理上的國際化。 海外市場對華為日益重要。2003年,華為海外市場收入首次突破10億美元,占總收入份額的27%,而在2004年,華為提出這方面的目標是40%,也就是要達到20億美金。 一位業內人士對記者稱,盡管華為開拓國際市場步伐很快,但其問題也比較明顯,公司國際業務集中在亞、非、拉以及獨聯體國家,但在一些主流市場,例如北美,華為一直沒能找到一個好的突破口。 海外品牌建立非常艱辛,盡管在競爭對手看來,華為已足夠強大,但在運營商眼里,來自中國的一家做高科技的企業還是令人生疑。何況與其他企業相比,華為是惟一一家不上市的電信企業。 通過海外上市在國際資本市場上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提升華為的國際品牌影響力,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畢竟,在海外市場掛牌后,公司名字掛在那里,就是一個最好的廣告。”一位華為人士說。 不會選擇國內A股 華為內部消息說,公司不會選擇在國內A股上市。 事實上,華為近日引起外界注意的分拆計劃也多少證實了這一點,分拆之后,華為將分出諸如華為移 動、華為物業等多家公司。 一位投行經理對記者分析,中國證監會2003年底下發的文件精神已很清楚:“除國有企業整體改制設立的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責任公司依法整體變更設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外,自2004年1月1日起,發行人申請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應當自設立股份有限公司之日起不少于三年。” 該經理認為,華為的分拆就意味著它作為有限責任公司,已不符合中國大陸資本市場的整體變更要求,除非國務院特批,要在國內A股上市,必須等待三年。 另外,該經理指出,華為的終極控制人為華為工會,這種形式也不符合中國證監會的要求,因為嚴格意義來說,工會并不具有獨立法人的資格。 該經理還認為,作為對深圳經濟影響相當大的公司,華為不大可能以紅籌方式在海外上市,最可能的方式是走H股,但在此模式下,原股東的股份流通以及在上市公司設立國際化的期權制度將不可能,這對于華為來說可能是個很大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