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行、建行股改再出大手筆 剝離不良資產1970億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5月22日 10:37 21世紀經濟報道 | ||||||||||
本報記者 李振華 北京報道 一切似乎都是那么突然,但一切又都在計劃之中。 5月18日,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再次剝離1970億元不良資產的消息,從財政部和中、建兩行正式得到確認。
建設銀行資產保全部一高層稱,建行正在將價值約569億元的不良資產轉移給信達資產管理公司,這個過程可能一直持續到6月底才會結束。 記者另從財政部金融司、中國銀行行長辦公室獲悉,中行亦將拿出不良資產剝離給東方資產管理公司,涉及的賬面價值大約為1400億人民幣。 作為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試點,中、建兩行改制上市棋到中盤,其騰挪空間正越來越超出人們的想象。而來自權威渠道的消息表明,除了二次剝離,決策層可能祭出的“勝負手”或許還遠不盡于此…… 剝離“損失類”貸款 信達資產管理公司一位知情人士稱,不良資產接收工作大約從5月初已經開始啟動,負責這項資產轉移工作的債權部正緊張辦理各種相關手續。前述建行資產保全部高層說,剝離的這筆不良資產屬于五級分類中的“損失類”貸款。 至于為何建行此次剝離的數額是569億人民幣,他給出的解釋是:按照財政部的要求,統一將中、建兩行要剝離的損失類不良資產設定為截至2002年12月31日財務報表中統計的數字。 建設銀行2002年年報顯示,截至2002年年底,按照五級分類,建行損失類貸款的數字為569.22億人民幣,也就是說,這部分貸款將全部剝離給信達資產管理公司。 該高層同時強調,此次剝離并不意味著建設銀行已經沒有損失類貸款。貸款的五級分類將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從2003年開始,建設銀行仍將有部分貸款可能會轉移和歸類為損失類貸款。 雖然中國銀行行長辦公室人士認同了剝離1400億“損失類”貸款的說法,但未肯透露更為詳細的內容。 按照財政部的要求,東方資產管理公司也應接收中國銀行2002年底全部損失類貸款。但據中國銀行2002年財務報表顯示,截至2002年2月31日,中國銀行損失類貸款的數額為1874.09億人民幣,而中行此次剝離出去的只有1400億左右。 對于這一差額,中國銀行方面沒有給出詳細的解釋。 一個可能的理由是,自2003年初以來,中國銀行進行了數次不良資產處置活動,其中的一部分資產已被出售。另一種可能則是,為方便東方資產管理公司的資產處置,此次剝離的損失類貸款并未包括中銀香港賬下的資產,但這沒有得到中國銀行和東方資產管理公司的確認。 不同于1999 與1999年第一次剝離相比,這次計劃有著顯著不同。 首先,此次剝離1970億不良資產,對中、建兩行目前的資產負債表并不會產生影響。 財政部金融司一位人士解釋說,這一次剝離的部分資產屬于表外資產。2003年底國務院決定對中、建兩行注資450億美元后,原財政部持有的中、建兩行的所有者權益、預計本年利潤和已經提取的撥備開始核銷原有的壞賬,目前中、建兩行的這部分“損失類”貸款已經被核銷掉,相應的債權被轉移到了資產負債表之外。 也就是說,目前公布的一季度末建行不良資產比率為8.77%、中行為14.84%的數字,并不會因此次剝離而發生變化。 這次剝離與1999年第一次剝離計劃顯著不同。1999年中建兩行剝離的數字分別為2674億、2730億。剝離計劃中,中建兩行不良資產按照賬面價值轉讓給了東方資產管理公司和信達資產管理公司,相應中建兩行持有對東方和信達2674億和2730億的債權,東方和信達處理不良資產的損失將由財政部支付給中建兩行。 但財政部金融司人士稱,這次剝離的部分資產將不會按照賬面價值轉讓,財政部會制定一個合適的價格比例。不過這位人士拒絕透露具體的數字。 可資參考的是,信達資產管理公司一位人士透露,目前大約有賬面價值為60億人民幣的不良資產正分批轉移到信達賬下,這筆資產的核定價格約為賬面價值的20%~30%。 據此推測,如果近2000億的不良資產剝離價格大體接近的話,兩家資產管理公司將支付給中、建兩行500億人民幣左右,這將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中、建兩行的財務狀況。 一位參與中行審計的普華永道審計師認為,此次剝離的全是損失類貸款,質量較差,基本上都難以回收。而1999年第一次剝離的資產為四級分類的“呆滯”和“呆帳”兩類,資產管理公司處置的平均回收率也只有20%左右。考慮到這些因素,20%~30%的價格比可能高了。他推測極有可能財政部將會為資產管理公司承擔一部分價格損失,但這一說法無法在財政部得到驗證。 央行的三套方案 此次剝離計劃事先已有征兆。 4月16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上海“國際金融協會2004年春季成員會議”演講時表示,“可能還會再剝離不良資產,以達到上市的水平”。 而據銀監會銀行監管部一位人士透露,從今年年初開始,銀監會、央行、證監會和財政部四個部門已舉行過數次座談會,商討中、建兩行股份制改造和上市事宜。 為保證這一龐雜工程的順利推進,各部委做了明確分工:銀監會具體負責兩家銀行的公司治理結構,央行負責資產處置方案設計,證監會負責上市事宜。中、建兩行及相關資產管理公司都參與了這些座談會,資產管理公司和中、建兩行也提出了不良資產的處置方案和設想。 該人士稱,在這些座談會上曾經討論過的方案大體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對不良資產進行再次剝離,直接交由資產管理公司進行處置。 第二,央行發行票據對中、建兩行的不良資產進行置換,置換出的不良資產再交由資產管理公司處置。 第三,采用打包處置的方式,按照市場化的原則,由中、建兩行出售給境內外投資者。在這種方式下,資產管理公司將只能按市場價格與其他機構同臺競爭。 具體的方案和設想由央行進行論證和評價,最終交給央行金融穩定局來操刀實施。該人士稱,尚未見到金融穩定局體制處的正式文件。 而在央行開始動作之前,財政部的配合方案已經啟動。 財政部金融司一位人士表示,這次剝離計劃早已確定,今年3月初便下發了有關通知,委托兩家資產管理公司分別接管和處置1970億的中行和建行債權。 各種跡象表明,籌劃已久的近2000億剝離計劃僅是剛剛開始。 建設銀行一位人士透露,醞釀中的資產剝離計劃尚不盡于此。這次計劃剝離的不良資產僅涉及“損失類”貸款,隨后對于“可疑類”貸款的資產置換工作也將登場,而這正是之前傳聞央行將發票據半價收購的對象。 “這次剝離計劃是財政部要求剝離給資產管理公司的,央行發行票據半價置換的是中、建兩行的可疑類資產,是兩回事,并不沖突。”他補充說。 建設銀行另一位人士說,建行截至2002年底列入“可疑類”的不良資產大概有1289億元,它們都可能被央行以票據的形式置換出來。果真如此的話,經過票據置換,建行的不良資產率將下降到4%以下。中國銀行同期的“可疑類”貸款為1554億元,剝離后不良資產率也會低于10%。 該人士稱,這些被置換出來的資產仍交由資產管理公司處置,但并不再按照一家銀行對應一個資產管理公司的形式,而可能會采用公開招標的方式進行競價,以實現資產價值最大化。至于央行何時啟動票據置換計劃,該人士并未給出答案。但他認為可能要在本次資產剝離完畢之后才會進行。 上市清障,不得不為 接二連三的清障行動,將決策層全力推進四大行改革的決心表露無遺。 北京師范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鐘偉分析,不良資產的再次剝離,應當是基于多方面的原因。 他說,2003年底國家進行注資時,曾要求中、建兩行2003年“所有者權益+撥備覆蓋+稅后利潤”與壞賬抵消后要大于零。但那時中、建兩行的稅后利潤到底有多少,還沒有完全計算出來,只是一個估計值,這種估計可能有點樂觀了。 另一方面,2003年之后,商業銀行重新進行5級分類,進行更為細致的清產核資,發現了更多的新的不良資產。如此一來,原有的權益、撥備和利潤就不足以核銷壞賬,而450億美元的注資又被嚴格要求不能用來抵消壞賬損失。在上市壓力下,這時候只能再次進行援助以緩解局面。 中國銀行一位研究人士的說法印證了鐘偉的觀點。“在上市過程中,中、建兩行對以往的資產進行了細致的清理。”她說,“2003年中國銀行從各分行抽調了很多人,內部對多年以前的資產進行盤查、清理,而同期普華永道也對資產進行了清產核資,但不良資產最后得出的數字超出了此前的估計。” 這位研究人士稱,不良資產問題已經拖累了兩家銀行的上市步伐,“中、建兩行的上市已經推后了兩次,建設銀行原定今年上市,而中國銀行則定為明年,現在這個時間只能設定為2006年和2007年”。 “上市節奏放緩主要是歷史積淀的問題太難解決,如裁員、人事改革推行并不順利,”她說,“而相對于資本充足率問題,不良資產問題更難以處理。” 她認為銀行改革必須注重效率,“中國的銀行行業改革已經浪費掉了許多的資源和時間,不能在這個時候再放緩下去。改革早晚都是痛苦的,關鍵是陣痛一時,還是長期痛下去。”
|